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神器「小太陽」該怎麼用?千萬注意「低溫燙傷」!

2020-12-20 大洋網

北方過冬靠暖氣,

南方過冬,

總不能憑藉一身

浩然正氣吧?

鏘鏘!隨著氣溫下降,

電熱毯、小太陽、熱水袋、

暖手寶、發熱貼

……

取暖十八般武藝閃亮登場。

這些神器用好了便是取暖,

稍有不慎可能會「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
      冬季燙傷超過1/3都是它!

原來,皮膚只要長時間接觸高於體溫的低熱物體就可能被燙傷,並非如想像中接觸明火、滾開的油、高溫水蒸氣等等才能和燙傷劃等號。

小太陽一直被奉為至寶的取暖神器,手腳冰冷時只要伸到小太陽的面前就會覺得暖意融融,但紅紅火火恍恍惚惚間卻是暗藏危險。

反射型電暖氣,俗稱「小太陽」,從外形上看與普通的家用電扇非常相似,只是沒有扇葉。它主要是採用石英發熱體,通過輻射的方式進行熱傳導。與普通電扇相似,反射型電暖氣也分為臺式和落地式,當然,還有一些樣子奇怪的橢圓、貝殼等形狀的產品。這種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扇面所對的方向(也就是加熱方向)會發亮,這一點有點類似於浴霸。

優點:加熱速度快,熱量集中,功能複雜(高檔產品都帶有定時、遠紅外保健以及加溼功能)。

缺點:加熱範圍小, 容易造成室內光汙染,不利於睡眠時使用,而且由於「頭重腳輕」,一旦暖氣跌倒,或者濺上水滴,都會有漏電的危險。

一般來說,當皮膚持續6小時接觸45℃以上的物體,就會造成低溫燙傷。與60℃左右的物體親密接觸5分鐘,或接觸70℃左右的物體超過1分鐘,溫度越高、時間越久、燙傷越重。

一個灌了開水的熱水袋,即使外面覆著的織物有一定隔熱作用,其表面溫度也可高達80℃……連續使用太久,低溫燙傷必然要給你點「顏色」瞧瞧:紅腫、疼痛、水皰……誰說低溫燙傷不嚴重?

低溫燙傷更多出現在久坐少動人群的腿部和腳部,令人掉以輕心的是,短時間接觸熱源造成的創面常常沒有明顯的灼痛,正因如此,人體較難及時做出反應。最顯著的「傷」也不過是局部脫水、泛白、血管擴張造成紅斑。

但是,長時間接觸較高溫度的取暖器材,可以發展成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燙傷,這就不只紅腫脫皮了,創面嚴重者深部組織壞死、出現水皰,未及時就醫局部變黑變硬,發生潰爛的病例也是冬季屢見的。

注意啦!
      身邊這5種人最容易被低溫燙傷

已經被燙傷了,竟然也會毫無察覺嗎?對,這就是低溫燙傷最驚心動魄的地方了:傷者大多因某些特殊狀況,感覺變得不那麼靈敏,低溫燙傷才有機可乘,比如——

1.老年人,年齡增加會伴隨下肢的神經敏感度下降

2.嬰幼兒,神經發育尚未完善,且語言表達能力差

3.患有糖尿病、中風等疾病,末梢神經敏感度較差

4.凍得手腳麻木之時立刻使用取暖器材

5.服用感冒藥、安眠藥或酒後,或是一貫睡眠很深的人。

小太陽的正確打(shǐ)開(yòng)方式

話說即便健康無恙、末梢神經一切安好,我們使用各種取暖器材時,除了防燙傷,還有出於用電、防火等方面的考慮,元旦春節將至,安全永遠第一。

1.一定要購買正規廠商生產的取暖用品,特別是電器類!

2.通電取暖器,勿要整天整晚開著,室內沒人切記斷電

3.電熱毯上鋪上床單,電熱寶焐熱被窩後取出,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4.熱水袋不要灌太滿、太燙的水,擰緊塞子小心倒提,檢查是否漏水

5.發熱貼不要粘在貼身衣物上,粘於外衣裡料上溫度最適宜。

最後,還要提醒各位看官,低溫燙傷一旦發生,未出現水皰破潰請及時冷水衝洗,如不能緩解症狀需儘早就醫,「土方法」抹牙膏抹醬油等等都是無濟於事的。

相關焦點

  • 專家提醒:寒潮來襲,使用「取暖神器」時小心低溫燙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寒潮來襲,許多市民拿出了暖寶寶、電暖扇、電熱毯、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神器」禦寒。但你知道嗎?這些冬天裡的寶貝可燙傷了不少人。「低溫燙傷好發於嬰幼兒、老年人,尤其是合併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後遺症以及長期臥床者。」
  • 冷空氣又來襲,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為什麼低溫也會引發燙傷?2、注意控制取暖時間取暖時不要長時間接觸同一部位。比如在使用熱水袋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換個位置熱敷;使用電熱毯時,在被窩暖和之後可以降低溫度,睡覺前一定要關掉。3、科學選購取暖物品在購買取暖物品時,不要貪圖便宜使用「三無」產品,一定要從正規途徑購買有質量保證的產品,並按照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以減少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如何處理低溫燙傷?03當發生低溫燙傷時,請記住這八個字:脫離熱源,迅速降溫。
  • 冬季取暖,尤其要防範「低溫燙傷」
    今天(12月21日)是冬至了,接下來杭城的氣溫會持續下降,為了抵禦寒冷,暖寶寶、熱水袋、小太陽等市民常用的取暖設備陸續上線。不過,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韓春茂主任醫師提醒,取暖設備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他介紹,每年進入冬季,因低溫燙傷來就診的患者有近百例,元旦、春節等冬季的假期患者更為集中。剛入冬醫院陸續接診低溫燙傷患者前幾天,一名50多歲的女性被家屬用輪椅推到了醫院。
  • 天冷一直抱著熱水袋取暖?當心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
  • 新式取暖神器受年輕人青睞,醫生提醒使用不當易致低溫燙傷
    取暖不當易致低溫燙傷今年,因低溫燙傷來就診的年輕人數量有所增加,較去年增加近兩成。根據網上記者的採訪,我們得知以前因低溫燙傷就診的很少有年輕人,多是糖尿病或者下肢感覺較差的老年人,但今年她發現有不少年輕白領甚至學生中招。詢問原因後發現,不少就診者此前都曾使用一些新型取暖設備。
  • 禦寒神器並不神,低溫燙傷要注意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即撕即貼的暖寶寶成了許多人的「禦寒神器」,尤其一些愛美的女孩子,多穿衣怕胖,簡直就要全靠它來抵禦這瑟瑟寒風了。然而,暖寶寶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溫和,使用不當也會帶來意外傷害。
  • 這些取暖神器一定要小心
    沒想到咱們從小用到大的熱水袋,一不小心就埋下了這麼多安全隱患,還有更多取暖神器,像小太陽、快熱爐、還有各種電暖寶,都存在燙傷和低溫燙傷的風險。糕媽也反覆說過,有些取暖神器天再冷也不能給寶寶用,為了每個寶寶都能安全過冬,要繼續囉嗦了……首先,萬一寶寶不小心遭遇燙傷,很多爸爸媽媽情急之下都會用塗牙膏、醬油的「土方子」救急。
  • 取暖小心低溫燙傷!後果很嚴重!
    冬季是發生低溫燙傷的主要季節,相比於其他的燙傷,低溫燙傷損傷的組織層次深,皮膚的損傷狀況在初期表現的比實際情況輕,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而耽誤就醫,甚至可能會出現誤診,使得傷口遷延不愈,甚至感染形成潰瘍!那麼,造成這種燙傷的「罪魁禍首」究竟是什麼?
  • 你還抱著熱水袋取暖?當心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
    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甚至於我們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導致其發熱後長時間接觸皮膚,後果也很嚴重。嬰幼兒、老年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覺反應較遲鈍,成為低溫燙傷的「高危人群」。
  • 九江女子忘關小太陽致失火,這四大「取暖神器」,家長儘快拉黑吧
    相比較北方的暖氣,南方的取暖就比較費勁了。 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受凍,更是把壓箱底的「取暖神器」都拿出來了。然而,有些取暖神器卻十分危險。 去年,九江某女子在去廚房做飯時忘記關房間內的電熱取暖器,也就是小太陽,致使屋內起火。這場大火燒毀了房屋,還造成了一人傷亡。
  • 海南多市縣持續發布寒冷黃色預警,取暖「神器」重出江湖應注意···
    海南多市縣持續發布寒冷黃色預警,取暖「神器」重出江湖應注意······ 2020-12-20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季取暖,尤其要防範「低溫燙傷」!常用取暖設備 使用不當會受傷
    每日商報訊 下周一就是冬至了,接下來杭城的氣溫會持續下降,為了抵禦寒冷,暖寶寶、熱水袋、小太陽等市民常用的取暖設備陸續上線。不過,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韓春茂主任醫師提醒,取暖設備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低溫燙傷」。
  • 燒傷專家教你正確使用取暖神器 避免低溫燙傷是「王道」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 肖瑤)寒潮來襲,除了翻箱倒櫃找出厚實冬衣外,電暖寶、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吹風型這些取暖器,也該出場了。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燒傷科的專家們卻要提醒市民,小心「低溫燙傷」。* 購買帶有布套的熱水袋,或者使用時用毛巾等包裹在熱水袋外面,使其不直接接觸皮膚。* 如果用熱水袋暖被窩,入睡前最好取出。前面提到的低溫燙傷好發人群,使用熱水袋時尤應注意,避免受傷。
  • 冬季取暖 當心「低溫燙傷」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李蘭青提示,此類取暖產品的溫度雖然不會特別高,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於體表溫度的低熱物體所造成的燙傷。低溫燙傷多發生在人們冬天使用一些取暖物品時,如暖寶寶,熱水袋,暖手寶等,臨床上則常見於理療時間過長,或者理療儀器距離太近造成的燙傷。發生輕度燙傷時,人們的皮膚上多會發紅、疼痛、起水泡;嚴重燙傷的,皮膚上會出現水皰,周圍紅腫,中心部位皮膚變白甚至變黑的情況,逐漸形成潰瘍,治療所需的時間也相應要延長。
  • 當心「低溫燙傷」!暖寶寶和熱水袋千萬別這麼用
    天冷了, 不少人用上了暖寶寶和熱水袋, 但是要當心低溫燙傷, 嚴重時會傷及皮膚真皮深層、 皮下深部組織、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 怎樣防止燙傷?
  • 用「禦寒神器」取暖,竟上了手術臺……注意!溫度不高也會燙傷
    深圳市兒童醫院骨科燒傷整形組副主任醫師熊竹表示:「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三度燙傷的孩子,就是用熱水袋在孩子身邊一直放著就燙傷了,皮膚已經全部壞死、發黑,形成了焦痂。看到這裡,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這些「保暖神器」最多也就40-50°C怎麼還會把人燙傷呢?
  • 「楚天快報」保暖燻療 小心低溫燙傷
    楚天快報見習記者 孔妍 通訊員 劉曉東冬季天寒,不少人用上了熱水袋、暖寶寶、「小太陽」等「取暖神器」。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多位市民因「保暖過度」,導致低溫燙傷。對此,醫生提醒,冬季保暖,應當避免長時間使用「取暖神器」。「暖寶」燙成淺二度傷冬季以來,14歲的初中生然然(化名)每天抱著熱水袋做作業,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日前因腹部燙傷前往醫院就診。
  • ……你還抱著熱水袋取暖?當心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
    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甚至於我們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導致其發熱後長時間接觸皮膚,後果也很嚴重。
  • 冷冷冷冷冷~你還抱著熱水袋、暖寶寶取暖?當心有一種傷害叫低溫燙傷
    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甚至於我們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導致其發熱後長時間接觸皮膚,後果也很嚴重。嬰幼兒、老年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覺反應較遲鈍,成為低溫燙傷的「高危人群」。
  • 央視曝光「傷人暖寶寶」:睡一覺就被燙傷,卻有無數孩子在用……
    很多人趕緊把收藏起來的秋褲拿出來穿上,還在不停網購各種設備取暖過冬。 尤其是為了不讓孩子凍著,更是把他們武裝到牙齒,但有一種隱患我們當家長的必須要注意,那就是「低溫燙傷」。 央視新聞之前就曝光過,冬季低溫燙傷頻發,熱水袋成罪魁禍首,有不少人被意外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