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又來襲,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2021-01-15 澎湃新聞
冷空氣又來襲,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2021-01-13 1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澤橋醫生 澤橋醫生

今年冬天冷空氣一波接一波,多地齊髮霜凍預警,大江南北一起喊「冷」。

北方的小夥伴還好,有暖氣加持,寒冷無懼。

南方的朋友就慘了,「全憑一身正氣過冬」只能當個段子來看。

南方真正的「取暖神器」是什麼呢?暖寶寶、暖手寶、熱水袋絕對必備。

但,這些「取暖神器」也引發了不少低溫燙傷事件。

為什麼低溫也會引發燙傷?

01

低溫燙傷指身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44℃~50℃)的熱源,從而造成由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低溫損傷發生時並不明顯,由淺入深。因為這些取暖物品的溫度通常並不會很高,例如暖寶寶、熱水袋,我們能夠感覺到的溫度一般只有40℃~50℃,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會慢慢適應這種溫度。但長時間的取暖就宛如「文火烤肉」一樣,皮膚的表層組織在低熱的狀態下會逐漸引起脫水,導致損傷。表現為皮膚出現紅斑、水泡、脫皮、發白等,還會感覺又痛又癢。

低溫損傷的傷口看上去可能並不嚴重,但損傷可能已經深達皮下組織。不僅難癒合,還可能留下疤痕。

如何預防低溫燙傷?

02

1、不要直接接觸

在使用暖寶寶、熱水袋等取暖物品時,請不要直接接觸皮膚。可以在熱水袋外面裹上毛巾,或者將暖寶寶貼在內層衣物上,而不是直接貼在皮膚上。

2、注意控制取暖時間

取暖時不要長時間接觸同一部位。比如在使用熱水袋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個位置熱敷;使用電熱毯時,在被窩暖和之後可以降低溫度,睡覺前一定要關掉。

3、科學選購取暖物品

在購買取暖物品時,不要貪圖便宜使用「三無」產品,一定要從正規途徑購買有質量保證的產品,並按照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以減少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如何處理低溫燙傷?

03

當發生低溫燙傷時,請記住這八個字:脫離熱源,迅速降溫。

在脫離燙傷源頭之後,迅速用流動冷水衝洗燙傷部位,切記水壓不要太大。衝洗時間大約30分鐘,或者衝洗至創面無痛感即可。衝洗的同時脫去燙傷部位的衣物,如果衣物與皮膚發生黏連,不可硬拽,避免皮膚大面積剝脫,建議用剪刀將衣物剪開。

衝洗完畢後將脫去衣物的創面浸入冷水中約30分鐘。如果是大面積燙傷,注意把握浸泡時間,避免受涼。浸泡過後及時覆蓋創面,最好使用無菌紗布。如果燙傷面積較大較嚴重,在以上急救處理完畢過後要迅速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處理。而不是自己在家裡採取塗醬油、牙膏、冰敷等措施!

冬季取暖,一定要小心低溫燙傷哦!

原標題:《冷空氣又來襲!小澤溫馨提示,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低溫燙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常州88歲老人雙腳被熱水袋燙傷出現潰爛
    隨著冷空氣的來襲,各種取暖用品受到追捧。不過,這些產品使用不當也容易造成燙傷。近日,家住常州經開區88歲的黃女士,因雙腳被熱水袋燙傷後出現潰爛,不得不入院治療。黃女士長期臥床,由於子女都在外工作,所以家中請了一位護工幫忙照料。
  • 醫生提醒,冬天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新華社重慶1月10日電(記者李松)寒冬來臨,熱水袋、暖寶寶等成為不少家庭的取暖「法寶」。醫生提醒,在使用取暖設備時,要謹防低溫燙傷。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燒傷整形科醫生袁心剛介紹,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緊貼熱水袋的部分皮膚就容易造成局部燙傷。」袁心剛說,熱量蓄積容易導致皮膚、皮下組織受到損傷。若處理不當,會長時間無法癒合。
  • 取暖小心低溫燙傷!後果很嚴重!
    冬季是發生低溫燙傷的主要季節,相比於其他的燙傷,低溫燙傷損傷的組織層次深,皮膚的損傷狀況在初期表現的比實際情況輕,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而耽誤就醫,甚至可能會出現誤診,使得傷口遷延不愈,甚至感染形成潰瘍!那麼,造成這種燙傷的「罪魁禍首」究竟是什麼?
  • 冬季取暖 小心熱水袋等物「低溫燙傷」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進入冬季,我們總是習慣使用暖水袋、暖寶寶等取暖用品,但長時間使用還要小心「低溫燙傷」。在醫院燒傷整形科,前來換藥的患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這其中有大約三成都是在較長時間使用「暖寶寶」或者熱水袋時不小心被燙傷的。
  • 醫院燙傷病例漸增 醫生提醒天冷取暖謹防低溫燙傷-廣西新聞網
    醫院燙傷病例漸增,醫生提醒天冷取暖謹防低溫燙傷老人取暖被燙傷了可能自己還不知道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陳佳嘉核心提示連日來,南寧持續降溫,熱水袋、電熱毯、20日,記者從南寧各大醫院的燒傷科、急診科了解到,醫院接到各種燙傷病例逐漸增加,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和孩子。1皮膚薄、感知差的老人常常被燙傷家住青秀路69歲的王老伯面對連日降溫,有些扛不住了,拿出家裡取暖器取暖。上周四中午,他坐在取暖器前看電視時睡著了。
  • 冬季取暖,尤其要防範「低溫燙傷」
    不過,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韓春茂主任醫師提醒,取暖設備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他介紹,每年進入冬季,因低溫燙傷來就診的患者有近百例,元旦、春節等冬季的假期患者更為集中。剛入冬醫院陸續接診低溫燙傷患者前幾天,一名50多歲的女性被家屬用輪椅推到了醫院。
  • 專家提醒:寒潮來襲,使用「取暖神器」時小心低溫燙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寒潮來襲,許多市民拿出了暖寶寶、電暖扇、電熱毯、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神器」禦寒。但你知道嗎?這些冬天裡的寶貝可燙傷了不少人。「低溫燙傷好發於嬰幼兒、老年人,尤其是合併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後遺症以及長期臥床者。」
  • 【FM96.6 健康池州】冬季取暖當心低溫燙傷
    冬季來臨,各種取暖設備紛紛登場,除了傳統的熱水袋及前些年流行的暖寶寶貼片之外,新潮的燃油金屬暖手爐、USB接口取暖設備等,受到白領們的熱烈追捧。雖然這些取暖用品攜帶方便、取暖效果好,但很多人卻因為使用不當而造成「低溫燙傷」。
  • 冬季取暖 當心「低溫燙傷」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人們開始使用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物品。據媒體報導,已經有不少人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時被燙傷。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李蘭青提示,此類取暖產品的溫度雖然不會特別高,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表溫度的低熱物體所造成的燙傷。
  • 冬天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看似不嚴重其實傷得"深"
    冬天取暖,謹防「低溫燙傷」,看似不嚴重,其實傷得「深」冬天,凍手凍腳的日子可不好過,不少人用上了暖寶寶、熱水袋、加熱滑鼠墊等準備溫暖過冬,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取暖設備一旦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基礎溫度不高,但由於皮膚長時間的接觸,被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造成的燙傷。
  • 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其實更可怕
    隨著冷空氣的來襲各種新潮的取暖設備紛紛登場準備大顯身手昨天我們提到了羽絨服的安全知識今天來聊聊冬季各種取暖神器的那些事兒>這些取暖用品攜帶方便、取暖效果好可許多人也因使用不當造成燙傷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
  • 冷空氣來襲,你想好怎么正確取暖了嗎?
    冬天取暖注意這6點。 一、謹防一氧化碳中毒 為了禦寒,不少人在家或洗澡時會緊閉門窗。一旦出現燃氣洩漏,室內不通風會造成一氧化碳大量積聚,對人身體造成極大傷害。
  • 冷空氣來襲,你想好要怎麼取暖了嗎?
    冬天取暖注意這6點。↓↓↓一、謹防一氧化碳中毒為了禦寒,不少人在家或洗澡時會緊閉門窗。一旦出現燃氣洩漏,室內不通風會造成一氧化碳大量積聚,對人身體造成極大傷害。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很多人在中毒的前期並沒有意識到問題,而當意識到時,往往已經四肢無力甚至暈厥了。
  • 冬季取暖,尤其要防範「低溫燙傷」!常用取暖設備 使用不當會受傷
    每日商報訊 下周一就是冬至了,接下來杭城的氣溫會持續下降,為了抵禦寒冷,暖寶寶、熱水袋、小太陽等市民常用的取暖設備陸續上線。不過,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韓春茂主任醫師提醒,取暖設備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
  • 燒傷專家教你正確使用取暖神器 避免低溫燙傷是「王道」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 肖瑤)寒潮來襲,除了翻箱倒櫃找出厚實冬衣外,電暖寶、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吹風型這些取暖器,也該出場了。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燒傷科的專家們卻要提醒市民,小心「低溫燙傷」。西南醫院燒傷科宋華培醫生告訴記者,低溫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它是指機體長時間接觸溫度不太高的熱源,致使熱量蓄積而導致接觸部位皮膚、皮下組織燒傷。貼片式暖寶寶的發熱溫度最高可以超過60℃,充電式電熱寶的工作溫度在74℃以上,而灌入沸水的熱水袋錶面溫度更是超過80℃,都可能對皮膚和皮下組織造成傷害,形成低溫燙傷。
  • 取暖「神器」使用不當也「毀膚」!冬季防燙傷要當心!
    近日,西安市伴隨一波又一波冷空氣來襲,各種取暖神器開始大顯身手。對此,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醫美與整形中心何志博士表示,取暖「神器」使用不當,也會成「毀膚利器」。何為燙傷?燙傷是指熱力引發的損傷,包括:火焰、高溫蒸氣、熾熱液體、熾熱固體以及電或化學物質等。人體在受到燙傷後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 冬季取暖防燙傷,低溫燙傷不知不覺,這些物品小心使用
    冬季寒冷,凍手凍腳,人們總會有各種辦法來抵抗寒冷。我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還是人手一個鹽水瓶,但是救不了我們在冬天腫得像饅頭一樣的手。現在的防寒高科技有很多,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水袋、電暖寶、電褥子等,大多數時候,這些裝備都很安全,但是燙傷的時候,你就不會這麼覺得了。有一個女大學生,睡覺的時候用普通的橡膠熱水袋,臨睡前裝了滿滿一大袋開水放在被窩裡,結果熱水袋破了,造成身上多處燙傷。
  • 「低溫燙傷」中招者不少
    冷空氣一波波來襲,完全沒有停歇的意思。最近廣州一男子隨身貼著7個暖寶寶,被同事發現後背冒煙,所幸及時發現沒有傷及皮膚。視頻發到網絡之後,引發了大家討論。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雖然天氣寒冷,到醫院急診科都會陸續碰到燙傷的患者,其中不乏很多年輕人。專家表示,45℃-60℃的熱源容易引發低溫燙傷。
  • 取暖神器「小太陽」該怎麼用?千萬注意「低溫燙傷」!
    隨著氣溫下降,電熱毯、小太陽、熱水袋、暖手寶、發熱貼……取暖十八般武藝閃亮登場。這些神器用好了便是取暖,稍有不慎可能會「低溫燙傷」。低溫燙傷:      冬季燙傷超過1/3都是它!一般來說,當皮膚持續6小時接觸45℃以上的物體,就會造成低溫燙傷。與60℃左右的物體親密接觸5分鐘,或接觸70℃左右的物體超過1分鐘,溫度越高、時間越久、燙傷越重。
  • 冬季取暖 當心「低溫燙傷」 不要用溫度過高的熱水泡腳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人們開始使用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物品。據媒體報導,已經有不少人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時被燙傷。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李蘭青提示,此類取暖產品的溫度雖然不會特別高,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