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2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和持續,無疑給全球經濟恢復與發展帶來更多也更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何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哪裡?中國之聲系列「權威訪談」,本期專訪嘉賓: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
一場突如其來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在速度和規模上都以遠遠超出人們想像的力度衝擊著全球經濟金融,深刻地改變著世界。這是一種怎樣的衝擊,又可能帶來哪些改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認為,一個典型的危機有三個階段,我們正在迎來第二階段。朱民說:「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時候,觀察到一個典型的危機會有三個階段:一是流動性階段,我們度過了;二是償付危機階段,我們正在進入;三是恢復和增長。因為疫情對整個經濟的壓抑作用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兩個方面衝擊都很大,所以下一階段企業的結構重組和償付危機會很嚴重。通常這個危機都是在6-9個月以後出現。我們現在看到在美國破產的企業已經是2008年的10倍,而高峰期會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這就是很大的不確定性。」
全球疫情在呈現波浪形持續發展,全世界都進入了抗疫和復工並存的「新常態」。朱民認為,與之伴隨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很多國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跨過邊界,全球政治生態出現惡化,這些對未來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更不確定的影響。朱民說:「美國現在政府債務是GDP的130%,這在以前是不能想像的。(美國)央行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最後的貸款人』,它直接進入市場操作,這改變了整個遊戲規則,所以對未來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是有巨大的不確定性的。我們看到疫情引起全球政治生態的惡化,民粹主義崛起、『甩鍋』、去全球化聲浪非常囂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雖然我們看明年經濟可能會有反彈,但是它一定是個弱反彈、緩緩地反彈。發達國家大概從今年、明年加上去年,三年總和都可能是零增長,所以外部需求是很弱的。」
中國經濟正在穩步恢復,復工復產情況逐月好轉,各項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朱民表示,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更重要。「巨大的不確定性是必然的,中國把自己的路走好就需要定力,沿著我們既定的方向走,立我們『兩個百年目標』的大局,世界大局要破,中國大局要立,那麼中國大船就走起來了。」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朱民認為,這一決策既是戰略性的,也是歷史性的,它是應對今天複雜全球格局變化以及中國自身經濟增長的需要。朱民說:「最主要的是『一線,兩個點』。『一線』就是循環,就是總書記說的暢通,這已經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說的商品的流通,信息、科技是更重要的。而且流通不完全是物理的流通,它可以是網上的流通,可以是虛擬的流通,讓暢通變得特別重要。所以『雙循環』的核心是兩個暢通,就是我們自己國內的循環要暢通,中國和世界的循環要暢通。有兩個制高點,第一個制高點就是高科技,你要走『雙循環』,要建立自己的循環體系,第一個就是要突破卡脖子技術,國家的戰略就是做科技的基礎設施,5G、人工智慧、大數據、雲,把數位化的基礎設施做起來。另一方面讓企業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在科技的數據中心上建平臺落地,做數位化轉型,逆向進口替代,利用我們的市場、利用計算機深度學習,然後迅速迭代。通過這兩個力量來不斷地加持國家組織的基礎設施,使得中國變成一個創新大國。」
當然,生產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朱民表示:「包括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包括我們國內消費產品的質量提高,包括我們大規模的進口,和世界的相通。我們剛剛進入到(全面)小康,我們正在從人均(年收入)1萬美金水平走向13500美金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就在這個轉折點,居民的收入在增加,所以要走好內循環,走好『雙循環』,這又需要大規模的市場改革開放來推動高(質量)消費。特別是最近我們提出了『六保』『六穩』,這對中國應對今天的宏觀環境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意義更為重大。」
而談及開放,就不得不談到過去兩年裡大步向前的中國金融開放步伐。朱民表示,金融是服務實體經濟的,實體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金融業的轉型與改革也隨之發生。我們要建立一個公平、透明、國際化的金融市場,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金融開放。
朱民說:「我們進入了小康,居民的財富增加,居民的理財訴求增強;我們進入老齡化,居民對養老金融產品的需求在上升;我們在進入整個的科技數位化,對科技和數位化融資的訴求在上升,這和傳統的銀行貸款『做房貸、做大企業貸款』是很不一樣的。中國服務業比重已經超過了52%,怎麼融資(支持)服務業?這個都要我們來構想未來的金融體系,對世界開放,形成一個更包容、公平、競爭透明的金融市場。所以我們在養老、基金、資產管理、金融衍生產品等方面,都會有進一步的開放,和國際的市場融合。同時最主要的還是推進我們整個宏觀的金融框架改革,比如利率進一步市場化、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市場化,所以金融市場的開放是未來一個很大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