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十三勢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第五個勁是「肘」,即肘勁(或稱肘法)。太極拳的肘法,因流派不同,各有講究。最直接的是陳式太極拳,二路炮捶體現尤其充分,腰攔肘、順鸞肘、獸頭式、井欄直入等抖發明勁,暢快淋漓。
多數情況下,太極拳的肘法隱藏在動作裡,暗勁居多。六合要求的肘與膝合,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把肘的用法透露出來了。
以楊式太極拳為例,暗肘技法在許多式子裡都有。如:攬雀尾的掤、捋、擠、按都有肘勁跟隨始終,吞、吐、開、合都離不開肘勁。太極拳發展至今,早已不是以攻為目的的拳種(至少面上不是),旨在防禦止戰。可能許多人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舉一明顯例子: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這八個代表勁,哪一個是用於主動攻擊的?幹嘛沾黏綿隨,不丟不頂?稍微動動腦筋就能得出答案!
太極拳的高明,就在於以御代攻。它把中國古人的兵法體現在動作裡,孫武子的三十六計在太極拳中處處體現。弄明白太極拳「以御代攻」,就懂得太極拳的肘法暗多明少的原因。
太極拳至始至終都在強調以靜治動、後發制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勁體現的就是上述原則。陽謀不一定贏得了陰謀,中國文化有些東西是不能明說的,即使你能說得清楚。如同禪宗參話頭,說即不是!就像有的老前輩老把那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悟」字放嘴邊,他要看的是你心裡有沒有那個東西。
太極拳肘法可以分成明暗、長短、主輔、攻防等,只有願意還可以更細分。有句拳諺:寧挨十手,不挨一肘,說明肘的打擊力度勝於手。手長肘短,不能明示,只有暗來。某種角度說,太極拳的肘算掤的一種,運用也靠沾黏綿隨。肘的擊法分面和點兩種,打面指以大臂為發力點,像根短棒打擊;打點指以肘尖為力點,殺傷力很強,容易造成對方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