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保健灸法。保健灸不僅用於強身保健,亦可用於久病體虛之人,是我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
保健灸法,流傳已久。《扁鵲心書》中即指出:「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說明古代醫學家在運用灸法進行養生方面,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時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
我們來看看保健灸的常用穴位
一、足三裡
足三裡,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嵴外1橫指處。常灸足三裡,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灸足三裡還可預防中風。具防老及強身的雙重作用。
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瘡延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即指這種灸法。現代研究證明,灸足三裡穴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ニ、神闕
神闕穴位於當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扁鵲心書》指出:「依法燻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開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三、關元
關元,在腹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處,具補腎益氣的作用。《類經圖翼》:「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扁鵲心書》:「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
四、中脘
中脘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四寸處,也是胸骨劍突末端與肚臍連線中點。本穴為強壯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循經考穴編):「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五、命門
位於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兩腎俞之間,當腎間動氣處,為元氣之根本,生命之門戶,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
六、大椎
俯伏坐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肩平齊。手足三陽經之會。有固表屏風之功。現代研究發現,灸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者提高其免疫功能。
保健灸的方法
保健灸多以艾絨卷制的艾條懸灸為常用,也可以用艾絨捏成錐形灸直接灸、或隔姜間接灸亦可採用。
根據體質情況及所需的養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溫和的熱力,以感覺溫熱舒適,並能耐受為度。艾灸時間可在3~5分鐘,最長到10~15分鐘為宜。一般說來,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後康復,施灸時間適當延長15-30分鐘。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宣短,秋、冬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
施灸的時間,傳統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壯數的多少來計算。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椎形的用量單位,分大、中、小三種。如蠶豆大者為大炷,如黃豆大者為中炷。如麥粒大者為小炷。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一壯。實際應用時。可據體質強弱而選擇。體質強者,宜用大炷;體弱者,宜用小炷。
保健灸的作用
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溫通經脈、行氣活血、培補後天,和調陰陽,從而達到強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
一、通經脈,行氣活血。《素問 刺節真邪論》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血運行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灸法其性溫熱,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二、培補元氣,預防疾病。《扁鵲心書》指出:夫人之真元,乃ー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艾為辛溫陽熱之藥,以火助之。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真元充足,則人體健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故艾灸有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針灸資生經》指出:「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裡,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濡養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四、升舉陽氣,密固膚表。《素問 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氣虛下陷,則皮毛不任風寒清陽不得上舉,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抵禦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點我可購買艾灸製品和相關書籍!
版權聲明
本視頻文字由北京普華永昌經舍書屋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校對:單老師、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