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太極拳之「沾黏連隨」

2021-01-13 太極莊


   

    說起太極拳,離不了沾黏連隨。而知沾黏連隨者甚少。此知,非表象之口知,而是質元之心知、身知、手知也。筆者隨李和生師父練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深深體會到太極拳沾黏連隨功態之感。

    楊澄浦宗師對沾黏連隨之解義:「沾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卷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黏連隨不可。斯沾黏連隨之功夫,亦甚亦細。」此解精甚!然懂者不多,悟者甚少。

    筆者幾經練習與思悟,對沾黏連隨歸結為一個字--「圓」。此圓為動態的太極圓。而沾黏連隨勁法亦獨立亦關聯,關聯使用,一氣呵成。其實質內涵有三個過程(如圖所示)。

    一是提撥或攜領過程。沾勁為根本,無沾勁出手必頂抗。沾,釋義為「浸溼」。因此,沾勁似水氣,無縫不浸。練拳中,虛領(靈)頂勁,提起精氣神,虛含掌指,搭手即滲入沾勁,如水浸沙,已達「彼勁剛觸我皮毛,我勁已入彼骨裡」。沾勁輕靈微妙,迎面走化,不頂不抗,圓融提攜不知不覺。如運動中接球,掌中勁力虛含,走化球之來力,以避碰球撞球而未果。虛含走化,由內而外提攜浸勁,融彼之氣,圓我之勢,黏勁隨之,以達問拿對方中心或勁源。如圖示之「沾」點,此時神意引領,尾閭擎執,能量圓融飽滿,柔順走化極至。

    二是留戀過程。因沾而黏,拿控彼中,憑任左右。黏,粘連、膠合之義。如圖示之「黏連」間,圓之質元結構變化而產生吸附力,彼此膠合共體,似戀人之情,形影不離,膠漆相融,運動相連。此時神意懸領,尾閭旋遊,經絡氣血湧動,脊背開合,螺旋蕩漾。身隨神引,腰如蛇行;手似綢緞,勞宮呼應;腳下生風,步履輕靈。可謂「兩臂輕靈似門帘,沾黏連隨要走圓。」此時,神清氣爽,遊刃自在中。

    三是相應過程。由連而隨,順勢而發,傾毀彼中。連,本義連接、相連。隨,順從也。如圖示之「連隨」間,質元結構蓄意驟然,因連相應,內裡旋急加速,圓弧形於一處,突其弱,合其中,如上步投藍,千均一發。此時,神情專注,身形合一,順勢而為。正如李和生師父所云:「形體圓球轉,碰上如觸電」。


相關焦點

  • 『沾連黏隨』是太極拳技術的核心
    太極拳除了這些技術手法外,還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沾連黏隨」。在散手和推手中,如果體現不出「沾連黏隨」的特點,就不是太極拳。所以,「沾連黏隨」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那麼,什麼是「沾連黏隨」呢?沾,就是沾依,也就是順隨。太極拳捨己從人的功夫、隨曲就伸的技術、吞吐開合的特點等,都是以「沾」為前提的。而做到「沾」,首先要求輕靈。沒有輕靈,就不能沾依對方。
  • 太極拳運動字字解—粘黏連隨
    我隨他時吾張狂,汝不能隨我心意。 粘黏連隨沾其衣,粘黏連隨黏汝皮。 粘黏連隨連環變,粘黏連隨隨他去。 捨己從人在隨字,任他拒力打空氣。
  • 「粘黏連隨」探
    黏即是走,走即是黏。」2.《打手歌》:「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3.《太極拳老譜》之「粘黏連隨」:「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4.《太極拳九訣》之《五字經訣》:「歉含力蓄使,黏粘不離宗。隨進隨退走,拘意莫放鬆。」
  • 「粘黏連隨」看似簡單,其實大有深意
    《太極拳老譜》之「粘黏連隨」:「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4.《太極拳九訣》之《五字經訣》:「歉含力蓄使,黏粘不離宗。隨進隨退走,拘意莫放鬆。」
  • 沾連黏隨不丟頂,順勢借力求懂勁
    沾強調偵察,是微沾對方皮膚,了解對方的動態規律,而又不能全力以赴將自己完全暴露給對方,因此,用「沾」既不允許用力過大,也不允許用力過小。沾著對方,就開始對其動態偵察、了解,此項要求應該貫徹於打手的始終。是連貫、不中斷、不脫離。此法有被動和主動之分。
  • 太極拳第十講 沾、粘、連、隨解
    沾、粘、連、隨是太極拳推手練習的基本原則,是太極拳特殊的技擊技術,歷代太極拳習練者對之均非常重視,稱其為太極拳推手技術的「四綱」。沾,為太極拳推手或技擊時的接手,接手時要輕,控制好自己周身的氣息,要飽滿圓實又要鬆柔無力,接手處處含虛又處處有實,輕則靈,靈則聽得清,變化快,通過輕靈變化虛實,來判斷對手。老一輩常說八卦掌靠閃打人,形意拳靠整打人,太極拳靠粘打人,話說的有片面性,但可見太極拳對粘的重視。
  • 對太極拳中「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 兩大技法的比較分析
    粘者,留戀繾綣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沾者,提上撥高之謂也。」提上撥高,就是撥根之術。先以收中之透的透勁進逼,使其不得動彈;待引其出反抗勁時,透勁不丟,順勢收回。這一動作如同笈筒一般,令對方順著吸引力的方向衝出,同時,足跟撥起,重心浮起。
  • 太極基本技法:不丟不頂與沾連粘隨
    它研究的重點是如何將來勁引進並使之落空,以取得我順人背之勢。 沾連粘隨是一種運動狀態,同時也是太極拳的基本技擊功夫。作為一種狀態,它需要靠一定的技法勁力來維持,要維持沾連粘隨的狀態,必須靠輕靈並堅硬的勁法才行,如果用一般的拙力是很難辦到的,即使勉強具備了沾連粘隨的表現,也必然會變成丟、頂、匾、抗的病手。
  • 太極拳的肘法在哪裡?
    太極拳的肘法,因流派不同,各有講究。最直接的是陳式太極拳,二路炮捶體現尤其充分,腰攔肘、順鸞肘、獸頭式、井欄直入等抖發明勁,暢快淋漓。多數情況下,太極拳的肘法隱藏在動作裡,暗勁居多。六合要求的肘與膝合,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把肘的用法透露出來了。以楊式太極拳為例,暗肘技法在許多式子裡都有。
  • 王宗嶽太極拳困境煉我
    很多外門太極拳的人譏諷王宗嶽祖師:「沾粘連隨不頂丟。」是笑話。他們那裡知道這「沾粘不頂」和「連隨不丟」並不是我們要練出來的功夫,而是被人困住時已經出現的困境窘況。祖師王宗嶽要我們這些弟子,預先設定「沾粘連隨」和「不頂不丟」這兩個困境,再從這個困境中,練出脫困的太極拳。 這就像把我們丟在荒林野地及蟲蛇惡獸出沒之處,再和教練一起練習野外求生之技一樣,這「沾粘連隨不頂丟」就是太極拳的荒林野地,蟲蛇惡獸出沒之處,一個人能在這種環境下生存, 他就能練成太極拳。
  • 如何練習太極拳的「沾、粘、勁」
    沾粘勁是陳氏太極拳推手中最基本的勁別,是經過長期苦練纏絲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後,在推手中的外在沾粘表現。這種外在表現是指由內行於外,達到肌膚毫毛的知覺和感覺。所以說練拳是知己功夫,推手是知彼功夫,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
  • 太極拳「法」和「勁」在推手中的運用
    三、節節鬆開,節節貫串這是太極拳運勁中的兩個方面。節節鬆開,是走、是化、是隱;節節貫串,是粘、是發、是現。當對方加力於我時,我必須節節鬆開:拿住手,腕鬆開,拿住腕,肘松升;拿住肘,肩鬆開;拿住肩,腰鬆開;每個關節好似互不相聯,全身好比節節鏈子,讓對方之勁落空,不使牽一髮而動全身。但在粘拿對方之時,必須節節貫串,使腰腿之勁直貫手指。
  • 筋膜沾黏,讓你毛病不斷!
    當身體因為持續勞動與壓力緊繃,或是受傷、感染時,細胞的代謝物會逐漸累積在筋膜層,形成筋膜「沾黏」現象。當代謝物持續累積無法排除,而沾黏的部位又無法化解,沾黏的纖維就會越來越組織化,形同如同筋膜本身的結締組織,最終黏著在一起。
  • 太極拳無秘密(三)——骨斷筋折的「打法」
    「背絲扣」打人骨斷筋折的傷害方式比拳擊、散打衝擊式傷害要大得多,「背絲扣」是太極拳裡祖先智慧的結晶,是粘黏連隨中打人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在粘黏連隨裡像拳擊、散打衝擊式的打法是困難和低效率的。王宗嶽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讓人記住一個貫徹始終的道理(方法):「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
  • 一個初學太極者的真實體會—學太極拳,從零開始
    下面是我學練習太極拳的一些體會,我先簡單介紹下我的情況:我是一個學習太極拳時間五年學齡的學員,而且是從零開始,在此之前我從未學過任何武術、氣功之類的東西。但通過幾年的學習,對太極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功力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精神狀態、身體狀況都有了很大的改變,也初步體會到了太極拳的奧妙之處。
  • 練習吳式太極拳8大入門基礎及3大要訣
    舒展之意。姿勢動作務求開展,使全身關節節節舒展,然非用力伸張,而系自然徐徐松展,自能得到松活沉著之趣。輕靈之意,然忌漂浮。動作輕靈緩和,往來自由自在,久之能生松沉之勁,進而生粘黏之勁,故輕字是練拳下手之處,入門之徑也。靈敏之謂。由輕靈而松沉,由松沉而粘黏,能粘黏即能連隨,能連隨而後能靈敏,則可悟及不丟頂。圓滿之意。
  • 練習太極拳要改變思維
    太極拳在技術上講究粘黏連隨不丟頂,要做到我順人背,牽動四兩撥千斤。太極拳講「敷蓋對吞,擎引松放」,也就是說,太極拳不是閃化對方,而是在接觸點上吞化對方的勁力,做到化打合一。太極拳這些技擊功能的獲得,除了練習套路和推手外,還要有單獨的搏擊訓練。李經梧老師說:並不是你有了太極拳功夫就一定能夠贏別人,因為你在和人較量時,必須有相應的技術訓練。
  • 太極拳老譜三十二解
    粘黏連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  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 > 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連隨,斷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不許頂偏丟抗,是所不易矣。
  • 沾黏連隨 避實就虛
  • 北京市武協主席杜德平:太極拳「操、舞、拳」之識
    我認為:操、舞、拳有「大道相通」之處,都是一門技藝的學習,都需遵循一定的規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就太極拳而言,其步驟有三:一是一板一眼太極操:    初學太極拳階段,就是要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萬不可圖快。慢練是開始,慢練是基礎。我小的時候學習自行車,起初想慢也慢不下來,多次摔倒都是因為快。當時也知道要慢,但是怎麼也控制不住,慢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