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旅行,除了教堂和古堡,有兩座英國學術界的等高豐碑不能錯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牛津與劍橋。金庸大師在81歲的高齡,辭去了一身的榮耀,毅然遠赴劍橋求學,兩年考取了碩士,三年後在86歲時又拿下劍橋哲學博士的學位,實在令人敬佩。
誕生於1209年的劍橋,最初是由一批為了躲避鬥毆和追殺而從牛津大學逃出來的學者創立的。當年,牛津大學的兩名經院派哲學家被控謀殺了一名妓女,牛津郡法庭將他們判處絞刑。牛津教師們對此抗議,停止授課,並和當地居民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一部分教師逃離牛津,來到了這片由劍河(River Cam)穿過的平坦地區定居,並創建學校,劍橋郡及劍橋大學由此誕生,劍橋大學也就成了英語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學。
帶著反叛、求真與憤世嫉俗基因的劍橋人,在有著靈性河水的滋潤下,哺育出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一批開創新紀元的自然科學泰鬥,造就了培根、羅素、凱恩斯等大咖級的哲人與經濟學家,培養了拜倫、彌爾頓等改變時代的文學大師,這裡一共走出過9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如果說牛津是「天才與首相的搖籃」,那麼劍橋就是科學泰鬥與諾貝爾獎得主的孵化器。
既然劍橋是來自牛津的老師們創造的,自然與牛津一樣,劍橋大學也非只有一所大學,而是由31所學院組成的。但與牛津(Ox-ford)名字的意譯不同,劍橋(Cam-bridge)是音譯與意譯的合成。穿城的劍河(River Cam)Cam在閩粵方言中音似「劍」,而河上真的有許多橋,還有一座號稱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橋,所以這裡叫劍橋。而Cam在普通話中發音更像「康」,所以我們的大詩人徐志摩在劍橋訪學,再故地重遊後寫出了文青們心中不朽的《再別康橋》。
在這31所學院中,實力最強、故事最多的要數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了,今天我們講「三一」。在歐洲,叫「三一」的學院非常多,牛津也有一所,不過哪一所都沒有劍橋的「三一」成績斐然,這裡共培養出過32名諾貝爾獎得主,光它華麗麗的校友錄都足以撐起劍橋名人錄的半邊天。且不說喬治六世、查爾斯王儲那些王室,牛頓、培根、拜倫、懷特海、羅素、麥克斯韋、丁尼生、維根斯坦、哈代……每一位的成就都足以點亮幾個世紀的長空,尤其在自然科學領域裡的江湖地位,無校能敵!
說到牛頓,當然離不開伴他成名的蘋果樹,牛頓的母校自然也要以此撐門面。在三一學院教堂與大門之間,就是那顆掉下蘋果,砸到樹下的牛頓,讓牛頓悟出了萬有引力的蘋果樹的後代。之所以是後代,是因為牛頓其實並不是在劍橋被砸中的,而是在他的老家林肯郡的伍爾斯索普。
但不管怎樣,牛頓是在這裡學習了知識才能發現創世紀的真相,「軍功章」裡「三一」的功勞不容小覷。1954年,學校把這棵改變了世界的蘋果樹的後代移來,種在了牛頓當時住的小屋前。如今60多年了,小樹看起來還是很羸弱,難道當年種下的是一顆蘋果?
小樹後面那厚實帶窗的石屋是牛頓當年的臥室,和小樹一樣很不起眼。如果不是特意尋找,別說小樹,這一角落都會被忽視掉,英國人含蓄的驕傲讓這裡沒有任何標識牌,不過或許也是為了故意讓遊客錯過,以保持這裡的安靜。因為學校有規定,每年數學考得最好的學生可以住進牛頓的房間,這可是讓學霸們熱血沸騰的榮譽,所以如果有學生住在這裡,良好的休息遠比讓遊客們到此一遊重要得多。
默默地向小樹致敬後,我們來到三一學院的大門下。諾曼第塔樓式的大門像座古堡,大門上方是三一學院的創立者英王亨利八世的雕像,以及三一學院的院徽。
一臉嚴肅的亨利八世左手捧著帶有十字架的金色君主寶球,右手舉著一根……椅子腿。是的,你沒看錯,就是一根椅子腿!原本寶球與權杖,是英王的標配,可有一天晚上,一名學生(傳說是當時上大學的拜倫)悄悄地爬上去,把權杖抽出,換成了椅子腿。神奇的是,校方聽之任之,竟然默許了。更神奇的是,幾百年後,有學生再次惡搞,把椅子腿換成了自行車打氣筒,這下校方生氣了,鄭重地把打氣筒取下,重新換上了……椅子腿!
為什麼「三一」的師生對學院的創建者如此呢?並非因為劍橋人不知好歹,而是因為亨利八世殺死了劍橋最受尊敬的校長約翰費舍爾(Saint John Fisher)。費舍爾當時除了是劍橋的校長,還是羅馬天主教主教。他是一位心靈牧師,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很人們受師生愛戴,還成為了亨利八世的導師。
不幸的是,權力和私慾讓人瘋狂。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另娶新王后(當時的宗教是不許王室離婚的),更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與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費舍爾極力反對,拒絕接受亨利八世成為英格蘭宗教首領,結果於1534年被自己的學生關進了倫敦塔,第二年被斬首。
所以即便亨利八世在1546年出資創建了三一學院,劍橋的師生們也只會覺得他是在收買人心,求真的劍橋人怎會領情。
花2磅進入古老木質的大門,進入眼帘的是十六、十七世紀建築圍成的大方庭,古樸、莊嚴。庭院中間有個噴泉亭,傳說反叛的拜倫在上學時經常跳進去遊泳。從1805年開始在「三一」學習的三年裡,拜倫的玩世不恭、不按常理出牌已盡顯端倪,據說為了對抗學校不許養狗的規定,他竟然養了一隻熊!
拜倫雖然荒唐卻並非混世,他只是對當時各種虛偽的道德規範以及醜陋的上流社會規則不恥,所以才會有了《唐璜》,有了領導希臘人民為自由而戰。縱使他影響深厚,去世後英國皇家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也拒絕他的棺木「落戶」,最後還是他的母校三一學院心胸寬廣,接納這位曾在校園中胡作非為的學子的靈魂。
由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女王建造的小教堂前廳,擺放著6位出自「三一」的漢白玉偉人雕像,最顯眼的當然是牛頓(Newton),牛頓的身後是二戰紀念牆,寫滿了三一學院在二戰中犧牲的學生名字。牛頓的兩側分別是牛頓的老師,也是數學家的巴羅(Barrow)、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Bacon)、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家麥考萊(Macaulay)、著名詩人丁尼生(Tennyson)和英國哲學家、神學家以及科學家威威爾(Whewell),他們被譽為「三一之子」。
牛頓雕像正對著的就是小教堂的入口,入口上方是充滿了歷史感的管風琴。教堂很小,也極樸素,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照在唱詩席上,沒有燭光和燈光也很明亮。
挨著小教堂西側的古老鐘塔也被稱作國王愛德華塔,塔樓的大門上方是愛德華三世的雕像,1337年,愛德華三世為三一的前身King's Hall頒發了教學許可證。
愛德華塔的對面是建於1597年的女王大門(Queen's Gate),大門上方是伊莉莎白一世頭戴王冠,手持權杖和君主寶球端莊地的坐姿。
不過到了女王大門也意味著到達出口了,三一讓遊客參觀的地方僅有這些,後面藏有中世紀聖保羅的「使徒書信」手稿、牛頓的《自然原理》初版、彌爾頓詩作手稿,和彌爾納的《小熊維尼》手稿的萊恩圖書館是不許遊客進入的。所以「三一」只要2磅的門票比其他可以進入的學院便宜不少,但不管怎麼樣,進入的一刻,我們都重合在了偉人們的足跡上。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