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我曾寫下一篇《為什麼騰訊阿里財報後,反而京東和網易的股價都下跌了?》,這篇文章寫完後的三個月裡,京東和網易的股價都下跌了接近30%,但在兩家公司Q3季度財報發布的一個月後,兩大巨頭的股價卻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軌跡。
Q3財報發布後,京東和網易都經歷了什麼?
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財報,Q3的京東有了新故事,那就是「淨利潤大幅增長」。在Q1之後,京東於Q3再次實現了盈利,其持續經營業務淨收入達837億元,同比增長39.2%;淨利潤為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9%;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GAAP)持續經營業務淨利潤為10億元人民幣。
而網易Q3淨收入124.78億元,同比增加35.5%。網路遊戲收入為81.12億元,同比增加23.5%,其中來自於手遊收入佔比為68.3%。Q2的淨營收為133.8億元,其中網路遊戲收入為94.30億元,來自於手遊的淨收入佔比則為72.4%。
某種程度上,一直被業界看衰無法盈利的京東,在Q3創下了一個令人矚目的成績,淨利潤高達10億元,而網易的財報數據卻在Q3出現了全面下滑。如果按照正常的資本邏輯,京東將從此進入上升的通道中,並將會創下股價的新高,而網易將可能面臨股價的滑鐵盧。
在移動網際網路進入贏家通吃的時代,體量和增速之間已沒有必然的聯繫。京東和網易,一個主營業務是電商,另一個主營業務是遊戲,雖然相比絕大多數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他們的Q3財報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了,但騰訊和阿里兩座大山變得更強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京東和網易面臨的壓力其實變得更大了。
其實在財報發布的那個關鍵節點上,京東和網易都面臨一大堆的麻煩。京東的大麻煩是「雖然創新了近10億的利潤,但GMV增速卻從Q2的46%下滑到Q3的32%,而這種增速的下滑帶來了讓京東市場份額的增長出現了停滯。」而網易則是「《陰陽師》一蹶不振後,還沒有推出一款新的現象級遊戲,至於寄予厚望的MOBA遊戲矩陣也沒有給《王者榮耀》帶來衝擊。」
但最終的結果卻和我們所設想的完全相反,京東在經歷短暫回調後繼續保持在相對的低點上,而網易卻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股價創下了歷史新高,並一度在市值上逼近京東。兩家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開始出現了不同的發展軌跡。
平臺的邊界突破,則是兩大巨頭分化的開始
在Q3財報發布後,網易迎來了新的機遇,那就是吃雞遊戲的興起。這家公司迅速抓住了這次的機會,在極短的時間裡連續推出了兩款吃雞遊戲,並在App Store中的排名一舉超過了霸榜近半年的《王者榮耀》。《荒野行動》用戶破億,《終結者2》用戶過5200萬,網易這一波浪潮來得異常洶湧澎湃。
吃雞遊戲在中國市場的大獲成功,讓網易終於迎來了喘息之機。但騰訊並非沒有任何動作,緊急上線《荒島特訓》和《光榮使命》雖沒有給網易帶來威脅,但騰訊接連公布在吃雞遊戲上的布局,尤其是即將上線的兩款《絕地求生》正版授權手遊,則被業界認為將會給網易致命一擊。
類似的經歷,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在騰訊推出《王者榮耀》之前,網易憑藉《亂鬥西遊》曾經在MOBA市場取得過不俗的成績,但當騰訊真正決定要收割細分市場時,網易其實是沒有招架之力的。長期來看,網易雖被看成是僅次於騰訊的遊戲巨頭,但騰訊藉助社交關系所獲得的成功卻可不斷複製,而網易依靠研發驅動卻存在著更多的偶然性。
不過這次的網易已不再局限於在中國市場和騰訊一較高下,而是突破了之前的邊界,選擇在全球市場進行擴張。11月13日《荒野行動》國際版本《Knives Out》全球上架之後,在14個地區進入了遊戲免費榜TOP10。《終結者2》的兄弟版本《Rules of Survival》的成績也相當出色,遊戲於11月14日在超過150個地區登陸,此後在87個地區進入遊戲免費榜TOP10,登頂41個地區遊戲免費榜榜首。這些都是網易過往遊戲所沒有取得過的成績和速度。
而Q3財報發布後,連續兩個季度GMV增速落後於天貓後,京東所面臨的挑戰其實更大了。從常年虧損到創下近10億的利潤,這是京東值得驕傲的資本,但如果這是在建立在市場份額下滑的基礎上,這樣的盈利可能不再有任何意義。
京東的核心優勢在於物流體驗,但在Q3卻迎來了阿里菜鳥網絡要投入1000億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的消息。「阿里巴巴在發展到目前的規模後,必須採用重資產策略,大規模投資打造基礎設施,以確保自己的競爭優勢。」馬雲在9月15日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表示。可以預見,天貓和京東的物流體驗差距正在急劇縮小,而這對京東的未來並不是好消息。
京東眼下的主要業務包含三部分:金融、物流和電商,每塊業務都其實都有和阿里對標的意味。但這三塊業務只是阿里生態的一個子集,而且阿里每塊業務都比京東強上不少。移動網際網路本身就是贏家通吃,在終於迎來盈利之後,京東身上的擔子反而變得更重了。
網易在騰訊的重壓之下,一方面選擇全球化逃離騰訊遊戲的包圍圈,另一方面則拓展自身的邊界,發展電商,如今考拉、嚴選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這正是騰訊所不擅長的電商領域。而京東則是鐵了心要在零售業紮根,在一條賽道上堅持跑到底。而除了金融,京東再很少參與其他業務。
順勢而為的風口,以及創始人的格局觀
最近我經常在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做出今日頭條的不是王小川?要知道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歷史上,百度出現過很多的挑戰者,而搜狗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但真正給百度帶來威脅的卻是我們熟知的今日頭條。
今年年初,李彥宏將內容分發放到了百度2017年戰略的第一位置,人工智慧和信息流開始成為驅動百度的兩張王牌,而信息流也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成了百度營收的新增長點。但這何嘗不是因為今日頭條確實在信息分發領域給百度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搶佔了本屬於百度的移動廣告市場份額。
王小川和張一鳴在氣質上其實是很像的,同樣的都是理工男出身,對技術都有卓越的追求,而搜狗有信息流技術需要的人才和推薦引擎需要的興趣標籤,而搜狐則有信息流所需要的內容,但王小川和搜狗卻沒有成為改變市場的那個變量所在。
當然很多人會說,今日頭條的成功有著天時地利人和,但張一鳴與生俱來的格局觀可能更加重要。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去年8月曾有傳聞騰訊會以80億美金的估值投資今日頭條。成為騰訊的戰略合作夥伴,這對任何一家創業公司來都是無法拒絕的誘惑,但此次傳聞多日後,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卻公開表態,他稱:「創立今日頭條不是為了成為騰訊員工,多沒意思。」
到了今年,今日頭條在內容分發市場受到了BAT三巨頭的聯合圍剿,此時今日頭條最好的選擇自然是委身於BAT,成為他們龐大網際網路生態中的一員。但令人弔詭的是,今日頭條卻越戰越勇,並和BAT三巨頭在更多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更加令人欽佩的是,今日頭條跳出了中國市場的局限,開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全球化道路,而這是BAT所沒完成的壯舉。
我的好朋友潘亂在《微信已經老了,頭條永遠年輕》一文中表示,「今日頭條在過去兩年裡不斷延伸作戰半徑,順著短視頻、UGC、國際化三大戰略一路高舉高打。西瓜內涵火山抖音,今年全部邁過2000萬日活門檻,國際化越挫越勇大舉收購,明年要全力壓微頭條和悟空問答。這是當下BAT都不具備的戰鬥動員的能力和業績。頭條在進攻,頭條在不斷進化。」
這幾年搜狗和王小川幾乎沒有什麼布局,仍然僅僅守著「三級火箭」那一套略顯過時的理論,唯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和騰訊的聯盟了。但如果在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那幾年,王小川能夠跳出和百度競爭的思維局限,反過來去思考如何讓信息更精準的觸達用戶,我想市場也許就沒有屬於今日頭條的機會了,而搜狗再也不用說自己是搜狐的子公司。
記得在搜狗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的那天,有媒體曾問王小川如何看待信息流的增長,他沉吟了一會兒,然後這樣回應道,「今日頭條有它成功的機緣和獨特的能力,在流量和內容上也已經形成了壁壘。我們要採取合作的態度,把精力放在其他增長中去,而不是以一種競爭心態去面對,這樣是不行的。」
我想王小川說出這段話的時候一定是非常落寞的,畢竟張一鳴曾擁有的時間和窗口,他其實也有過。做出今日頭條的為什麼不是王小川?我想這個問題現在應該很好解答了,那就是創始人的格局會制約企業發展的邊界。從搜狗誕生開始,這家公司就一直想成為百度的顛覆者,其一切的戰略都在對標百度。但我們知道在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這幾年,從應用分發到本地生活,百度走了很多彎路,而搜狗和王小川也從此迷失了方向。
另一個和王小川有著相似命運的正是劉強東,劉強東喜歡將京東和阿里巴巴拉上關係,在布局上很多時候也採取的是跟隨策略。阿里巴巴做什麼,京東馬上就會去做。阿里做村淘,京東搞了個村幫;阿里做支付寶,京東做了個京東錢包;阿里做天貓國際,京東則做了一個全球購…..
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勝枚舉,這幾年京東和阿里是越來越像了,在戰略上並沒有錯,但在時刻緊跟阿里的過程中,京東其實失去了很多本屬於自己的機會。最讓人惋惜的就是雲計算業務,在雲計算相繼成為阿里和亞馬遜的營收和利潤來源時,京東一定程度上在這方面卻是缺失的。
眾所周知,如今亞馬遜是全球雲計算市場的領導者,但亞馬遜跌跌撞撞的進入雲計算領域並成長為巨型企業卻存在一定的偶然性。2000年,該公司為零售商搭建在線商店時,發現很多技術細節難以解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亞馬遜不得不施壓內部技術人員建立簡單、獨立計算系統的方法,後來亞馬遜發現這些方法不僅可以用於零售商,還有更廣泛的市場。而這正是亞馬遜雲計算業務的開始。
相比阿里巴巴,京東和早期亞馬遜所具備的條件幾乎一樣,亞馬遜的雲計算是在服務平臺零售商的過程中自然發展出來的,而京東原本也應該有這樣的機會。但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其實京東並沒有抓住。等到阿里也來布局雲計算業務時,天貓早已經成為超越京東的所在,而機會也不復存在。
其實我們梳理阿里巴巴的歷史不難看出,阿里巴巴很多時候也在布局上借鑑亞馬遜,但馬雲和貝索斯一樣卻更懂「順勢而為」的重要性,他幾乎抓住了21世紀後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每一個高增長點: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國基礎物流落後等,並將其變為公司轉型的方向。這種懂得順勢而為的格局可能正是當下京東所或缺的。
京東和網易,代表了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兩種抉擇,這各有千秋,沒有對錯之分。但正如齊白石所說過的那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一家企業在面對更強的對手時,確實需要不斷突破自身的邊界,以及懂得順勢而為發展自身的長處,才有可能最終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