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
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評論員 姜春康
大事小情,老薑快評。這裡是YMG出品 打造的原創評論專欄——大小快評。
老薑有話說。大家好,我是老薑。
本期是【大小快評】第108期。
上篇大小快評寫罷《杜絕「舌尖犯罪」》,感覺意猶未盡。
老薑想起前幾年發軔於煙臺影響到全國的「吃剩飯」和「光碟行動」來了——煙臺大學7位餐廳保潔員以吃學生剩飯的方式,提醒大學生勤儉節約的新聞,經YMG及央視、央廣、《中國青年報》和微博報導後,立即引起熱議,不少讀者和網友們表示支持保潔員的凡人善舉,並紛紛呼籲人人當節儉,拒絕浪費。
保潔員以吃學生剩飯倡節儉,且一堅持就是5個月,樸素做法讓人欽佩。有人說,保潔員們不閒髒啊,這是不是有些「丟人」?
62歲的保潔員吳明華給明確答案:他是一名退休教師,每月領著退休金又打工賺錢,何況大學食堂負責夥食費,他認為學生就像自己孩子,在家吃孩子剩飯不嫌棄,在學校吃學生剩飯也不嫌棄,沒啥丟人的。
可見,保潔員們的所作所為,並非因為沒錢養活自己或因餓才撿剩飯吃,他們只是不忍心看糧食白白浪費掉。在他們的觀念裡,浪費食物等同於犯罪,所以他們不是「可憐」而是可敬,他們不是丟人,而是提醒學生浪費才慚愧,才丟人。
十粒汗換不來一粒糧食,糧食是寶中之寶。
吃學生剩下的米飯、饅頭、菜當午餐或晚餐,以此教育學生珍惜糧食,保潔員們用樸實的勸舉,詮釋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源於樸素卻表達深意。節約糧食,需從一粒米開始,需從你我做起,從吃飽吃光做起——珍惜盤中餐,吃光每粒米,吃完每份菜;適量點餐,避免出現剩菜剩飯,減少奢侈浪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向浪費說不,向奢侈告別,讓我們一同前行,舞動出我們自己的光碟」。
富裕不等於浪費,小康也不等於奢侈,吃剩飯不丟人,比吃剩飯更「丟人」的是奢侈浪費。來自農村的保潔員羅玉龍說,他以前還吃過樹皮呢,因此吃剩飯沒啥。這種發自內心的表白,看似輕描淡寫,卻足以讓那些浪費糧食的學生汗顏,因為隨手扔掉的,很可能是他人的一頓飽飯。
向浪費說不,並非空話。
新華社消息稱,中國糧食產後每年浪費量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據測算,僅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達700億斤以上。而近年每年進口的穀物和大豆在千億斤以上。從數據可見,一人一點浪費,「不小心」就組成了龐大的「流失」。從這點看,煙大保潔員們傳播正能量行為,更有了可敬可借鑑的積極意義。
法國政治家、美食家布裡亞·薩瓦蘭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其實怎麼吃飯,怎麼對待剩菜剩飯,也折射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最起碼,一個珍惜生活的人,是不會允許浪費的。
有個故事很火:幾個中國人到德國吃飯,結果被一德國老太太指出太浪費,中國人稱:「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你什麼事?」結果,一穿制服社會保障機構工作人員來了,問完情況就罰了中國人50馬克,並鄭重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可見,拒絕浪費和國家富有和個人富裕無關,而應是一種意識,一種素質。
保潔員們吃剩飯倡導節約,這表率讓「多為節約找辦法,少為浪費找藉口」成為共識。
一方面,我們也呼籲學校多採取措施減少剩飯剩菜問題,如提供按斤兩稱重計價的飯菜,類似有按時計價的淋浴,這是方法更優、效果更好的節約方式。
另一方面,在踐行「節約從我做起」外,我們也建議設立法規拒絕浪費。
平凡的人們,給我們最多感動,煙大7個保潔員們告訴我們,吃剩飯不「丟人」,浪費才慚愧,才丟人。
責任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