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寒神器並不神,低溫燙傷要注意

2020-10-25 燕趙都市報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即撕即貼的暖寶寶成了許多人的「禦寒神器」,尤其一些愛美的女孩子,多穿衣怕胖,簡直就要全靠它來抵禦這瑟瑟寒風了。然而,暖寶寶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溫和,使用不當也會帶來意外傷害。近期邢臺市第五醫院燒傷整形科就收治了一個被「暖寶寶」低溫燙傷的女患者。

邢臺信都區小張,26歲,就是因天冷愛美穿衣怕胖,自行在藥店購買了暖寶寶貼在了腹部就去上班了,白天因工作忙長時間使用忘記揭下,晚上下班後感覺腹部隱隱作痛,這才發現腹部已經燙傷,並且在穿脫衣服時不慎將水泡弄破疼痛難忍,便急急忙忙來到第五醫院燒傷整形科尋求醫生幫助。醫生仔細為其查看創面消毒處理換藥,發現創面雖然不大,卻已經達到深三度燙傷。

據悉,「暖寶寶」的成分主要為鐵粉、水、活性炭、蛭石和鹽類。高純度鐵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使「暖寶寶」升高溫度,釋放熱量,而蛭石具有保溫的作用。

邢臺市第五醫院工會主席、燒傷科主任趙鵬提醒各位秋冬使用「暖寶寶」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能貪圖便宜購買使用「三無產品」,要選擇有品牌正規廠家的「暖寶寶」。

不能直接貼在皮膚上。「暖寶寶」發熱的最高溫度可達63攝氏度,可持續12至20小時均勻發熱,持續作用在同一部位的時間過長,就很有可能引起低溫燙傷。尤其是冬季,人在戶外對於溫度的感知變得遲鈍,熱量在皮膚累積後,低溫燙傷的機率會更大,因此一定要貼在內衣外側。

不適合與其他取暖工具一起使用。如果身上已經貼了「暖寶寶」,千萬不要再使用取暖器等設備,以免局部溫度過燙灼傷皮膚。

不能在睡覺時使用。睡覺時被子能起到保暖作用,使暖寶寶產生的熱量不能散發出去,對人體造成損害。而且人體在睡眠時感知能力下降,更容易被燙傷。

特殊人群慎用。糖尿病患者、孕婦、小孩、皮膚熱敏感度低者,請在使用時格外小心,因為上述人群的神經末梢感覺遲鈍,不適合用暖貼取暖。

此外,低溫燙傷往往組織損傷嚴重,創面深,癒合周期長,期間容易出現創周炎,建議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田寧)

相關焦點

  • 用「禦寒神器」取暖,竟上了手術臺……注意!溫度不高也會燙傷
    看到這裡,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這些「保暖神器」最多也就40-50°C怎麼還會把人燙傷呢?其實低溫物體短時間接觸並無大礙但是長時間接觸就如同「慢火燉肉」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概念——「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
  • 專家提醒:寒潮來襲,使用「取暖神器」時小心低溫燙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寒潮來襲,許多市民拿出了暖寶寶、電暖扇、電熱毯、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神器」禦寒。但你知道嗎?這些冬天裡的寶貝可燙傷了不少人。「低溫燙傷好發於嬰幼兒、老年人,尤其是合併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後遺症以及長期臥床者。」
  • 低溫燙傷?快來了解一下~
    經接診醫生仔細觀察、詢問後,判斷是熱水袋導致的「低溫燙傷」。無獨有偶,20歲出頭的姑娘小周也是「低溫燙傷」患者之一。一到冬天,小周就喜歡囤上一大堆的「暖寶寶」,一日一貼成為了她的過冬日常。但久而久之,她卻發現自己肚皮開始發紅,再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水泡、脫皮、潰爛。
  • 取暖神器「小太陽」該怎麼用?千萬注意「低溫燙傷」!
    這些神器用好了便是取暖,稍有不慎可能會「低溫燙傷」。低溫燙傷:      冬季燙傷超過1/3都是它!原來,皮膚只要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就可能被燙傷,並非如想像中接觸明火、滾開的油、高溫水蒸氣等等才能和燙傷劃等號。
  • 低溫也能燙傷?會!感覺不到的燙傷其實更可怕
    儘管此類燙傷的創面面積看上去較小,早期大多只是可見紅腫、水皰,但實際可能損傷至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骨骼。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
  • 禦寒「神器」變傷人「暗器」 醫生:老人小孩慎用
    禦寒「神器」變傷人「暗器」 醫生提醒:冬季低溫燙傷高發,老人小孩慎用 低溫溼冷的長沙長時間降雨,除了在空調房、電烤爐禦寒取暖外,也有不少中老年人、學生藉助各路禦寒「神器」,如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
  • 禦寒神器熱銷 取暖不再靠「抖」
    除了線下購買,還有一些年輕人喜歡網購取暖設備,網購的一般是市面上較為少見的「網紅禦寒神器」。隨著科技進步和設計日益人性化,更為新穎時尚的取暖產品陸續面世,網絡銷售情況也非常不錯。在網購平臺,一種叫作暖菜板的小電器挺受歡迎。在寒冷的冬天,用暖菜板盛放飯菜,飯菜就不易變冷。還有網紅產品水暖毯,這是鋪在床上取暖的一種毯子。
  • 孩子臉凍傷,寶媽「神操作」差點又把娃燙傷!這個習慣要注意
    玲玲趕緊拿出自己珍藏的取暖「神器」——暖寶寶貼,敷到孩子手背、臉頰......對於此舉,皮膚科醫生看了只想說「快住手!」沒錯,就是這波「神」操作,差點又把孩子給燙傷。「凍瘡發生和冷暖的交替有關。如果在外面很冷的環境下,進屋就用很燙的水去燙,或者立馬靠近取暖設備烘烤,這種情況下是更加容易發生凍瘡的。」
  • 專家提醒:寒潮來襲,保暖還須預防低溫燙傷
    暖手寶、熱水袋、電熱毯等雖是禦寒神器,但你可能想不到,這些東西可是燙傷了很多人。   什麼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顧名思義就是由低溫物體造成的,一般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溫物體引發的燙傷,而取暖物品溫度一般在44℃-50℃左右,長時間使用足以引起低溫燙傷。   那哪些人容易發生低溫燙傷呢?
  • 數九寒天開啟,一分鐘教你預防「低溫燙傷」
    很多人為了禦寒,用上了電熱毯、暖氣片、暖寶寶、熱水袋等取暖設備。不過你知道嗎,冬天有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取暖設備一旦使用不當,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成傷害。什麼是「低溫燙傷」?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燙傷。
  • 用「禦寒神器」取暖,卻上了手術臺…
    看到這裡,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這些「保暖神器」最多也就40-50°C怎麼還會把人燙傷呢?其實低溫物體短時間接觸並無大礙但是長時間接觸就如同「慢火燉肉」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概念——「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
  • 煙臺業達醫院專家:天冷保暖,須謹防「低溫燙傷」!
    寒冷的冬日裡,暖手寶、熱水袋、電熱毯等雖是禦寒神器,但你可能想不到,這些東西可是燙傷了很多人。可能有人會問這些東西溫度都不算太 高,怎麼可能燙傷人呢?那是因為大家對低溫燙傷不了解!那麼什麼是低溫燙傷,又該如何預防呢?業達醫院的專家給出了詳細解答。什麼是低溫燙傷?
  • 冷空氣又來襲,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為什麼低溫也會引發燙傷?01低溫燙傷指身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44℃~50℃)的熱源,從而造成由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低溫損傷發生時並不明顯,由淺入深。因為這些取暖物品的溫度通常並不會很高,例如暖寶寶、熱水袋,我們能夠感覺到的溫度一般只有40℃~50℃,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會慢慢適應這種溫度。
  • 這些「禦寒神器」很要命→
    但是要知道這些東西使用時稍不留神就可能會把孩子燙傷▼看到這裡,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這些「保暖神器」最多也就40-50°C怎麼還會把人燙傷呢?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概念——「低溫燙傷」👇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
  • 【經廣•健康】寒冷季節,謹防低溫燙傷!這類人尤其要注意
    殊不知 這些取暖神器 容易帶來低溫燙傷 何謂低溫燙傷 唐山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一病區主任醫師王軍媛介紹:所謂低溫燙傷,就是較長時間接觸溫度並不是很高的熱源所致的燙傷
  • 冬天有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
    近日氣溫驟降,很多人為了禦寒,暖寶寶、熱水袋、小太陽等取暖設備陸續上線,不過需要注意,這些設備一旦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也叫低溫燒傷或低熱燒傷,是指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一般指44~50℃)物體所引起的皮膚燙傷。低溫燙傷有哪些症狀?
  • 冬天很冷,尤其要警惕「低溫燙傷」
    「拿著明晃晃大刀的敵人」,低溫燙傷則像「悄無聲息潛入內部的特務「。,低溫燙傷更可怕。,大家要保持冷靜,不要慌,燙傷後的正確處理非常關鍵,一可以減輕組織傷害的程度,二可以減輕疤痕的嚴重程度。,因為它們並不一定適合燙傷早期。
  • 低溫燙傷:悄無聲息的持續傷害,其實更深更疼
    但有小夥伴表示睡前貼了片暖寶寶在肚子上,早上起床的時候,發現肚子上竟然有一堆小小的水泡,莫不是被燙傷了?可是暖寶寶摸起來並不燙啊~沒錯,這就是低溫燙傷。在我們常規認知裡,仿佛只有開水及更高的溫度,才會產生燙傷,但實際上,即使是暖寶寶、熱水袋之類的看似很溫和的取暖工具,也會造成燙傷,且有時會比高溫燙傷更為嚴重。
  • 當心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
  • 電熱毯開一夜 依伯低溫燙傷
    N海都記者 陳燕燕 海都訊 連日來,福州降溫,電熱毯、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神器」成了新寵,但一不小心,它們就可能成為「炸彈」。 近日,記者從福州一些醫院了解到,各種燙傷病例有所增加,患者大多是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