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3:06 |每日商報
今天(12月21日)是冬至了,接下來杭城的氣溫會持續下降,為了抵禦寒冷,暖寶寶、熱水袋、小太陽等市民常用的取暖設備陸續上線。
不過,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韓春茂主任醫師提醒,取暖設備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他介紹,每年進入冬季,因低溫燙傷來就診的患者有近百例,元旦、春節等冬季的假期患者更為集中。
剛入冬醫院陸續接診低溫燙傷患者
前幾天,一名50多歲的女性被家屬用輪椅推到了醫院。解開腳上裹著的紗布,兩隻腳布滿了血泡和水泡,讓人看了觸目驚心。據她本人回憶,前幾天氣溫特別低,晚上回到家覺得很冷,就拿出了很久沒用的養生足浴盆,舒舒服服地泡了一次腳。「沒想到,竟然會變成這樣,自己擦了藥膏也不好。」患者說,自己有糖尿病,對溫度還是很注意的,可能是泡的時間過長了。
經過幾天的治療,燙傷的皮膚慢慢癒合了。「這名患者還是比較配合治療的,血糖控制得也好,所以恢復得較快,像這樣的患者,情況嚴重還會截肢。」韓春茂提醒,糖尿病人在泡腳時尤其要注意,溫度以40℃為宜,時間不要過長,他建議,如果泡腳設備不能顯示溫度,最好家人幫助測試水溫。
不僅是泡腳,還有老人因為使用腳部按摩器而導致低溫燙傷。
12月初,75歲的邵老伯在社區參加了一次養生保健的講座,授課人員介紹了一款養生保健的磨腳器,據說有促進腳部血液循環,提神醒腦的功效。邵老伯體驗了下,覺得還不錯,就買回家。「不知道怎麼搞的,腳底竟然磨壞了,疼得不敢走路。」邵老伯只好來醫院求助醫生。
韓春茂介紹,邵老伯是腳底板被磨得肌腱損傷了,而且摩擦生熱,還起了水泡。幸好發現及時,不過邵老伯畢竟年紀較大,完全恢復還是要點時間。
低溫燙傷比高溫燙傷更為嚴重
「低溫燙傷和高溫燙傷相對,一般被開水、明火等灼傷,身體的應激反應很快,傷害多是淺層的。」韓春茂介紹,不過低溫燙傷與開水引起的燙傷、明火引起的燒傷有所不同,一般痛感不明顯,皮膚會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但由於接觸時間較長,發現較晚,創面往往比較深,這會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危害不容小覷。
「在門診中,很多低溫燙傷的患者都是過了一個星期左右才來就診,這個時候傷口已經感染或者壞死了,即便得到救治,也會留下疤痕。」韓春茂支招,冬季一旦發生低溫燙傷,可以這樣做——
首先,用冷水衝洗燙傷部位,起到緩解疼痛及降低傷害的作用。接下來,要進行消毒。一般家用的手消毒劑即可。之後要用紗布包裹一下傷口,沒有紗布可以用乾淨的布或者紙巾。如果短時間內沒有緩解,最好購買點膏藥,中藥類的比如紫草油、京萬紅,西藥類如百多邦、紅黴素軟膏、金黴素軟膏等,都可以塗一下,並保持傷口部位乾燥,這樣能夠有效止痛,並促進傷口細胞的修復。必要時候,可以線上或線下諮詢專業的醫生。
另外,韓春茂還提醒,冬季如果凍傷要及時進行有效的幹預,嚴重情況下要到醫院治療。而市民們需要注意,醫院裡並沒有「凍傷科」這個分科,凍傷的處理,實際上歸在燒傷科。
(原標題:《冬季取暖,尤其要防範「低溫燙傷」》,編輯顧志鵬)
16085272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