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季一路走來,天氣逐漸轉冷,雖然我們的皮膚需要溫暖,但暖過頭,就容易出事。
鄭醫生正在用電餅鐺教哥哥做雞蛋餅,3歲的二寶很好奇,也想嘗試,鄭醫生還沒有來得及告訴他怎麼做,他的小手已經抓到電餅鐺邊緣,還好快速撤回,並且進行了適當的處理,二寶的手沒有留下明顯疤痕。
冬天,確實很冷,特別在南方沒有暖氣,晚上被子裡更是一片冰冷。10歲大寶禁不住冷,每天使用熱水袋,有一天不知道怎麼回事,一夜之間兩條大腿上、小腿和足背部起了若干個水泡,疼痛難忍。
警惕:過半的燙傷,發生在家庭中燙傷在家庭內時有發生,所謂的燒燙傷一般是指接觸火、開水、熱油等高熱物質而發生的一種急性皮膚損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2010~2015)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燒燙傷病例為1~4歲,家中是發生燒燙傷病例最常見的場所,其次是公共居住場所,學校與公共場所。
那麼家中容易引起燒燙傷的東西有哪些呢?客廳中常見的有飲水機、熱飲和冬季取暖設備(如油汀、小太陽等);臥室裡常見的有取暖設備(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熱飲;廚房內有燃氣灶、熱飯熱飲、小電器(如電熱水壺、微波爐等);浴室裡非熱水器莫屬了。除此之外,帶娃外出,燙傷也時有發生,如公共場所的熱水、公共餐廳的熱菜、火鍋等。
熱度不同,引起燙傷的時間也不同不同的溫度引起的燙傷時間和燙傷程度是不同的。查看表格,我們可以發現,燙傷事故很可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發生。
相應的溫度在相應的時間內引起的燙傷除了常見的熱燙傷,在冬季因為天氣特殊,使用保暖用品不當,還會引起特殊的燙傷,那就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也可稱為低溫燒傷或低熱燒傷,一般是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 ℃~50 ℃)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像使用熱水袋不當,早上醒來發現燙傷出現水泡就是典型的低溫燙傷。
做個有心人,防患於未然無論是低溫燙傷,還是我們常見的燒燙傷,大部分事件是可以預防的。
如給灶臺加個防護罩,孩子就不容易碰到火;做餐後將長把鍋餅向內放,小朋友就拿不到鍋柄;給嬰幼兒衝好奶後,試好奶溫再給孩子飲用,就會避免孩子的消化道燙傷;熱飲熱湯放在孩子不易觸及的地方;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放好水試好溫再給孩子用,不要單獨把孩子留在浴盆裡。冬季使用熱水袋時,可以在熱水袋外面使用隔離套,或者被子暖和後就把熱水袋拿開,以免身體局部長時間接觸熱水袋而引起低溫燙傷。
平時,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也可以寓教於樂。周末可以抽時間和孩子一起在紙上畫火苗圖案,然後和孩子一起找找家中容易引起燙傷的東西,一起貼上畫好的火苗,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就知道不能以身試熱了。
告訴孩子,如果不知道東西是冷還是熱的時候,要一看二問三碰:先看有沒有冒煙,然後問大人「這個是冷的還是熱的?」如果沒人幫忙,就用手背輕輕地快速碰一下試溫。
對於燒燙傷,不要緊張著急,首先要做到五不:
在確保自己的安全之前不要開始急救;
不要在燒、燙傷位置自行塗抹藥膏、油、薑黃,或覆蓋棉花等物品;
不要在燒燙傷位置直接用冰塊冷敷,以免加重局部損傷;
不要長時間用冷水浸泡,因為會導致體溫過低;
不要自行挑破水泡,由醫生清創處理,局部應用抗菌劑。
其次要採用「
衝脫泡蓋送」五步法:
衝:這是燒燙傷後第一時間應該做的。「衝」的目的是「降溫」,因為燒燙傷的傷害主要來自於傷後餘熱的蔓延。傷後將患處放在水龍頭下面,水龍頭打開後,用緩慢的水流衝傷處,一般來講水流從傷口的中心向四周蔓延,可以防止感染。如果條件允許,水衝患處至疼痛消失。但水溫切忌過低。
脫:衝後小心地除去衣物,如果沒有辦法脫,可用剪刀剪開衣物,如果患處與衣物黏在一起,切記不要強行脫或剪開衣物,局部有水泡形成的話不要將水泡弄破,可減少感染的風險。
泡:此步的目的亦是「降溫」。當無法進行衝洗的時候,可用涼水浸泡患處,但浸泡的水必須保持清潔,因為在水盆裡浸泡,會使周邊的細菌蔓延,附著於傷口,增加感染的機會。泡的時間可以堅持30分鐘。無論是衝還是泡,請勿用冰水,因為冰水容易導致孩子體溫過度降低。如果傷口破開,不可再行浸泡,以免感染。
蓋:第四步是用清潔的布蓋於患處,需要用浴巾等包裹患兒以保暖。切記患處衝泡結束後,不要塗抹任何藥物(如雲南白藥、抗生素藥粉等),或民間藥方(如牙膏、醬油等),以減少感染機會,否則可能會造成患處傷口感染,影響癒合。切勿使用粘性輔料或有絨毛的布料覆蓋傷口,以免給後面的處理帶來不便或引起感染。
送:儘早將患兒送至專科醫院進行救治,在運送過程中注意保暖。
除了上述「五不」和「五步」外,在燒燙傷後,可適當給患兒飲用淡鹽水,減少休克的機會。
鄭醫生希望我們的孩子安全度過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