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灘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引起海內外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北外灘規劃總體結構「一心兩片」中的東部提籃橋片區承載著虹口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
其實,大多數國人認識「提籃橋」是從「提籃橋監獄」開始。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提籃橋監獄的早期建築赫然在列。
曾經號稱「遠東第一監獄」的提籃橋監獄
「提籃橋」的由來
現今的海門路古時曾是下海浦的一部分,浦上原有一座木橋通向下海廟(今址為昆明路73號)。據說,當年常有善男信女提著盛放香燭的籃子,過橋前往廟內進香禮佛,此橋遂名提籃橋。
後來,下海浦被填沒,木橋也遭拆除,但「提籃橋」三字卻被保留下來,成為那一帶的片區名。提籃橋監獄即因此得名,且在坊間沿用了近百年。
「虹口區河流橋梁圖」來源於《上海市虹口區地名志》
有趣的是,儘管歷史上提籃橋監獄多次「改名換姓」,從解放前的華德路刑務所、司法行政部直轄上海監獄到解放後的上海市人民法院監獄、上海市監獄,可它的正式名稱中從未出現過「提籃橋」這一地名。直至1995年6月,監獄正門掛上了「上海市提籃橋監獄」的牌子,提籃橋監獄方才算是名實相符。
1901年10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會決定在華德路(今長陽路)上建造大型監獄。1903年8月,一座擁有兩幢4層監樓的新監獄竣工。
這所新監獄的全名是「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監獄」,亦稱華德路監獄。不過,上海市民更喜歡稱其為「提籃橋監獄」。早期的提籃橋監獄全部由青磚和石塊壘成,佔地面積約10畝,計有美式監房480間。監獄的拱形大門開設在華德路117號(今長陽路111號處)。
1929年新落成的提籃橋監獄獄舍
提籃橋監獄的牢房(1929年)
1935年,提籃橋監獄經歷了解放前的最後一次擴建後佔地面積已經擴大到60.4畝,11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監樓組成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關押體系,各類監室接近4000間,其中不乏橡皮監(防暴牢房)、絞刑房和「風波亭」(禁閉室)之類的特種監房。此外,監獄還附設女子監獄和童犯感化院(專門收押少年犯)。
與此同時,監獄正門也從華德路117號遷至147號。那是一座形狀方正、並無出眾設計可言的大門。若不是四周5米多高的圍牆及門楣上刻著一行英文:「SHANGHAI MUNICIPAL GAOL」(意即「上海工部局監獄」),而且這所監獄最高在獄囚犯人數超過8000,遠勝印度的孟買監獄和日本的巢鴨監獄一籌,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提籃橋監獄「西人監」(1935年)
日本戰犯在華「第一審」
抗戰勝利以後,美軍將一些重要的日本戰犯關押在提籃橋監獄的「西人監」裡。1946年年初,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駐華美軍總司令魏德邁奉命在上海組建軍事法庭,專門審理日軍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殺害美國空軍被俘人員的有關案件。美軍軍事法庭就設在「西人監」的2樓。那年1月24日上午10時整,法庭在「西人監」第一次開庭審判日本戰犯。
日本戰犯在提籃橋監獄被施以絞刑
「西人監」的絞刑室
從1946年1月至9月,共有47名日本戰犯在提籃橋監獄受到美軍軍事法庭的審判。除去被施行絞刑和槍決的外,更有畏罪自殺者,日本陸軍大將安藤利吉就是其中之一。
1949年9月13日,毛榮光任市人民法院監獄(今提籃橋監獄)副典獄長委任令
上海解放後,1949年5月始稱「上海市人民法院監獄」,1951年8月更名為「上海市監獄」,1995年5月更名「上海市提籃橋監獄」。2014年9月,被列入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20世紀初葉誕生的提籃橋監獄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漫漫長路,無疑是上海這座城市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提籃橋監獄作為一處精美的近代建築群,1994年被上海市政府列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武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