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老譜三十二解

2021-02-14 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

taijiyunshui:微信版第一太極拳學習、交流平臺,感謝您的光臨與關注!

邯鄲市長興太極拳培訓中心歡迎您!

原文:此書十不傳


  一不傳外教①;二不傳無德;三不傳不知師弟②之道者;四不傳守不住者;五不傳半途而廢者;六不傳得寶乏師者;七不傳無納履③之心者;八不傳好怒好慍者;九不傳外欲太多者;十不傳匪事④多端者。

  箋註:①外教,於道言儒為外教,於儒道言佛為外教(編者:「外教」一詞,語出《梁書·武帝紀下》:「川流難壅,人心睢危,既乖內典慈悲之義,又傷外教好生之德」),三此,必知此文所著年代而後知以何為外教;②師弟:師傅與徒弟;③納履指漢張良圮橋下為黃石公拾鞋之典故;④匪,非也,匪事,是非多意。

太極拳老譜三十二解  楊澄甫傳

目錄

 

八門五步                        人身太極解

八門五步用功法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固有分明法                      太極下乘武事解

粘黏連隨                        太極正功解

頂匾丟抗                        太極輕重浮沉解

對待無病                        太極四隅解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太極平準腰頂解

身形腰頂                        太極四時五氣解圖

太極圏                          太極血氣根本解

太極進退不已功                  太極力氣解

太極上下名天地                  太極尺寸分毫解

太極人盤八字功                  太極膜脈筋穴解

太極體用解                      太極字字解

太極文武解                      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解

太極懂勁解                      太極補助氣力解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太極陰陽顏例解                  共三十二目

 

 

八門五步

    掤南捋西擠東按北採西北挒東南肘東北靠西南方位

    坎離兌震巽乾坤艮八門

    方位八門,乃為陰陽顛倒之理。周而復始,隨其所行也。 總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夫掤捋擠按是四正之手,採挒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門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撐八面。五行進步火,退步水,左顧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夫進退為水火之步,顧盼為金木之步。以中土為樞機之軸,懷藏八卦,腳跐五行,手步八五,其數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勢也。名之曰:八門五步。

 

八門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覺,運動四字之本由,知覺運動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勁,由懂勁後,自能接及神明,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亦甚難得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蓋人降生之初,目能視耳能聽,鼻能聞,口能食,顏色聲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覺,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於四肢之能,皆天然運動之良,思及此是人熟無因,人性近習遠,失迷固有,要想還我固有,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非乃文無以得知覺之本原,是乃運動而知覺也,夫運而知,動而覺,不運不覺,不動不知,運極則為動,覺盛則為知,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先求自己知覺運動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勁然也。

 

粘黏連隨

    粘者提上拔高之謂也  黏者留戀繾綣之謂也

    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  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

    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粘黏連隨不可,斯粘黏連隨之功夫亦甚細矣。

 

頂偏丟抗

    頂者出頭之謂也,偏者不及之謂也,丟者離開之謂也,抗者太過之謂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連隨,斷不明知覺運動也,初學對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難者粘黏連隨,而不許頂偏丟抗,是所不易矣。

 

對待無病

    頂偏丟抗,失於對待也,所以為之病者,既失粘黏連隨,何以獲知覺運動,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謂對待者,不以頂偏丟抗相對於人也,要以粘黏連隨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無對待之病,知覺運動自然得矣,可以進於懂勁之功矣。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俗名站樁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掤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黏連隨意氣均,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身形腰頂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工夫,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太極圈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緩,雲龍風虎象周旋,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極進退不已功

    掤進捋退自然理,陰陽水火相既濟,先知四手得來真,採挒肘靠方可許,四隅從此演出來,十三勢架永無已,所以因之名長拳,任君開展與收斂,千萬不可離太極。

 

太極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採挒肘靠由有去,採天靠地相應求,何患上下不既濟,若使挒肘習遠離,迷了乾坤遺嘆惜、此說亦明天地盤,進用肘挒歸人字。

 

太極人盤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數不幾何,幾何若是無平準,丟了腰頂氣嘆哦,不斷要言只兩字,君臣骨肉細琢磨,功夫內外均不斷,對待數兒豈錯他。

對待於人出自然,由茲往復於地天,但求舍己無深病,上下進退永連綿。

 

太極體用解

    理為精氣神之體,精氣神為身之體,身為心之用,勁力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氣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誠也,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須臾之間,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其氣意之流行,精神自隱微乎理矣,夫而後言乃武乃文,乃聖乃神則得。若特以武事論之於心,身用之於勁力,仍歸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獨以末技云爾。

勁由於筋,力由於骨,如以持物論之,有力能執數百斤,是骨節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體之有勁,似不能持幾斤,是精氣之內壯也,雖然若是功成後,猶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體育之道有然也。

 

太極文武解

    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於心身也,為之武事,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謂,在放卷得其時,中體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對待之際,在蓄髮,當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為柔軟體操也,精氣神之筋勁,武事武用,剛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無武之預備,為之有體,無用,武無文之侶伴,為之有用無體,如獨木難支,孤掌不響,不惟體育武事之功,事事諸如此理也,文者,內理也,武者外數也,有外數無文理,必為血氣之勇,失於本來面目,欺敵必敗,爾有文理,無外數,徒思安靜之學,未知用的採戰,差微,則亡耳,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豈可不解哉。

 

 

太極懂勁解

    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後採戰,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勁,視聽之際,遇而變化,自得曲誠之妙,形著明於不勞,運動覺知也,功至此,可為攸往鹹宜,無須有心之運用耳。

 

八五十三勢長拳解

    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後,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萬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決不可失其綿軟,周身往復精神意氣之本,用久自然貫通,無往不至,何堅不推也,於人對待,四手當先,亦自八門五步而來,貼四手,手手碾磨,進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長拳四手起,大開大展,煉至緊湊屈伸自由之功,則升之中上成矣。

 

太極陰陽顛倒解

    陽幹天,日火離,放出發對開臣肉用氣身武,立命方呼上進隅陰坤地,月水坎,捲入蓄待合君骨體理心文,盡性圓吸下退,正蓋顛倒之理,水火二字詳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潤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為顛倒,然非有法治之,則不得矣,闢如水入鼎內,而治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潤,藉火氣水必有溫時,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為有極之地,不使炎上,炎火無止息,亦不使潤下之水,永滲漏,此所為水火既濟之理也,顛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來潤下,必至火水必分為二,則為火水未濟也,故云分而為二,合之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總斯理為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陽顛倒之理,則可與言道,知道不可須臾離,則可與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遠人,則可與言天地同體,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參天察地,與日月合其明,與五嶽四瀆華朽,與四時之錯行,與草木並枯榮,明鬼神之吉兇,知人事與衰,則可言乾坤為一大天地,人為一小天地也,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則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氣,直養無害攸久無疆矣,所謂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虛靈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烏能配天地為三乎,然非盡性立命,窮神達化之功,胡為乎來哉。

 

人身太極解

    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二目為日月,即兩儀也,頭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腎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屬陰,膀光水,小腸火,膽木,大腸金,胃土,皆陽矣,茲為內也,顱丁火,地閣承漿水,左耳金,右耳木,兩命門也,茲為外也,神出於心,目眼為心之苗,精出於腎,腦腎為精之本,氣出於肺,膽氣為肺之原,視思明心動,神流也,聽思聰,腦動腎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醎,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語聲音,木毫,火焦,金潤,土塕,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氣之往來,肺之門戶,肝膽巽震之風雷,發之聲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舌、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內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臍外七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內七情 也,七情皆以心為主,喜心,怒肝,憂脾,悲肺、恐腎,警膽、思小腸,怕膀胱,愁胃,慮大腸,此內也,夫離南正午火心經,坎北正子水腎經,震東正卯木肝經,兌西正酉金肺經,乾西北隅金大腸化水,坤西南隅土脾化土,巽東南隅膽木化土,艮東北隅胃土化火,此內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此九宮也,內九宮亦如此,表裡者,B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膽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膽通肝,丙小腸化水通腎,已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澤通氣,辛肺右肋化水通腎,庚大腸化金通肺,癸腎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幹之內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內外也,明斯理則可與言修身之道矣。

 

太極分文武三成解

    蓋言道者,非自修身,無由得也,然又分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誠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文修於內,武修於外,體育內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內外表裡,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體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體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獨知體育,不入武事,而成者,或專武事不為體育而成者,即小成也。

 

太極下乘武事解

    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有心之柔軟也,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施,外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無有矣,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連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極矣,夫四兩撥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將何以能,是所謂懂粘運,得其視聽輕靈之巧耳。

太極正功解

 

太極者元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元也,太極者方也,無論內外上下左右不離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應手,仰高鑽堅,神乎其神,見隱顯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罷不能。

 

太極輕重浮沉解

    雙重為病,幹於填,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易也,雙浮為病、祗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清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也,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也,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氣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泉之嘆耳,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裡精粗無不到,則已極大成,又何雲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極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謂掤捋擠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圓,方圓復始之,理無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緣人外之肢體,內之神氣,弗緝輕靈方圓,四正之功、始出輕重浮沉之病,則有隅矣,闢如半重偏重滯而不正,自然為採挒肘靠之隅手或雙重填寔。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歸圓中,方正之手,雖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補其所以云爾,春後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須獲採挒而仍歸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體而補缺云云。

 

太極平準腰頂解

    頂如準,故云頂頭懸也,兩手即平左右之盤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準,所謂輕重浮沉,分釐毫絲則偏,顯然矣,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尾閭至胸門也上下一條線,全憑兩平,轉變換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車輪兩命門,一纛搖又轉,心令氣旗使,自然隨我便,滿身輕利者,金剛羅漢煉,對待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放發去,不必凌霄箭,涵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口授須秘傅,開門見中天。

 

太極血氣根本解

    血為營,氣為衛,血流行於肉,膜胳,氣流行於骨、筋、脈,筋甲為骨之餘,發毛為血之餘,血旺則發毛盛,氣足則筋甲壯,故血氣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壯,氣血之體,用出於肉,筋甲之內壯,氣以血之盈虛,血以氣之消長,消長盈虛,周而復始,終身用之,不能盡者矣。

  

 

太極四時五氣解圖

 

 

 

 

 

春木噓東          西四金秋

 

 

 

 

 

呼吸

 

 

 

 

 

太極力氣解

    氣走於膜胳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氣血功於內壯,血氣功於外壯,要之明於氣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氣之由來矣,知氣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氣之分別,行氣於筋脈,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極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煉開展,後煉緊湊,開展成而得之,才講緊湊,緊湊得成,才講尺寸分毫,由尺住之功成,而後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謂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數在焉,故云,對待者數也,知其數則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數,非秘授而能量之者哉。

 

太極膜脈筋穴解

    節膜、拿脈、抓筋、閉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後而求之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報導難行走,盤若抓之身無主地,穴若閉之神昏氣暗,抓膜節之半死,申脈拿之似亡,單盤抓之勁斷,死穴閉之無生,搃之氣血精神,若無身,何有主也,如能節拿抓閉之功,非得點傳不可。

 

太極字字解

    挫柔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屈伸動靜於己於人,起落急緩於己於人,閃還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氣也,於人手也,轉換進退於己身人步也,顧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固後左顧右盼也,此八字關乎神矣,斷接俯仰此四字關乎意勁也,接關乎神氣也,俯仰關乎手足也,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勁意神俱。斷則俯仰矣,手足無著落耳,俯為一叩仰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斷,而復接,不可對待之字以俯仰為重,時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斷之無接,則不能俯仰也,求其斷接之能,非見隱顯微不可,隱微似斷而未斷,見顯似接而未接,接接,斷斷,斷斷,接接,其意心身體神氣極於隱顯,又何慮不粘黏連隨哉。

太極節拿抓閉尺寸分毫辨

    對待之功既得,尺寸分毫於手,則可量之矣,然不論節拿抓閉之手易,若節膜,拿脈,抓筋,閉穴,則難,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節不量,由按而得,膜拿不量,由摩而得,脈抓不量,由推而得拿,閉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縮之寸分毫也,此四者雖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無能貫通焉。

 

太極補瀉氣力解

 

    補瀉氣力於自己難,補瀉氣力於人亦難,補自己者,知覺功虧則補,運動功過則瀉,所以求諸已不易也,補於人者,氣過則補之,力過則瀉之,此勝彼敗所由然也,氣過或瀉,力過或補,其理雖亦然,其有詳夫過補,為之過上加過,遇瀉為之緩,他不及他必更過,仍加過也,補氣瀉力於人之法,均為加過於人矣,補氣名曰結氣法,瀉力名曰空力法。

明天精彩繼續.

※ 下拉屏幕可以參與文章評論 ※

這篇文章太好了!給您的親人和朋友看看吧!

推薦微信公號:yunshuimingyi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可關注

歡迎關注

心美一切皆美

情深萬象皆深 

傾聽您內心的聲音

創造內外在皆美好富足的生活

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

● 官網:www.yunshuiwang.com

   或百度太極雲水網

● 太極拳招生,點擊本文左下 閱讀原文

邯鄲市長興太極拳培訓中心

鄧老師 電話(微信):135 0310 7065

孫老師 電話(微信):187 3106 0678

QQ :964044938     太極拳交流QQ群:  363232408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謝謝】

歡迎薦稿:964044938@qq.com

相關焦點

  • 對太極拳中「沾粘連隨」與「敷蓋對吞」 兩大技法的比較分析
    作為太極拳功法的太極勁是實現太極拳運用技巧的基礎,因此,藉助於太極勁的原理,我們可以對太極拳的技法有一個更為準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貳 沾粘連隨 關於「沾粘連隨」的定義,《楊氏老譜》中解釋道:「沾者,
  • 談太極拳的符號和密碼
    根據太極拳的特性,做到放鬆全身,使自身改變了人體結構,從一個自然人變成為一個松體人。上世紀活躍在太極拳教學前沿的吳圖南大師,是一位全體透空的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坐在座像上像一個人影,似一付衣服架。他們對太極拳符號和密碼在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是有一定深度的,但還不及公諸於眾,便駕鶴西去,未留結果。
  • 百年難解的太極拳"松",這裡終於講明白了!
    這樣您每天就可以繼續第一時間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凡是,接觸到太極拳的人們,無不談及到松。可就是這個「松」,困擾了所有的太極拳愛好者,一輩子習太極拳,探索、感悟、追求的就是這個「松」。可是,至今,還沒有一個深入淺出、簡明易懂、讓人口服心服的準確見解和人人能接受的合理敘述。
  • 楊式太極拳功法要領
    進行跨學科大文化研究,業餘潛心研習楊式太極拳,得田兆麟大師真傳,對於太極秘傳八段錦、老架、中架、推手、散手、劍、杆等均有很高的造詣,對於太極拳的功法亦有精深的研究。 我自1958年初從田兆麟師習練太極拳,至今已近52個年頭,通過認真修煉,潛心研習,我越來越體會到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奧妙無比,它體用結合,理法兼備,不但有很高的防身禦侮的技擊手段,又有很好的強身健體的養生價值。
  • 太極拳傳記人物
    陳卜當年「縣大堂救貧女」、「遷民路上解危難」、「常陽村戰強賊」的故事仍在民間流行,激勵著世代練武之人,不但要刻苦努力,更要注重個人品德、情操的修養。  陳琳    陳氏第三世,生卒年不詳。陳卜共五子,名維、綬、綱、、,陳琳為綱獨子,現陳家溝人多為陳琳後裔,故有「卜爺子孫琳爺後」之說。之後,傳景元、堂、宗儒、思貴、撫民六世至太極拳始祖陳王廷。
  • 太極拳運動字字解—粘黏連隨
    註:「粘黏連隨」,太極拳功夫專用語。將其四個字融合一個整體,展示出柔中寓剛的太極拳神韻(運)。 粘中有黏又有連,黏中連貫隨不斷。 要知彼力強與弱,連和彼身不離粘。 大徹大悟黏連隨,如同蝴蝶花中轉。 彼不知我吾知彼,使用粘連信息傳。
  • 孫氏太極拳簡介
    無極式是太極拳的根,因此孫氏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從根子上就不同。此外,孫氏太極拳的立意是作為孫氏武學的三大基礎之一,是孫祿堂構建的天地人三元武學體系中的一元,這更是武氏太極拳所不具備的。所以,孫氏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在技能基礎、核心效能與立意上都存在著質的不同。這也說明當年孫祿堂先生在研究過郝為真的太極拳後,並沒有傳承郝為真的太極拳,而是創立了自己的太極拳。
  • 成人太極拳
    成人太極拳,教練團隊功夫純正,品德兼優教學科學規範,理論紮實,經驗豐富,深受廣大學員好評。深圳的太極拳館都開有什麼培訓班,太極拳培訓班收費標準 深圳的太極拳館大多開設的均為成人、少兒、私教一對一和企業培訓班,以深圳陳自強太極學堂為例,這家拳館的成人班有短期、長期等類型,收費由短期的一千多元到全年九千元不等。
  • 太極拳名師王新午先生的太極拳術語釋義
    此為習太極拳入門須知、終身不易之要訣,凡一舉動,必須如是也。「氣沉丹田」之句,各家拳術多有之,太極拳尤重。氣者,呼吸之氣也。沉者,下沉也。丹田亦名氣海,在人身臍下三寸。臍為人體之中,沉氣於此,則身有所主,而不易動搖。惟不得如外家之努力逼氣,須以意下沉。如水中微塵,自然下沉,而不加以壓力也。久之精氣日聚,身如山嶽,全體之氣,積於丹田,則沉著而效大,健身致用,兩有餘矣。
  • 練習孫式太極拳的3個階段和3項原則
    ,常練習孫式太極拳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能提供身體的穩定性和協調性,那麼如何學習孫式太極拳呢?  初學太極拳要學會放鬆,只有學會放鬆才能掌握好拳架姿勢,保持每個動作的準確性。  孫式太極拳修煉的三原則  要練好孫式太極拳,必須把握「三原則」,一是高度協調,在孫式太極拳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動作,都要全身高度協調,而且身體和心靈也要高度協調。  在練習孫式太極拳的過程中,最主要的運動方式是掌控好自己身體的協調性,練習中身體要保持中正安舒。
  • 龐大明:太極拳《甲申年每月抄錄譜》
    龐大明《甲申年梅月抄錄譜》也稱《太極拳怪字譜》,它一出臺就帶著一種神秘感,一時間,
  • 太極拳的剛柔
    太極拳招生信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百度「太極雲水網」小編微信syjh5566太極拳的剛,不同於一般外家拳之剛。外家拳的剛是靠肌肉韌帶的收緊而發出來的,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而太極拳的剛勁是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在意念的指導下用內氣催動的內勁。太極拳的柔,也不同於一般的柔。一般的柔,一柔即軟,如同一堆爛泥。而太極拳之柔卻是柔中寓剛、外柔內剛。
  • 初習太極拳,這樣練才能把太極拳練得更好
    太極拳是一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才能打好的拳種,看似柔和緩慢,但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逐漸地練好學好太極拳。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想要練好拳你還是需要經過幾個層次才能掌握太極拳的練習要領。第一層次 先學好拳架學習太極拳,我們之前說過,先要練好下盤的功力,把腿上的勁練出來之後,再開始練習太極拳的拳架。在練習太極拳拳加要的過程中,不要著急,如果可以的話,先練習簡化太極拳24式,從24裡尋找練拳的感覺。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
  • 【推薦】 太極拳的動功
    1、第一章 太極拳的靜功第二章太極拳的行功站樁不是拳架的一個部分,是在拳架之外的一個獨立練功架式。學拳之前,必先練站樁,太極拳站樁主要有馬步樁、川字樁及踩腿法三種形式(曉航注,太極拳每一個定式皆可當作站樁來練習,但這三種樁型是比較基礎的,樁功的具體練習方法參見拙編「拳法精解」部分)。有了站樁的基礎,可以為以後的盤架子奠定堅實的基礎,既有利於提高盤架子的質量,又能增強體質,為技擊打下基礎。站樁必須由高入低,不能過速。
  • 話說太極拳|從廣府太和堂到楊露禪傳藝……(連載)
    「豫覃懷太和堂」不但在醫藥界赫赫有名,在太極拳界也久負盛名,而且和楊式太極拳有著極深的淵源,可以說「豫覃懷太和堂」是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產生和發展的主要起因和契合點。當年「豫覃懷太和堂」藥店掌柜、夥計都是從懷慶府溫縣過來的,均練陳家溝太極拳,即現今人們所稱陳式太極拳。
  • 太極拳為什麼行? ?
    就在17日晚,太極拳這項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運動,被列入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套拳法,怎麼就成了非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極拳的故事。  此後,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又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和式、吳式、孫式等多家流派。  今天的研究認為,太極拳的創編與時代的變遷關係密切:當熱兵器在戰場上愈加廣泛地使用,武術逐漸退出戰場。
  • 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自王宗嶽《十三勢行工歌訣》提出「若言體用何為準」的問題之後,體用就成為太極拳學術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不少太極拳專著即名「體用全書」,但對於學太極拳的人來說,要弄清何為體,何為用,並非容易。比如,一個從未實際接觸太極拳的人學了一套24勢,很可能以為這個就是體,即太極拳的本來,待學的時間長了,又接觸到其他很多套路,以及各種流派,反而會找不著太極拳了,不知道太極拳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很難講明白,我們不妨先從《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這篇文章談起。
  • 讀《金剛經》|說說如來三十二相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佛陀這樣問須菩提,已經很多次了。在這裡,佛陀還是繼續問:「可以通過如來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