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冪談親子教育#這個話題上了熱搜,原因是楊冪在參加綜藝節目《密室大逃亡》時,節目組給嘉賓策劃了一次家庭教育展。當楊冪看到牆上寫著「我養你有什麼用」、「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時,她表示「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以及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同時,她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健全的靈魂,尊重熱愛生活,享受自由的人生,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的觀點收穫網友們一片贊同聲:楊冪的教育觀很棒啊!
生活中似乎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選擇,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覺得孩子哪都可愛,可以越長大卻越不如小時候可愛了,跟別人家孩子一比就覺得自己的孩子缺點一大堆,優點卻不明顯,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做不好。
不能正視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這是為什麼呢?
只關注孩子缺點不關注孩子優點是由於「非注意盲視」現象
前幾天媽媽群裡有幾個媽媽在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自家孩子身上,一個媽媽表示對自己孩子吃飯慢十分難以忍受,另一個媽媽表示自己最難接受孩子寫作業時的磨嘰,還有一個媽媽跟我們講了一件事,說自己家孩子怎麼都「教育不過來」,「簡直沒救了」。
原來,孩子每次喜歡把自己的襪子脫下來放在客廳的電視柜上,儘管媽媽天天提醒他脫下來的襪子要扔洗衣機裡,可孩子怎麼也記不住。就這樣一個小問題,打也打了,罵也罵了, 脾氣也發了,孩子就是改不過來。
這本是一件小事,卻被上升到了原則性的高度,媽媽覺得這件事看似很小,可是卻關乎著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於是整天揪著這件事不放,媽媽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這樣一個小事都記不住,將來一定做不成什麼大事,所以對孩子十分失望。
其實,發生在這位媽媽身上的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的,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非注意盲視」。那麼什麼是「非注意盲視」呢?理論上對「非注意盲視」這一現象是這樣解釋的:人們主動(有選擇性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某一件事情上而忽略了其餘所有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會選擇性地注意一些我們很介意的事情。
《培養優勢》這本書裡曾這樣說過:選擇性注意是我們的大腦過濾輸入信息、避免信息過載的一種方法。任何時候,我們大腦接收到的信息都比我們能處理的信息多得多,通過選擇性關注某一方面,大腦得以理解世界,但代價是忽略其他方面。
說通俗一點也就是,當媽媽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吃飯慢」、「寫作業磨嘰」、「襪子亂放」這些事情本身時,孩子所有的其他行為都被忽略掉了。媽媽選擇性地把目光放在了自己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本身上,從而變得吹毛求疵起來,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一個小的問題掩蓋了孩子所有的優勢。
轉移「非注意盲視」的焦點
在「非注意盲視」現象裡,家長大多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缺點上面,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優點,此時家長的情緒通常是消極的,看到自己「屢禁不止」的壞毛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發生在孩子身上,體內的無名火就開始往上升,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一場雞飛狗跳。可是,如果我們能夠把「非注意盲視」的焦點轉移到孩子好的方面,在教育孩子方面未嘗不是一種好方法。
就拿前面說那個忍受不了孩子襪子放在電視柜上的媽媽來說,後來我跟她聊了一下,把她的這種心理細緻她分析了一下,然後告訴她要善於把自己的關注點轉移。比如孩子回到家進門換了鞋子,又把襪子順手放到了電視柜上,那麼可以關注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有哪些好的表現,比如孩子換完鞋子順手把鞋子放鞋櫃裡了,此時可以表揚一下孩子做事有條理、把鞋子收好的行為,然後再平靜地告訴孩子下次把襪子放洗衣機。
媽媽照我說的做了,第二天真的孩子就把襪子放進了洗衣機。
所以說如果我們能懂得多關注孩子的優點而適當忽略孩子的缺點,在表揚優點之後再去有技巧地糾正缺點,一定比揪著缺點不放要來得效果更好。
育兒不是選擇題非A即B,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控制自己的脾氣,正視孩子的優缺點,只有這樣親子關係才能越來越好,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