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小九老師。
今天我們分享的重點是關於艾灸注意事項和禁忌的問題,希望各位灸友認真閱讀,平常艾灸期間多加重視,這些問題確實是可以影響到艾灸效果的。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說道: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灸之。
艾灸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最主要的作用是行氣活血,溫陽補腎,消瘀散結,溫通經絡,調和陰陽,扶陽固脫。所以,對於現在的虛寒體質的人特別合適。
不過很多人在艾灸期間,還是做不出很好的效果,甚至效果甚微,這和艾灸的注意事項和禁忌有莫大的關係。
艾灸順序
首先呢,先給大家講一下艾灸的順序。為什麼會先講艾灸的順序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這就跟吃藥一樣,是分飯前吃和飯後的,
艾灸如果順序不對是會影響療效的。
藥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清楚的記載著: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原則。那人體各部位又是如何分陰陽的呢? 作為農耕大國,古代先民一般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都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在日常保健艾灸時,按照以上方法艾灸,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當然,中醫講究辯證施治,很多病症調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一般是以先緩解症狀為先,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點穴位等。
艾灸的最佳時間
很多艾灸新手並沒有艾灸最佳時間的概念,大多是想起來什麼時候艾灸,就什麼時候灸,我曾見過半年12點還有人在艾灸的。
據《內經·靈柩》記載:古人將一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期,早晨為春、日中為夏、日落為秋、半夜為冬。按照具體時間來分便是:
凌晨 3 點到上午 9 點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
上午 9 點到下午 3 點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
下午 3 點到晚上 9 點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上 9 點到凌晨 3 點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
上午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升發,藉助這個時間艾灸可以事半功倍,特別是針對陽虛、氣虛質的人,如怕冷,手足不溫,免疫力低、大便不成形等。當然根據不同體質和病症,艾灸的時間也不一樣,如調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 9-11 點灸,養腎在下午 5-7 點灸,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
一般艾灸養生保健一般為:上午 9-11 點;下午 2—4 點為宜。講完這個順序,可能一部分人馬上就想行動起來;還有一部分人就想問,老師我怎麼才能知道我到底適不適合做艾灸呢。我從事中醫這麼久以來,見過上千人的人問到,所以在這裡我把想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做艾灸的人做了個歸類。
艾灸適宜人群
其實艾灸人人都適合,只是有些體質人群需要慎灸,需要講求方法。
一般需要慎灸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
1、陰虛實熱,這類人群如果艾灸操作不當,反而會加重病情。
2、3歲以下小孩:年齡過小,一定要慎灸。
3、極度虛弱的人群慎灸。
4、孕婦禁灸。
艾灸注意事項
我們繼續,接下來講最關鍵的艾灸注意事項了,大家一定要記重點。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萬能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先去醫院檢查確診是什麼問題,而不能不管哪裡不舒服都企圖靠做艾灸來解決。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還需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不要覺得,反正艾灸能養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飲食,可以隨便亂來了。如果有這樣的想法,艾灸什麼也幫不了你。
4、不要急於求成,一次灸過多穴位,灸過長時間。治療某種疾病要嚴格按照治療該病的要求去灸。日常養生灸,每次可灸 2、3個穴位,一個穴位灸 10-20 分鐘。時間上有 4 種選擇:可以隔天灸或灸 2 天停一天;每周灸 3-5 天;連續灸 10 天,停 1 周;切忌長期不停歇的一直灸,也不要想起來才灸一次。
5、艾灸的時候要專心點,分散注意力很容易燙傷自己,甚至燒壞家裡東西。且專心艾灸靜心感受艾灸的熱力比邊灸邊幹其他事效果要好。
6、艾灸的過程中,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些都是正常,因為各人體質不同,疾病程度不同,恢復能力不同,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艾灸見效的時間。所以艾灸沒有固定的見效標準。只要你按要求正確的堅持灸下去,肯定能起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功效。
7、艾灸前、後都喝一杯高於體溫,有點燙嘴的溫開水(絕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艾灸過程中禁止吃東西。灸後 1 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有特殊情況非要洗手,洗澡,要用高於體溫的熱水盡短時間內洗完。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8、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
這裡推薦大家可以試試九選艾的艾條,真正只用艾葉打絨,不會為了降低成本用整棵艾草加杆子或者水蒿一起打絨,更不會過度打絨,只打絨三遍,艾條卷的緊實,艾火很柔和,滲透力很強,確實良心好艾條,推薦大家嘗試一下。
9、有些人施灸後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乏力,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以及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裡引火下行,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10、有些人艾灸過程中會有返病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
11、月經期間不要灸;(經量非常非常少的情況下可以灸)
12:如果打算懷孕,不採取避孕措施的時候就不要艾灸了(這點主要是防止在艾灸的過程中已經懷孕,本人卻不知道,還在繼續灸,特別是就腹部,腹部高溫對胎兒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