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暖寶寶把孩子燙住院?冬天很冷,尤其要警惕「低溫燙傷」

2020-12-11 mom看世界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川媽


在醫院急診科,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哇哇哭個不停,原來是手臂被燙傷了,生了很多小泡泡。


後來聽孩子媽念叨,才知道是被裝著溫水的奶瓶燙傷的。因為溫度不高,她就沒在意,一忙起來就忘記從孩子胳膊上拿開,孩子也不吵不鬧地睡著了。


等孩子突然大哭起來,她才發現孩子的胳膊已經燙出泡了。



怎麼會這樣呢?其實這就是冬天經常會發生的低溫燙傷約佔冬季燙傷的1/3。


不僅是溫水奶瓶,各種取暖神器,如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以及火炕等也一樣,使用不當很可能就會導致低溫燙傷。


究竟什麼是「低溫燙傷」,它是怎樣發生的,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又該如何預防,今天就帶大家來深入地了解一下。


低溫燙傷:冬季頻發,卻又容易被忽視


燙傷,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煮飯時被熱蒸汽燻到手、炒菜時被飛濺的油沫燙到,這種傷害顯而易見,我們都會小心躲避。


但相比這些由高溫氣體、火焰、熱油、開水等造成的燙傷,低溫燙傷更加狡猾,我們往往主動製造了它發生的情境,但卻不自知。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相對於普通燙傷來講的。它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


也就是說,決定低溫燙傷是否發生以及嚴重程度的,主要有兩個因素:溫度和接觸時長。


1.溫度


不同於高溫熱源,造成低溫燙傷的溫度並不高,通常也就比體溫高一點,並不會一下子就把人燙。


最容易導致低溫燙傷的溫度範圍,是44℃-51℃。正是我們平時常用的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的初始溫度。


孩子剛接觸時不會有任何痛感,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這個溫度還會讓人覺得很暖和、很舒服。


2.接觸時長


如果接觸100℃的熱源,我們都知道,不到一分鐘,皮膚就會被燙傷;


低溫燙傷則不同,起初的溫度根本不會傷及皮膚。可是一旦增加接觸時長,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有研究發現,44℃熱源持續接觸6小時,燙傷就會發生,很可能會傷及皮膚深層組織。


由此可見,比起普通燙傷這個「拿著明晃晃大刀的敵人」,低溫燙傷則像「悄無聲息潛入內部的特務「。


因為,它的起初溫度並不算高,觸及的也只是皮膚表層。如果移開熱源,就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但如果我們適應了這個溫度,熱量就會滲透進更深層的組織,造成嚴重燙傷。而整個過程,都不易被人察覺。


所以,比起普通燙傷,低溫燙傷更可怕。



因為低溫燙傷的「隱蔽性」,導致大家對它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經常會看到這類「溫水煮青蛙」式的傷害在孩子和大人身上發生。


比如,暖寶寶、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



家裡的娃貼著暖寶寶,或者抱著熱水袋睡一晚上,肚皮就被燙傷了。曾看到一則新聞,一個3歲的孩子,竟然因為被暖寶寶燙傷住院了!



比如,東北熱炕導致低溫燙傷。每年冬天,哈爾濱的醫院都會收治被熱炕燙傷的孩子,有的孩子還被診斷為深二度燙傷;



甚至,發熱的手機也會導致低溫燙傷。株洲的一個女孩和男友「煲電話粥」後,感覺臉頰火辣辣的,第二天上班臉上的紅印依然沒有消失,去醫院檢查竟然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


芒果臺的《新聞大求真》節目曾做過一個實驗。用兩片暖寶寶包住雞蛋和切薄片的培根,包好後放進棉被裡。



2個小時後測量,兩顆雞蛋的溫度分別是48℃和49℃,兩片培根的溫度分別是52℃和51℃。



此時的雞蛋,基本上已經被燙熟了。



培根也泛起油光,飄出香氣,熟透了!



想像一下,要是這些熱量作用在人體,尤其是孩子身上,後果有多麼嚴重。


在醫學上,低溫燙傷嚴重者往往被劃定為深Ⅱ度,甚至Ⅲ度燙傷。


燙傷按照損傷深度可以分為三度四型:

Ⅰ度燙傷。傷及表皮顆粒層,比如太陽曬傷;

淺Ⅱ度燙傷。傷及真皮淺層,保留部分生發層。比如開水的一過性接觸;

深Ⅱ度燙傷。傷及真皮深層,殘留部分網狀層。比如熱油或熱金屬一過性的接觸;

Ⅲ度燙傷。傷及皮膚全層,甚至深部骨骼、肌肉。比如火焰燒傷。


表面看起來不嚴重。痛感不大,面積不大,症狀也僅僅是紅腫、起水泡、脫皮等;但創面深的,很可能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


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無法癒合;甚至可傷及深部骨骼,癒合後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覺得燙了躲開就好」,等感覺出來的時候,可能已經形成燙傷了!



嬰幼兒、老年人、怕冷的女性等人群,最容易中招。


因為嬰幼兒表達能力有限,如果我們大人不夠細心,等到發現時就晚了;


老人和怕冷的女性,使用暖寶寶、電熱毯、熱水袋等取暖神器更頻繁,一旦貼身時間長了,或者睡著了,就容易燙傷。


萬一發生低溫燙傷,我們該怎麼處理


如果不幸發生了低溫燙傷,大家要保持冷靜,不要慌,燙傷後的正確處理非常關鍵,一可以減輕組織傷害的程度,二可以減輕疤痕的嚴重程度。


和普通燙傷相同,低溫燙傷在送醫前的正確處理,也可以總結為五個字:衝、脫、泡、蓋、送



我給大家具體說說這幾個步驟:


第1步:衝。脫離熱源後,把燙傷部位用流動的自來水輕輕衝洗或浸泡10-30分鐘,可使熱氣散去,低深層損傷的程度。


如果疼痛加重,可以適當延長衝洗時間,注意不要用冰塊直接冷敷。


第2步:脫。充分衝洗或浸泡後,在冷水中小心除去燙傷部位的衣物。注意可以用剪刀剪開衣物,但不能強行剝離,以免造成二次損傷。


同時,燙傷部位鄰近處的手錶、戒指、項鍊以及緊身衣物等也要拿掉。因為傷處及鄰近部位會發生腫脹,早些去除可以避免後期血液流通不暢。


第3步:泡。如果痛感特別明顯,可以持續再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鐘。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不同於第1步的降低損傷程度。


第4步:蓋。用無菌紗布或乾淨的布類、棉質衣物遮蓋創傷部位,減少外界汙染和刺激,防止感染。


第5步:送。及時撥打120,送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還有一些注意事項,需要強調:


①不要迷信偏方,比如塗抹牙膏、肥皂、紅藥水、紫藥水等,否則可能會影響醫生診斷,還可能引發創面感染,甚至中毒;


②不要自己塗抹零售燙傷藥膏,因為它們並不一定適合燙傷早期。


③如果出現水皰,要注意保護,不要弄破。因為皰皮對創面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最好的方法,永遠是預防為先


避免低溫燙傷,做好預防是最重要的。


總的原則,就是不要長時間接觸溫度超過體溫的物品。


在暖寶寶、熱水袋/電暖寶、電熱毯、電暖氣等「取暖神器」時,我們就要格外注意安全。


①暖寶寶:不能直接接觸皮膚,要隔著衣服貼;睡覺前要撕下來,尤其不能貼著暖寶寶又用著電熱毯。


②熱水袋/電熱水袋:用布包裹隔熱,或放在兩層毯子中間,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注入2/3的水就行,不要灌滿,以防水灑出來。



③電熱毯:不要開著電熱毯睡覺,最好睡前打開、床暖和後就關閉;要保持平整,不要彎折,以防漏電。


④電暖器:不要離得太近,睡覺前要及時關閉等。


⑤泡腳水:水溫不要超過45°,時長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這幾天降溫太冷了,大家在做好保暖工作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安全,警惕低溫燙傷這個「溫柔又狡猾的殺手」。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095190

2.http://xwb.my399.com/html/2020-12/02/content_15169121.htm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019516289167202&wfr=spider&for=pc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98635968043986&wfr=spider&for=pc


川媽說說


天冷了,我的腰經常疼。爸媽心疼我,拿出他們收藏的艾灸貼讓我用。拗不過他們的好心,我隔著衣服貼了一張。


姑且不說療效,熱乎乎的感覺確實還不錯。但時間久了感覺就不對了,我開始覺得有些燙,那裡的皮膚有點疼。我跟他們說,他們不以為然,一直都在用,溫度不高啊,從來沒覺得燙。我用手摸了一下,確實不燙,又堅持了一會,但後來燙的實在受不了趕快撕下來。


那個時候,開始了解「低溫燙傷」這個概念。看上來很安全的溫度,時間長了也會造成燙傷。聽說,今年冬天會特別冷,估計各種取暖方法會比以前用的更多、更頻繁。大家在給自己和孩子取暖時,一定要多加注意~

拓展閱讀



mom看世界:跟著二胎博士媽媽一起學育兒、看世界;這兒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還有獨家的科學課程、閱讀課程;來吧,養娃路上永遠缺個好朋友!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布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冬天裡的一把火——警惕「暖寶寶」們低溫燙傷
    往身上貼幾個暖寶寶時 同事給我講述了 她因為貼錯了暖寶寶 燙出水泡的「悲慘」往事 薄薄一片暖寶寶竟有這麼大威力?小旦旦上網一搜,發現這些溫度並不高的設備成了冬天最容易被忽視的燙傷「神器」: 網友經歷 @達裡亞如是說:我有一次嫌暖寶寶加熱速度不給力,直接貼在肚子的皮膚上,肚子肥肉多一直沒什麼感覺,等揭下來才發現燙了一個細長的水泡; @阿花-大難:供暖前熱水袋燙傷的疤痕還沒痊癒;
  • 女子貼「暖寶寶」睡覺肚皮被燙出水泡 醫生:典型的低溫燙傷
    進入冬季,即撕即貼的「暖寶寶」成了許多愛美女士的「禦寒神器」。其實,使用不當極易造成低溫燙傷。》》》推薦閱讀:江歌案今日宣判 陳方律師:日本司法不應受中國輿論影響31歲的林女士在漢陽一家公司做銷售。
  • 溫吞熱水袋把自己燙到要植皮 醫生說這種低溫燙傷挺常見的
    朱女士沒想到,一個溫吞吞的熱水袋竟會讓自己燙傷得這麼厲害,需要住院做植皮手術,以後還會留疤。記者了解到,入冬以來,解放軍第一一八醫院接收了不少像朱女士這樣被熱水袋燙傷的病人。該院燒傷科醫生葉鸝柳告訴記者,熱水袋燙傷一般屬於低溫燙傷,治療起來非常麻煩,而且周期長。  熱水袋暖腳燙出水泡  朱女士說,自己冬天手腳冰涼,睡覺都會用熱水袋暖腳。去年12月中旬,溫州天氣剛剛轉冷,她就衝了一個熱水袋塞在被窩裡。第二天醒來,朱女士發現右小腿後側起了一個鴿子蛋大小的紅色水泡。
  • 冬日最怕「低溫燙傷」!各種燙傷早已「盯上」寶寶了
    ,有的寶寶長時間使用「暖寶寶」而被低溫燙傷,各種各樣令人痛心的意外不時地發生在我們身邊。而冬季更是各種燒燙傷事件頻發的季節。這也是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的初衷,除了對這些受傷的孩子感到心疼之外,更要提醒自己以及每一位家長,照看孩子時一定要細心細心再細心!!!
  • 央視曝光「傷人暖寶寶」:睡一覺就被燙傷,卻有無數孩子在用……
    尤其是為了不讓孩子凍著,更是把他們武裝到牙齒,但有一種隱患我們當家長的必須要注意,那就是「低溫燙傷」。 央視新聞之前就曝光過,冬季低溫燙傷頻發,熱水袋成罪魁禍首,有不少人被意外燙傷。
  • 為保暖我把孩子「燙」住院了!44℃就能燙起泡,快看看你家有沒有?
    沒人再嚷嚷春捂秋凍,大家紛紛把家裡的避寒神器用上,尤其是全家重點保護對象——孩子。可是,你給寶寶的保暖操作,真的對嗎?3歲的樂樂(化名)因為燙傷住院了。醫生掀開樂樂的內衣,發現他嫩嫩的小肚子上,皮膚紅紅的,還有不少小水泡,看著就疼。
  • 電熱毯開一夜 依伯低溫燙傷
    N海都記者 陳燕燕 海都訊 連日來,福州降溫,電熱毯、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神器」成了新寵,但一不小心,它們就可能成為「炸彈」。 近日,記者從福州一些醫院了解到,各種燙傷病例有所增加,患者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 揭秘「暖寶寶」發熱原理 小心被「三無」暖貼燙傷
    隨著天氣轉冷,記者在市區街頭看到,商家已陸續擺出了各種「暖」產品,當然少不了電熱水袋、暖貼(暖寶寶)等取暖「神器」。然而記者在走訪中卻發現,這些取暖產品中,特別是暖貼,有些竟然是三無產品。  記者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了解到,每年12月至次年1月,該院都會收治到許多低溫燙傷的患者,其中不少就是因為使用了劣質暖貼或者使用不當所造成。
  • 禦寒神器並不神,低溫燙傷要注意
    近期邢臺市第五醫院燒傷整形科就收治了一個被「暖寶寶」低溫燙傷的女患者。據悉,「暖寶寶」的成分主要為鐵粉、水、活性炭、蛭石和鹽類。高純度鐵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使「暖寶寶」升高溫度,釋放熱量,而蛭石具有保溫的作用。 邢臺市第五醫院工會主席、燒傷科主任趙鵬提醒各位秋冬使用「暖寶寶」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能貪圖便宜購買使用「三無產品」,要選擇有品牌正規廠家的「暖寶寶」。
  • 孩子燙傷後,小心二次傷害,每個家長都要知道的「燙傷急救法」
    「孩子被燙傷了,現在在醫院掛號」我心裡一急,沒了吃飯的心思,趕緊了解孩子的情況,在閨蜜斷斷續續的講述中,理清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奶奶燒了壺熱水放在沙發邊,想轉身拿個盆,孩子正巧是學走路的階段,就這樣跌跌撞撞「撲」向熱水
  • 寶寶燙傷後,家中錯誤的處置是「雪上加霜」,要謹防低溫水燙傷!
    倘若媽媽對低溫水燙傷沒有太多關注,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恢復時間,很可能引發寶寶感染,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寶寶被低溫水燙起水泡,媽媽用醬錯誤處理傷處,導致感染前幾天,璇璇媽發現璇璇一直撓自己的大腿內側,再仔細一看璇璇的腿上,竟然有一小片紅腫,還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水泡覆蓋在上面。
  • 冬季取暖,尤其要防範「低溫燙傷」
    不過,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韓春茂主任醫師提醒,取暖設備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他介紹,每年進入冬季,因低溫燙傷來就診的患者有近百例,元旦、春節等冬季的假期患者更為集中。剛入冬醫院陸續接診低溫燙傷患者前幾天,一名50多歲的女性被家屬用輪椅推到了醫院。
  • 冬天也會「中暑」!這些反常識誤區必須要知道,做好了寶寶秋冬少生病
    天氣向著深秋和初冬靠近, 寶爸寶媽們一定早早地為低溫做好了準備:毛衣棉襖、厚被子電熱毯,都慢慢給寶寶安排上,生怕寶寶感冒。但是很多家長都不清楚,感冒其實跟夠不夠暖沒有太大關係,只有接觸了病毒才會導致感冒。
  • 低溫燙傷,悄無聲息的傷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蔓 通訊員 張夢婷 劉志俊  暖暖的,很舒服,這是許多人對「暖寶寶」的感受。殊不知,這個看似溫和的取暖物,卻也潛藏著危險,冷不丁會把皮膚燙傷。相較於高溫燙傷的「殺氣騰騰」,低溫燙傷也不容小覷,它往往會給上「溫柔一刀」。在寒冷的冬季裡,我們常常用到的熱水袋、電熱毯等,都有「低溫燙傷」的安全隱患。  接觸70攝氏度超過1分鐘就會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長時間接觸溫度不太高的熱源,致使熱量蓄積而導致接觸部位皮膚、皮下組織燒傷。
  • 熱水袋不燙為何也會燙出水泡,孩子燙傷怎麼處理?
    冬天,確實很冷,特別在南方沒有暖氣,晚上被子裡更是一片冰冷。10歲大寶禁不住冷,每天使用熱水袋,有一天不知道怎麼回事,一夜之間兩條大腿上、小腿和足背部起了若干個水泡,疼痛難忍。警惕:過半的燙傷,發生在家庭中   燙傷在家庭內時有發生,所謂的燒燙傷一般是指接觸火、開水、熱油等高熱物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皮膚損傷。
  • 女子貼暖寶寶睡覺被燙傷 低溫燙傷怎麼防
    進入冬季,長江以北的地區是比較寒冷的,如果屋內取暖的設施不好,就會採取一些人為的取暖方式,比如睡覺的時候在被子裡放一個電熱寶,這樣至少可以睡一個好覺,可是在使用暖寶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近日,山東泰安的一個女士就被這個暖寶寶燙傷了,腿上海起了很多的水皰。而醫生告訴她這是低溫燙傷。
  • 冷冷冷冷冷~你還抱著熱水袋、暖寶寶取暖?當心有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
    不燙卻能傷人 尤其老人和小孩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
  • 低溫燙傷:悄無聲息的持續傷害,其實更深更疼
    但有小夥伴表示睡前貼了片暖寶寶在肚子上,早上起床的時候,發現肚子上竟然有一堆小小的水泡,莫不是被燙傷了?可是暖寶寶摸起來並不燙啊~沒錯,這就是低溫燙傷。在我們常規認知裡,仿佛只有開水及更高的溫度,才會產生燙傷,但實際上,即使是暖寶寶、熱水袋之類的看似很溫和的取暖工具,也會造成燙傷,且有時會比高溫燙傷更為嚴重。
  • 女子天冷貼暖寶寶睡覺 醒來腿上燙傷一大片
    這不,愛美的姑娘李小姐提前買了很多暖寶寶備用,前天晚上睡覺前在膝蓋上貼了一片,打算驅驅寒。沒想到,一覺醒來,腿上竟然被燙傷一大片,還起了水泡。醫生說,這是低溫燙傷。這兩天,持續低溫天氣,每天乘公交上下班的李小姐被凍得有點吃不消。為了取暖,她在網上買了一大包暖寶寶,出門前貼上兩片,感覺暖和不少。
  • 低溫燙傷?快來了解一下~
    結果一覺醒來,女兒腿上起了一片紅疹子和小水泡,摸起來還很痛。經接診醫生仔細觀察、詢問後,判斷是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無獨有偶,20歲出頭的姑娘小周也是「低溫燙傷」患者之一。一到冬天,小周就喜歡囤上一大堆的「暖寶寶」,一日一貼成為了她的過冬日常。但久而久之,她卻發現自己肚皮開始發紅,再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水泡、脫皮、潰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