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
「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
在重慶圖書館展覽廳開幕
本次展覽從我市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
274部珍稀古籍中
精選出50餘部進行詳細介紹,
同時分批次展示150部珍貴古籍原書。
這是重慶迄今舉辦的最高規格的古籍展覽。
▲12月15日,「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重慶圖書館開展。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亮相展覽的不少古籍珍寶,是近年才被發現的。據了解,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用10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市43家古籍收藏單位4.5萬餘部、63.5萬餘冊古籍的著錄、審校及出版工作。
在摸清全市古籍家底的同時,發現了一大批珍貴古籍善本。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4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重慶圖書館佔222部。重慶圖書館、北碚圖書館、西南大學圖書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4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重慶圖書館館長任競說,此次特展是一次對我市所藏國家珍貴古籍的全面展示,其規格之高,數量之多,都是重慶史上首次。
步入展廳,記者首先看到唐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標註隋書詳節》等重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卅。
《名公增修標註隋書詳節》小巧精美,湊近觀賞,會發現展開的書籍表面蓋有許多學者、藏書家的印章。重慶圖書館特藏文獻中心館員左鵬說,這一部南宋刻本是古今眾多藏書家殫精竭慮保存文獻的縮影。
▲《名公增修標註隋書詳節》
重慶圖書館古籍收藏來源主要通過廣泛徵集與接收、主動採購與收購、接受公私捐贈等途徑。《名公增修標註隋書詳節》就是接受捐贈的典型——新中國成立後,著名藏書家李文衡先生將其珍藏的4萬餘冊圖書全部捐贈給西南人民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前身之一),其中有線裝古籍3.7萬餘冊,該刻本位列其中。
據了解,明代是中國古代書籍史上的輝煌時期,我市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中,明刻本多達238部。
▲《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
展覽展出的《通志》二百卷吸引了記者注意。這本古籍展開部分可以看到纖細的手寫小字,以及背面印刷文字滲透過來的墨跡。
▲《通志》
「這套古籍共120冊,共約1.4萬餘頁,其中有5000餘頁是明代弘治年間用公文紙印刷的。」左鵬介紹,當時為了節約紙張,利用了官府廢棄的公文檔冊的紙背來印刷,「這些公文是最原始的文獻,是值得研究的文化寶藏。」
▲《汝帖》
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發展至明代最為興盛,《新鐫海內奇觀》被譽為「明代山水版畫的代表之作」。「這本古籍被稱為『明代晚期的全國導遊指南』,反映了晚明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和市民生活的豐富。書中還有『三峽圖』,可見三峽歷來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左鵬說。「三峽圖」上,印有白帝城、瞿塘峽、巫峽等字樣和圖案,讓人感受到三峽的秀美風光。
▲《樂府詩集》
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也在展出之列。傣文佛經《尖達塔度》和納西族用於祭祀的東巴文《人類的起源和遷徙的來歷》十分富有特色。
▲《尖達塔度》
據悉,本次展覽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市文化旅遊委主辦,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承辦,免費展出一個月。
記者:趙迎昭
攝影:齊嵐森
編輯:柏雲輝
校對:陳韞宇
審核:劉詠
【來源:重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