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重慶圖書館隆重開幕,展覽為期一個月。
12月15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重慶圖書館隆重開幕。鄧蕊 攝
據了解,本次展覽是重慶市目前為止最高規格的古籍展覽。內容分為上下兩篇,從重慶市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274部珍稀古籍中精選出50餘部加以詳細介紹,同時還分批次展示150部珍貴古籍原書,旨在揭示這些古籍的珍貴价值之所在。十分獨特的是,此次展覽還為大部分古籍設計了二維碼,觀眾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了解到關於這部古籍更多的視頻圖像和延伸介紹,這使得觀眾可以多種形式全方位立體式的深入了解這些珍貴古籍。此外,展覽期間還將設置雕版印刷和傳拓技藝的體驗區,以及兩場古籍文化專題講座,以使觀眾深入走進我市珍貴古籍的世界。
自2007年以來,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積極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展全市古籍普查,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市43家古籍收藏單位4.5萬餘部、63.5萬餘冊古籍的著錄、審校及出版工作。在摸清家底的同時,發現了一大批珍貴古籍善本。截至2020年,全市已有274部古籍入選第一至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重慶圖書館就有222部。重慶圖書館、北碚圖書館、西南大學圖書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4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此次特展就是在此基礎上的一次對重慶市所藏國家珍貴古籍的全面展示,其規格之高,數量之多,為重慶史上首次。
在此次展示的珍貴古籍中,除了重慶市民耳熟能詳的唐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標註隋書詳節》外,還有包括現存最早且完整的《春秋公羊註疏》刻本、鈐有明代皇后印章的《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仿宋字的來歷、趙氏孤兒、竇娥冤等經典戲曲在明代的形象——《元曲選》、明代晚期的全國導遊指南——《新鐫海內奇觀》、只用了5個月的年號「泰昌」刻的書——《鼎鐫諸方家彙編皇明名公文雋》、我國古代顏色最多的套版印刷書籍——清盧坤輯《杜工部集》、貝聿銘先祖貝墉的藏書和書法題跋——《清江貝先生文集》、重慶市首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碑帖——明拓本《汝帖》、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等獨特珍品。例如,重慶圖書館藏元刻本《監本附音春秋公羊註疏》是《春秋》三傳之一《公羊傳》現存最早且完整的註疏合刻本。更為珍貴的是,此書有七葉配補的是十分罕見的宋刻十行本零葉,也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公羊傳》註疏合刻本——宋十行本《監本附音春秋公羊註疏》的僅存版葉,是今天傳世所有《春秋公羊註疏》的最初源頭。本書的發現是2020年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最新成果。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重慶市的古籍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展覽通過百餘部珍貴典籍,系統呈現了巴渝歷史文化的底蘊,從唐人寫經、宋刻元刻史籍,到明清官刻私刻,從手稿抄本、名家批校到碑帖善本,從四書五經到諸子百家,無不顯示出重慶人民在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展覽還用大量的圖片、數據、文字全面梳理了重慶市古籍保護的成果。」 他說。(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