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
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評論員 姜春康
大事小情,老薑快評。這裡是YMG出品 打造的原創評論專欄——大小快評。
老薑有話說。大家好,我是老薑。
本期是【大小快評】第98期。
每年高考,「狀元」不僅是人們關注焦點,更是不少人炒作熱點。教育部每年都會敲一敲「禁令」,地方考試院也會把分數捂得很嚴實。
以往,不少地方宣傳「高考狀元」炒到發燙——獎勵方式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奇葩,獎金也越來越高,可謂是出盡怪招奇招,有獎勵133平米狀元房,有送高額獎金。這些都是對「高考狀元」的異讀,讓原本單純的高考變得銅臭氣十足,拜金味道很濃。
剖析原因,因為「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密切相關。
現實中,儘管不少省市嚴格規,考個人成績只提供給考生本人,不向各地市招辦、考生所在中學及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總有一些學校、機構,甚至地方教育部門,以「狀元」為榮,目的是彰顯其「升學率」,即使有「禁令」,也容易找擦邊球繼續變相「炒」。
老薑認為,禁炒「高考狀元」,關鍵要擺脫「升學率崇拜」。只要「升學率崇拜」不根除,「高考狀元」的話題會一直存在。
退一步講,即使沒了「高考狀元」的話題,類似「高分學生扎堆」「一個班級多少人被錄取」等新聞依然會「跳」出來。從本質上看,後者和「高考狀元」一樣,呈現出的都是在「升學率崇拜」下念的經。
在上海,曾出現這樣一個新聞:一學校要求「排名90名後」的「差生」,籤訂一份「放棄高考」的承諾書。該中學的行為不啻為一「霸王條款」,更是赤裸裸圍繞「升學率崇拜」亂跳舞。要求「差生」放棄高考,無疑是「升學率崇拜」下的蛋。只「唯分馬首是瞻」,和素質教育格格不入。
擺脫「升學率崇拜」,需要實打實的制度落地。
時下,一些學校拿升學率作為考核教師的標準,有的甚至直接和教師的薪資掛鈎,這樣的考核體系勢必導致教師在操作過程中容易歧視「差生」。而若以素質教育角度觀瞻,成績差的學生未必能力差,天生我材必有用,真正一無是處的差生並不存在。
從以往的教育實例來看,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中,升學率成了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一度成為非常敏感和重要的環節。這就意味著,教師一定會將這一重要部分傳遞到學生身上,並有所外部反應,不僅學生壓力加大,就連教師也會出現種種亞健康狀態。在「考考考,學生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導向下,「升學率崇拜」難免也會扮演成「教育絆腳石」角色。
因而說,只有擯棄把升學率作為考核指標,引導教師關愛每個學生,即使是學習上有困難或品行上有偏差的學生,才是「釜底抽薪」之舉。
禁炒「高考狀元」,有助實現教育公平。
但擺脫「升學率崇拜」,卻非一日之功。
教育公平,主要體現在教師教學公平和資源公平共享兩個重要方面,但在「升學率崇拜」的背景下,顯然這兩個方面都會受到嚴重幹擾。如果能真正將升學率從教師績效中剝離出來,既是制度進步,又能有效避免對「高考狀元」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