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師王新午先生的太極拳術語釋義

2020-12-27 武術人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太極拳經》語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亦有作須領者。頂勁,即頭頂懸之意。勁,即人身之中氣,虛領頂勁,言頂勁時,衣會之處要虛。又言虛虛領起頂勁也,如系重物於線,虛緩提起之意。若作須領,則言務須領會此頂勁之意。又有作虛靈者,蓋即周身俱要輕靈之意,對實重笨滯而言也。頂勁上提,脊骨須正,頭不傾斜,目平視,頦內含,頭頂平,非故意做作,要出於自然。習頂勁者,每多用力用意,用力則項強,用意則作態,故頂勁必須虛領也。淺言之,頭一用頂勁,則精神陡振,虛領之,則動作無滯,覺全身輕利。且頭為一身之主,頭正則身正,頭用頂勁,振起精神,則全身之精神,無處不振矣。此為習太極拳入門須知、終身不易之要訣,凡一舉動,必須如是也。「氣沉丹田」之句,各家拳術多有之,太極拳尤重。氣者,呼吸之氣也。沉者,下沉也。丹田亦名氣海,在人身臍下三寸。臍為人體之中,沉氣於此,則身有所主,而不易動搖。惟不得如外家之努力逼氣,須以意下沉。如水中微塵,自然下沉,而不加以壓力也。久之精氣日聚,身如山嶽,全體之氣,積於丹田,則沉著而效大,健身致用,兩有餘矣。按人體以三節分論,頭居最上,要頂勁,主於虛。丹田居中,要沉氣,主於實。腳居最下,為全體重量所寄託,在理應重而實輕,蓋上下皆應輕靈,而居中之丹田獨宜實也,是所謂「氣沉丹田」,係指全體之氣而言,沉字有集中之意。一般言氣者,皆兼意而言,不專指呼吸之氣。但僅言丹田以上之氣,用意下沉,而於丹田以下之部分,若腿若腳,俱忽視之。夫丹田以上之氣,固下沉於丹田矣,然則丹田以下之氣,若再下沉,不將沉於兩腳中否。就已往觀察,不知丹田之功者,姿勢太高,不能下勢,飄浮若無根之草。知之者,觀其動作,多痴重若牛,兩腳著地,類以全力下踏,即移步亦極遲滯,豈非氣沉兩腳之明證歟?若衡以貓鵠之義、蛇雀之形,則瞠乎遠矣。然則下部之氣,將如何至於丹田乎?亦惟圓其襠,提其谷道,則氣自上升,而腿腳輕靈。換言之,即丹田以下之氣,用圓襠提肛之法,而上提於丹田也。於是乎上下皆輕,而重點全寄於丹田矣。此為「氣沉丹田」之真義,亦即今之習太極率者所急宜明悉而加意者也。

提吊裹護含拔松沉

提者,頂勁上領之意。由百會提到會陰,腦後由後頭以下項中兩大節間下至長強,上下豎起,不可過,不可不及。過則頂硬項強,不及則向前塌傾,領不起全身,振不起精神,前節已詳申其意。吊者,吊襠。裹者,裹襠也。襠要撐圓,要合往,無論何勢法何步法皆如是,則下部輕而旋轉無滯。故吊襠有提肛之意,裹襠為築步下根基之要訣。護者,護臀也。臀部在外功拳法中多向外翻,囚挾襠挺胸之故。太極拳則適相反,襠撐圓而臀自內收,謂之曰護臀。含者,含胸也。胸部挺出,可使肺部發育,已為運動生理學之定論。太極拳注重含胸,毋乃相反,而違生理?且每見有因是而佝僂其背者,狀極難看,噫,此則誤解拳經,而入歧途者也。含胸與挺胸,在生理上毫不差異。挺胸意在使肺部擴大,多吸養氣。含胸則毫不著力,虛以受之,其容量或逾於挺胸。且所謂含者,含而不露之意。合口為含,如置食於口,合口則食不外露,即謂之含。蓋即就口之原狀合而閉之足矣,非將口再內凹之始謂含也。含胸之意亦然,即胸不外露足矣,乃學者佝僂以效橐駝何哉?拳經謂「立身須中正安舒」,又陳先師長興,立身中正,人號「牌位」,夫豈有佝僂其腰而稱中正者哉,抑豈有橐駝其背而號「牌位」者哉?則含胸意非佝僂,可曉然矣。拔者,拔背也。拔背云何?太極拳之氣與勁,「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又須「斂入脊骨」,拔背則主宰於腰者。由是集中,而過肩,過肘,形於手指。拔背則氣勁能斂入脊骨。且拔背與含胸相對,胸若存含意,則背斯存拔意矣。「凡此皆是意」,非顯見於外。有會心者,自可悟出。松者,松肩。沉者,沉肘也。松肩則肩膀之骨縫開,兩臂轉運,自然靈活。沉肘則勁內含,而引氣達於丹田。否則氣勁停於肩,停於肘,終不能至於手指,且現出硬滯不化種種弊病也。

中正與單重雙重

《拳經》曰:「尾間中正神貫頂。」太極拳姿勢,無一勢不正,而主宰在於尾閭。人體上身,全賴脊骨支柱,故脊骨之在人身,猶棟梁之於屋宇也。以脊骨全部論,當背之部,要寓外拔之勁。脊骨下端,要中正不偏。通體要直上,與頭頂之勁相貫通,則上身正直,故曰:「立身須中正安舒」。凡在對敵時失敗倒地者,皆因於身體不正,或俯,或仰,或偏,或倚,自己處於失敗地位故也。按重學之例,「凡物立平面上,其重心不能出支撐面範圍以外,否則不能維其獨立。」是以支撐面愈廣,則愈不易使重心出其範圍;反之,若稍涉偏倚,則重心離出支撐面範圍而致傾倒矣。故太極拳原則,系以防人為主,而重保持自護。能下勢圓襠,則體積底面大,即支撐面廣。能立身中正,則不涉偏倚,無傾倒之機會,於防人之能事已畢備矣,尚何虞有失敗倒地之患乎?

「單重」、「雙重」皆為太極拳之弊,然非相對之名詞。世傳不單重即為雙重,不雙重即為單重者誤也。單重之弊,在於隨;雙重之弊,在於滯。何言乎爾?譬一手用力五十分,而他手毫無,「為上身本體自比之單重。如一足用力五十分,而他足毫無,是為下身本體自比之單重。此特手與手比,足與足較之單重耳。若以兩手與兩足比,如兩手皆前,而兩足獨後,兩足勁重,而兩手勁輕,是則手與手比,足與足比為雙重,而手與足比,則為單重,亦即全體上下相比之單重也。單重之弊,遇敵方相機而加以引力(如(扌履)採帶領閃脫諸勁),則順之而敗,故其弊曰隨,深言其易被敵方利用,而隨之取敗,不復能自制也。

雙重雲者,若兩手用勁與方向皆相同,兩足用勁與方向皆相同,皆名雙重。惟兩手用勁與萬向背相同,為手之雙重。兩足用勁與方向皆相同,為足之雙重。上已言之,若兩手兩足同時用勁與方向皆相同者,則為全體之雙重。若右手與右足,或左手與左足,用勁與方向皆相同者,是乃右手與右足,或左手與左足之雙重也,可名半體之雙重。總之,有兩手與兩足之雙重.有一手與一手之雙重,又有一手與一足之雙重。既成雙重,則其弊為滯,而不能運化耳。驟視之,亦若甚有功行者,然實際應用,則不但不足以制人,以滯而不化之故,反為人所制,不敗則已,敗則不復可收拾矣。其弊較單重有過而無不及。

然則去雙重之弊,其惟單重,不單重則雙重矣,將如何而可?曰:昔者人多誤解以單重雙重為相對名詞,不入於此,即入於彼,故終身難得竅要,而所學終無是處。拳經云:「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以陰陽為喻,仍欠明顯,然所包者大,無遺闕之憾。茲專以勁之剛柔配備解之,可執此例彼也。設兩手之勁(此勁字借作力解),共一百分,左右手各得五十,分配甚均,則為雙重。若將百分悉用於左手或右手,一有一無,則為旱重。此言兩手,而兩足之理亦然。夫對敵應用之勁,既無需乎配備之停均,亦無用於極端相反之單重,以應用之時,變化萬端,多無定向,而為動力。在自擴方面,須積極免除為敵利用之機。在攻擊方面,更須萬分輕靈,以應敵之驟變。即此二者,自護則須除單重之隨,攻擊則須革雙重之滯。是以兩手足備勁之分量與剛柔,每為二與八、三與七、四與六之比。如仍以百分為例,右手八十,左手二十;右足二十,左足八十,此為對敵時最平之配備,即成為一平方或立方物體,亦甚平均,而不倚重倚輕,且在動力,則變化易而運用無滯,既不單重,故雖剛而不至牽動全體,自無隨沉之弊。有時或右手三十,左手七十;右足七十,左足三十,此則為運動自修時之用。如再變為六十與四十之比,則僅能自護,而不足發擊,故最少不得下於此例,而最多不得至九與一之比,為亢龍之悔也,此為習技擊者萬全之道。在此各級比例中,人數為剛為陽,小數為柔為陰,其配備固皆平衡,然其中尤以八十與二十,七十與三十之比為最適中,而合於「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原理。其結果稱之曰:「陰陽相濟」,與單重之有陽無陰、雙重之陰陽相離迥然不同也。而此中竅要,一歸諸實驗,久之則無意皆意,不法皆法。惟初習者,必由規矩以求,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如茫無適從,率意為之,則焉足以及神明之域。然亦偶有以雙重單重而反獲勝者,是屬聿致,至不安全。亦猶槍法之單手出槍,為死中求生之險著,不可以為訓也。總之,理固如斯,法非定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膠柱鼓瑟,刻舟求劍,豈特一太極拳之不可成功哉!

相關焦點

  • 形意八卦名師安慰先生小傳
    明德公曾學形意拳於王福元先生,雖不專武業,而稔知武術之有益於身心。乃專車延請少林拳名家霍寶珊先生赴宅授拳。霍寶珊先生乃山西國術促進會少林門教席,親於王新午先生處習得八翻手、太極拳,一併傳授於先師,又時攜先師識認前輩,拜會豪傑,每當面就正於王新午先生。
  • 吳式太極拳風格特點初探
    吳式太極拳,是以吳鑑泉宗師晚年所傳授的拳式為標準。作為吳式太極拳的追隨者,我一直期望對其風格特點能夠真正了解,並在加深認識中提高修養。但由於見識所限,只能就自身所學、所知、所悟談幾點淺見,意欲求得同行中有真知、深知者加以深化。      我們認為「拳架緊湊,行拳輕靈,用拳善化,拳理重道」是吳式太極拳顯著的風格特點。
  • 洪傳陳式太極拳一代名師李儲功先生
    並舉例洪師所傳套路中有些用法借於濟南名師延崇仁,如一路六十五式閃通背,並試驗用法及破解之法。李儲功老師功夫好,真正做到發人巧妙。無論我用大力小力,均是一觸即發,有時引而後發,有時即引即發,有時用截勁,引即發。每每我被發時,總是感覺己之根部被牽動,不自主向後彈跳,落地有聲,如同一孩童被大人撥弄。
  • 陳式太極拳名師趙力於孟州開山收徒 五名弟子拜師
    10月7日,陳式太極拳名家趙力收徒儀式在河南孟州市舉行。姚靈珍、馮豔芹、陳桂芬、胡素霞、鄭春菊等五名太極拳愛好者經過重重考驗拜在趙力老師門下,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人,承擔起傳承太極拳、弘揚太極文化的責任。
  • 鄭曼青先生太極拳的思路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或百度「太極雲水網」了解太極拳招生信息作者: 吳國忠(鄭曼青先生弟子)    凡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給先師打服了才正式開始學太極拳的。太極拳不能傻練,不能貪練,不能不練,不能到處找人練,要不逾矩練。應敵,在用。要先守,先陰後陽。談健康,要專氣致柔。要練成棉花裡裹鐵彈。太極拳講求「英雄所向無敵」但如離開仁義與德行。哪能稱上無敵?!「雙拳打不遍天下。有理可走遍天下。」 太極拳是活的不倒翁。在走化時,要像牆頭草,任意隨風搖擺。更要像荷花一樣有出汙泥而不染的風骨志節。在風光明媚的日子裡,能保持著寧靜高貴。
  • 趙堡太極拳一代名師李宗有先生演練的武當太極和推手,非常珍貴!
    先生一生與趙堡太極結緣,是傳奇的一生。他留下的拳譜,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趙堡太極拳的面貌,他留下的拳架和功法,是目前較為完整的一部,有大架、小架、發功架三套架子,兩儀九功、四象八法、二十四捶、七十二擒拿手、三百六十單元手、拳藝八法等等十餘種之多。今天,每當我們讀這些拳譜和功法時,他的一生就會栩栩如生地浮現在我們的面前。
  • 孫氏太極拳簡介
    無極式是太極拳的根,因此孫氏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從根子上就不同。此外,孫氏太極拳的立意是作為孫氏武學的三大基礎之一,是孫祿堂構建的天地人三元武學體系中的一元,這更是武氏太極拳所不具備的。所以,孫氏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在技能基礎、核心效能與立意上都存在著質的不同。這也說明當年孫祿堂先生在研究過郝為真的太極拳後,並沒有傳承郝為真的太極拳,而是創立了自己的太極拳。
  • 太極拳名家蔣家駿先生1988年在廣州名家研討會講解陳式太極拳推手和實戰應用
    自幼師從陳家溝陳氏第十八代傳人陳照丕習練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長拳108勢、太極門中各種長短器械有6年光景。蔣家駿學拳認真、執著、刻苦,除了得到陳照丕先生的認真指點,還得到陳家其他長輩的指教。後期,他學到了現在甚少人掌握的,被認為是失傳了的陳氏傳統功夫,其中有「金剛十八拿」和「沾衣十八跌」太極大槍用法。這期間,蔣家駿得到了陳發科之愛女陳豫俠先生及陳金鰲先生的經常指點。
  • 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比如,一個從未實際接觸太極拳的人學了一套24勢,很可能以為這個就是體,即太極拳的本來,待學的時間長了,又接觸到其他很多套路,以及各種流派,反而會找不著太極拳了,不知道太極拳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很難講明白,我們不妨先從《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這篇文章談起。
  • 楊式太極拳功法要領
    進行跨學科大文化研究,業餘潛心研習楊式太極拳,得田兆麟大師真傳,對於太極秘傳八段錦、老架、中架、推手、散手、劍、杆等均有很高的造詣,對於太極拳的功法亦有精深的研究。 我自1958年初從田兆麟師習練太極拳,至今已近52個年頭,通過認真修煉,潛心研習,我越來越體會到太極拳的博大精深,奧妙無比,它體用結合,理法兼備,不但有很高的防身禦侮的技擊手段,又有很好的強身健體的養生價值。
  • 專訪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希望做好太極拳術語翻譯 助其走向世界
    太極拳走向世界要注意些什麼?就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溫縣政協副主席、原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12月17日晚,溫縣陳家溝舉行太極拳申遺成功慶祝儀式。2006年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武氏太極拳列入名錄,2014年,和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李氏太極拳和王其和太極拳也列入清單。2018年,我們就聯合了七個社區(流派)共同申遺。10年間,聯合國和申遺文本填報的要求不斷變化,我們就按照要求不斷補充完善申報材料。
  • 《東武太極研修院》全球優質院校甄選——香港:陳式太極拳學院
    梁志威先生為太極名家張東武老師親傳弟子,由2011年起,學院每年11月都會在香港舉辦陳式太極拳訓練營,並邀請院長張東武老師及副院長 徐勤蘭老師出席主導教學。醉心太極拳,初習楊式及吳式太極拳及器械,2006年隨 梁志威老師 學習陳式太極拳,器械及推手。並多次在香港及國內跟隨 陳式太極拳名師 張東武,徐勤蘭 及 傅能斌 老師進修。多次參加香港太極拳公開比賽並獲得優異成績。教練 蕭仰輝
  • 太極拳申遺成功!這一晚,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驚豔了世界!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之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在這裡舉行。慶祝現場 徐宏星 攝據介紹,系列活動將持續到25日,包括太極拳七彩花車巡演活動,太極拳傳承發展新聞發布會,陳氏太極拳展演暨開幕式,和氏太極拳展演,楊氏太極拳展演,武氏、吳氏太極拳展演,太極拳保護傳承發展座談會,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李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展演,太極拳「六進」活動開幕式,太極拳「六進」活動頒獎儀式等。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王晉讓學識淵博,善書法,是文武兼修的一代名師。1996年7月11日逝於高雄,享年92歲。王晉讓忽雷太極拳特點為架子小,拳打臥牛之地。所以王晉讓授拳之場所不過二坪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省有許多學習陳式太極拳者,往往再問學於王晉讓。
  • 太極拳的松垮,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
    太極拳的七大松胯方法 一、縮胯 如果你想要練好太極拳,就一定要首先懂得練習太極的縮胯方法。 縮胯是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而不是屈胯凸臀。
  • 我的師爺張玉琮先生演示的孫式、88式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刀
    我的師爺張玉琮先生,祖籍河北省唐山市,1931年出生。自幼多病,延醫無效,轉而習武與疾病抗爭,遂與武術結緣。他在二十三歲時(1954),在唐山市師從孫祿堂大師得意弟子--有定興「雙絕」之譽的孫振川(1885-1945)、孫振岱(1888-1955)二位大師的傳人張玉書、欒福桐二位先生學習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刀、劍以及太極拳推手,並被納為入室弟子。期間並得到孫祿堂先祖次子孫存周大師的多年指導,為孫氏武學第四代傳人。多年來精心研習孫氏武學之精髓。
  • 陳立憲:陳氏太極拳練習要領簡述
    本文由陳立憲先生寫於1982年9月,在「陳氏太極拳練習要領簡述」之前的文中寫到:「本簡述依陳氏太極拳(小架式)理論,陳鑫拳著為基礎介紹,是為給予學習者參與之作用
  • 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前幾天我拜讀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極內功解秘》和《自然太極拳》兩本著作。說實話,此前我對祝先生不甚了解。書是我的學生薦送的;讀後感受頗深。在《自然太極拳》的前言裡,祝先生有這樣一段論述:「普及傳統太極拳內功,不是很難的事。有人會問,你說獲得內功不難,為什麼有許多習練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拳十年二十載不得內功要領,甚至資深的拳家內功修持不能深入呢?
  • 開智明目太極拳招生簡章
    此拳,擷取楊健候秘傳內功太極拳、武當如意太極拳、如是太極拳、程式八卦掌內功、北派短打、陳氏心意混元太極拳、道家天仙派和混元道祖派、中醫內證導引術等功夫之精華,結合時代發展之需而編創;特點是動靜、快慢、站行相濟;單勢重複和單勢相連;神意氣和形體動作;音聲引起和身法步的融合;並有獨特止眼功訓練,可解除眼疲勞,調整視力,恢復眼睛之明亮。共有兩套拳架。
  • 陳式太極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演練陳氏太極拳一二路
    初入京城時陳發科居無定所,就在洪府寄住,後來滿清覆滅,洪氏家族沒落,洪先生便常到陳發科家中行走,尋求接濟。師徒二人日日相伴,情同父子。  洪均生先後習拳十五載。1944年赴濟南工作,解放後以在大明湖、黑虎泉、千佛山附近教拳為生。  洪均生有言:詩有品,書亦有品,拳可無品乎?拳品之高低,實以人品為準。是以,他收徒首看德行,講究「心正則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