都說劉姥姥初入榮國府,王熙鳳目中無人,高高在上,可實際上,她已經盡顯了貴族風度和大家風範,算得上善良。
劉姥姥第一次入賈府,出現於書中第六回。當時的劉姥姥,連過冬的衣裳都沒有,千辛萬苦,帶著孫子板兒,腆著老臉,進了榮國府,見到了王熙鳳——
鳳姐也不接茶,也不抬頭,只管撥那灰,慢慢地道:"怎麼還不請進來?"一面說,一面抬身要茶時,只見周瑞家的已帶了兩個人立在面前了,這才忙欲起身。猶未起身,滿面春風的問好,又嗔著周瑞家的:"怎麼不早說!"劉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幾拜,問姑奶奶安。鳳姐忙說:"周姐姐,攙著不拜罷。我年輕,不大認得,可也不知是什麼輩數兒,不敢稱呼。"周瑞家的忙回道:"這就是我才回的那個姥姥了。"鳳姐點頭。
「頭也不抬」「慢慢撥灰」,有人因此批判王熙鳳做作,並非心地善良,實則眼高於頂。可這樣評價的人,忘記了這並非是現代,而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
王熙鳳是當時的貴族,身份顯赫,如劉姥姥這樣的人,就算她亂棍打死,也沒有人敢找她的麻煩。
餓面對劉姥姥,她卻先說了"怎麼還不請進來"「攙著不拜」這樣的場面話,先給了劉姥姥幾分面子。
此後,她開始詢問劉姥姥的來意。
雖然目標明確,劉姥姥或許是第一次做這樣的事,實在開不了口,卻又不得不說——
這劉姥姥方安頓了,便說道:"我今日帶了你侄兒,不為別的,因他爹娘連吃的沒有,天氣又冷,只得帶了你侄兒奔了你老來。"說著,又推板兒道:"你爹在家裡怎麼教你的?打發咱們來作煞事的?只顧吃果子!"鳳姐早已明白了,聽他不會說話,因笑道:"不必說了,我知道了。"
這一段裡,王熙鳳最溫暖的地方,便是看出了劉姥姥的窘迫,用「不必說了,我知道了」給劉姥姥留了面子。
而面對一個陌生的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王熙鳳釋放了善意。她後面訴苦,更是教科書級別的對話。
鳳姐笑道:"且請坐下,聽我告訴你:方才你的意思,我已經知道了。論起親戚來,原該不等上門就有照應才是。但只如今家裡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紀,一時想不到是有的。我如今接著管事,這些親戚們又都不大知道,況且外面看著雖是烈烈轟轟,不知大有大的難處,說給人也未必信。你既大遠的來了,又是頭一遭兒和我張個口,怎麼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兒太太給我的丫頭們作衣裳的二十兩銀子還沒動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罷。"
(鳳姐)叫平兒把昨兒那包銀子拿來,再拿一串錢,都送至劉姥姥跟前。鳳姐道:"這是二十兩銀子,暫且給這孩子們作件冬衣罷。改日沒事,只管來逛逛,才是親戚們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虛留你們了。到家,該問好的都問個好兒罷。"
王熙鳳的溫暖,在於處處給劉姥姥體面。
雖然明知道她來打秋風,可王熙鳳趾高氣昂,反而先認下了這門親,然後用「暫且給孩子作冬衣」來代替施捨二字,給劉姥姥留下足足的體面。
而最讓人溫暖的,或許是她讓平兒拿出一串錢這樣的細節。
那時天已經黑了,20兩銀子是不小的數目,財不露白,劉姥姥也未必捨得花,她拿出零錢來,或許便是給劉姥姥路上零用的。
或許,是讓她僱車,或許是讓她吃飯,總而言之,這一次的王熙鳳,是真的為劉姥姥在考慮。
很多人都說,王熙鳳對劉姥姥的恩情,是劉姥姥第二次入賈府時候開始,可實際上,早在劉姥姥第一次入賈府,王熙鳳便釋放了自己的尊重和善意。
或許是因果循環,也難怪巧姐日後能在劉姥姥的搭救下,脫離苦海。
"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