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原副總裁朱民:此次疫情對總需求與總供給的衝擊影響巨大

2020-12-25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在參加「疫情下的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布」線上論壇時表示,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同,此次疫情對總需求與總供給的衝擊影響巨大。例如,兩個月疫情發展對義大利的需求影響大約在4個百分點;美國失業人數從680萬迅速增高;東京封城一個月靜態GDP損失一個百分點。他直言,「需要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貨幣政策確保流動性,財政政策支持企業營運、居民消費等,讓供給方產能不受到永久性損傷」。

具體來看,目前財政政策空間較小,貨幣政策空間也很小,由於每個國家政策不一致,導致效率高低差別也很大,全球需要進行金融合作。朱民稱,如果以9個月的時間線來看,估計2020年全球經濟負增長2個百分點,全球貿易負增長15個百分點,此次疫情衝擊會遠遠大於2008年,因為2008年是金融衝擊總需求,現在同時衝擊需求與總供。

「經濟走向衰退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但現在講大蕭條還為時過早」,朱民分析,看經濟會不會滑向大蕭條,主要看消費、貿易,以及失業情況。其中,失業情況是產能指數之一,貿易是經濟恢復指數之一,目前暫時不能把經濟衰退排除在外。

相關焦點

  • 讀懂中國|IMF原副總裁朱民: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但形式會變
    11月21日下午,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平行研討會上,圍繞「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的主題,國創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 朱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未來全球化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形式會變,將更關注市場公平和補償穩定等方面的平衡和協調,區域化的特徵會更加明顯。
  • 「權威訪談」專訪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堅持做好自己的...
    央廣網北京9月22日消息(記者柴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和持續,無疑給全球經濟恢復與發展帶來更多也更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何為新發展格局?
  • 疫情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產生了衝擊 哪個政策選項最為緊迫、有效且...
    新冠病毒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不是典型意義的總供給衝擊或總需求衝擊,而是非經濟因素即公共衛生危機衝擊。這一衝擊通過影響總需求和總供給,造成各經濟體陷入不同程度的衰退。由新冠病毒傳染力強這一特點所決定,活動限制成為防控防治的主要手段。在疫情暴發階段,這一舉措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做好自己的事應對世界變局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判斷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面對大變局,應如何應對?圍繞上述熱點話題,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
  • 白巖松對話朱民...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1+1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給世界經濟帶來衝擊。當地時間20日,美國西得州輕質原油五月交貨的期貨結算價收於每桶-37.63美元,交易價格為負數史無前例;全球股市大幅波動,美國金融市場短期內四次熔斷……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是否會走向蕭條?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帶來的危機?
  • 前IMF副總裁朱民:「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面臨三大挑戰
    記者 聶琳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原副總裁朱民日前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全球地緣政治變局、人口老齡化將是「十四五」期間(2021-2025)中國面臨的三大挑戰。朱民說,近年來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浪潮給世界帶來了很大噪音,中國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在貿易往來、人才流動、資本流動等各個方面都與世界高度連接。在這種情況下,未來10-20年,中國如何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 朱民:全球經濟或將在2021年出現U型反彈
    6月9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原副總裁朱民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朱民表示,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對於美國經濟,疫情已經對美國旅遊業造成了215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美國旅遊業(收入)較去年同期下跌了81%。疫情對於日本的影響也很大,2020年4月日本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22.3%,旅遊業同比下降74.6%。
  • 朱民:疫情背景下雙輪驅動中國經濟走向高收入階段
    文/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2019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萬美元,從1萬美元走向1.5萬美元,2020年是中國開始走向高收入階段的第一年,如何把受疫情影響的經濟恢復好,高起點地走入高收入階段,就變得特別重要
  • 朱民:改革者從不墨守成規
    中國人民銀行一樓會議室裡,朱民正在埋頭處理文件,他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到了半個小時。仔細觀察這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位中國籍副總裁,深藍色西裝一塵不染,花白頭髮恰如其分地襯託出他儒雅的氣質,不由地讓記者想起IMF同行們對他的稱呼——「中國紳士」。
  • 朱民對話斯賓塞,詳解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
    在9月5日舉辦的「2020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與「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的老朋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賓塞展開了一場精彩對話。 雙方圍繞全球利率走勢、疫情發展、收入分配惡化、反全球化浪潮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新冠疫情對貿易的影響機制
    文 /理察·鮑德溫(RichardBaldwin) 富浦英一(Eiichi Tomiura)* 【提 要】無論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的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疫情都將影響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本文試圖用歷史和經濟的邏輯來預測此次疫情對貿易的影響。
  • 彭文生:十字路口,關於疫情衝擊的幾個關鍵判斷
    從需求端來看,消費者減少外出,影響餐飲、旅遊、娛樂等服務需求,以及零售等商品需求。供給與需求衝擊在相當大程度相互交織,比如人們減少外出就餐,同時飯店員工不能上班,需求與供給都下降。我們可以通過供給函數和需求函數的細項更清晰地認識隔離措施與傳統影響因素的不同。
  • 新冠疫情對恩格爾係數和家庭消費行為的衝擊
    該調查覆蓋全國33143戶家庭,通過分析調查結果,並與2019年開展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覆蓋34643戶家庭)結果對比分析顯示,疫情造成居民對就業形勢和收入增長預期悲觀,可能導致整體預防性儲蓄上升,家庭資產資金流動性不足,尤其是低收入階層受到的衝擊較大,受上述因素影響2020年家庭預期總消費支出將減少11%。
  • 前IMF副總裁朱民:金融科技蠶食銀行表內業務只是時間問題
    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理事會主席楊強、德撲AI之父託馬斯•桑德霍姆等出席了大會。在為期一天的大會中,現場嘉賓包括楊強、高文,以及投資界沈南鵬等人都對AI+金融發表了自己見解,也表示出同一個大方向觀點:人工智慧等科技探索,不僅對金融業IT效率帶來巨大提升,也深入業務幫助數據模型的優化甚至是重構。
  • 短期總供給曲線的移動
    下面考察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第一可得到的勞動量增加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而可得到的勞動量減少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這意味著,勞動變動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發生移動。第二,物質資本或人力資本(指人們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增加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而物質資本或人力資本減少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這意味著,資本變動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發生移動。第三,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增加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而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減少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 伍戈:此次疫情對世界的衝擊不亞於上輪國際金融危機
    海外疫情的整體峰值或將在4-5月份出現,但經濟突然停擺引致全球衰退在所難免,此次疫情對世界的衝擊不亞於上輪國際金融危機。  3.與國際金融危機等衝擊不同的是,瘟疫這種「天災」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更為複雜。對照歷次全球大流行病,疫情對於消費意願和私人投資的打擊往往沉重而深遠。一國經濟要走出疫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應對的速度和公共投資的力度。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於全球光伏產業供給與需求影響分析
    集邦諮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集邦新能源網EnergyTrend分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於農曆春節前,對於產線開停彈性較差的產品,未來可能造成供給多過需求的局面,同時電池片環節復產進度,將成為影響光伏產業供應鏈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