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傳陳式太極拳一代名師李儲功先生

2020-12-11 武術人

李儲功老師是一代太極宗師洪均生早期弟子之一,習練洪均生所傳陳式太極拳四十餘年,功架純正。自謙言隨師習拳三十餘年,不敢稍怠,然對太極之理法始窺其貌。並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囑我們要學諸家之長,引為己用,與所學太極大有裨益。並舉例洪師所傳套路中有些用法借於濟南名師延崇仁,如一路六十五式閃通背,並試驗用法及破解之法。

李儲功老師功夫好,真正做到發人巧妙。無論我用大力小力,均是一觸即發,有時引而後發,有時即引即發,有時用截勁,引即發。每每我被發時,總是感覺己之根部被牽動,不自主向後彈跳,落地有聲,如同一孩童被大人撥弄。一北京太極拳愛好者,看到後感覺不可思議,自言拜訪過諸多名家,從未看過如此技巧發人,一般太極拳家發人,先是化掉對方的力,然後用自己的力將對手發出或摔到在地,如同竟技場上有些比賽推手選手,得分時大喝一聲,將對手摔到在地。而李老師所用技法完全是借力發出,身體微動,而對手已出。不覺有力,只覺老師周身旋轉。而李老師此時則說:我並沒有施加多大力,只是將你作用於我的力通過旋轉,改變方向再作用於你自身而已。你力大,則反作用於你身上的力就越大。

李老師太極理法在濟南是倍受推崇的。李老師常說:只有明理,才能將太極拳練對,只有練對了,才能通過練熟提高技藝。李老師常說太極拳的根本是旋轉,走出的勁才是真正的纏絲勁。並強調周身上下都須轉,特別是腰檔膝,更要旋轉正確。立體旋轉在於腰下部旋轉較胸部旋轉角度大,並通過兩膝的旋轉提落而形成的,並言這種旋轉力不易被掤化,而易於掤化別人的各種力道。李老師還特別強調身體中正,這裡的中正是說脊柱在頂勁上領腰檔下塌的情況的是直的,不能彎曲,但自腰檔處,這根柱是斜中寓正的,,而實際走架中,身體並不是完全的垂直於地面,而是略向對手傾斜,這也符合力學中的旋轉向心力的動穩定平衡,是講科學,不空談意氣的。

李老師也是一位真正將太極理法寓於太極動作招法的名師之一。李老師常講:洪師所傳太極拳法,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一動一轉即為一用法。並講二人拆招,如同高手下棋,我走一步,對手走下一步,攻防兼備。而太極一、二路拳法整個套路動作是先賢們經過多次試驗實踐編排的,具有很強的攻防招法。如金剛搗碓第一動是我掤化對手攻擊我胸部的右拳的,對手右手被我掤化後,用肘肩連環法攻擊我胸部,我隨勢用右手腕撥其右腕部,左手順纏,配合右手成引掤法,對我來說此為金剛搗碓第二動用法,以此類推,形成一個套路的攻防。李師常講:整個套路的用法僅「掃蹚腿」、「退步跨虎」等數式未與洪師親試外,其餘動作用法,均來自洪師親傳並親自試驗。李老師現已將洪式太極套路用法,整合歸納,並逐式親自試驗,完成了「洪式太極對練」一書,書中將己之動作方位、步法、手法、用法及對手動作方位、步法、手法、用法標註準確清晰,是一本對廣大太極愛好者提高認識的一本好書。李老師將用法試驗於我等師兄弟,使我們受益很多。

李老師是強調太極招法的靈活與多變的,對於對手的直拳,可用「金剛搗碓」第一動破解,也可用「野馬分鬃」、「閃通背」等破解,又說對於「野馬分鬃」既可破對手按勁,也可破對手直擊勁,並與我試驗,並囑我可將「野馬分鬃」式單獨練習,對於提高腰檔勁大有裨益。因我家屋內面積狹小,老師另教我原地練習之法,名之為「拳打臥牛之地」,使我步法靈活,受益良多。

李老師功夫好,武德更好,對於外來太極愛好者,總是有問必答,悉心教授。在試招時,總是留有很大餘地。他常說:試招時要注意,首先不要傷別人,其次不要傷到自己,因為此拳因旋轉既有轉頭之勁,可傷內臟,又有挒拿之勁,可傷人關節,不留意,可使人傷命或殘疾,造成終身遺憾,特別對生人,尤其注意。李老師對此是言行一致的,在我初學時,因我僵力未除,與我試招時,總是緩慢旋轉,只是令我體會旋轉勁力味道,數年後待我肩、肘、手、胯能一定程度的鬆開後,老師才開始加大纏法,用太極功法將我發出,而此時在我被發出後,李老師總是用手迅速將我拉回,以防我跌倒,細想近十年的與老師試招中,只有一次是老師將我發出後,因速度太快,未能將我拉住,而令我後退後,不能自主地坐在地上,餘則從未出現過試招造成疼痛或摔倒等現象,更不用說受傷。由此可見李老師功力之深,拿捏之準,品德之高。

「掤」在太極界一直有不同的理解。而李老師對「掤」的現解更具科學性。李老師講「掤」有三義,一為廣義「掤勁」,即太極八法均為「掤勁」,也名「纏絲勁」,即其它內家拳所說「內勁」,是天長日久苦練所得的勁;二為「掤法」,與其它八法相併列,是掤勁的用法之一,搭手即掤,也是破解對方按勁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三為「掤住」,不丟不頂,旋轉轉化,旋轉點作立體旋轉,化中有攻,給敵人的感覺是想進攻而無縫隙可進。李老師將「掤」形象地用藍球運動員接球動作來比喻:藍球運動員將快速旋轉的藍球用手穩當地接停在自己手上,他用的方法是「掤」法,所用的勁是「掤勁」,並說這是通過長時間鍛練才能得到的。並把「掤」勁比喻成麵粉中的麵筋,使我們對「掤」的理解更深一層。因為有了麵筋,麵粉才能做成麵條、單餅等各種式樣,如果將麵筋捉取,麵粉就什麼式樣也做不成。一方面預示:沒有「掤」勁的太極拳只是太極操,只是有形無質:另一方面預示:「掤」勁的取得是同麵筋一樣是通過長時間旋轉苦練得來的,不是不勞而獲的(手工做麵筋之法在於對麵團的不停的按壓揉捏,使麵筋與其中澱粉分離)。

李老師現常年在濟南黑虎泉旁的虎泉閣義務授拳,雖年已七旬,仍堅持不輟。雖自言教拳是自己在鍛練身體,不為其他,但授拳時的嚴謹與執著,也顯示他已將太極拳的傳播作為自己晚年的一項重要任務來做了。

李老師既是名師,又是明師。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名師趙力於孟州開山收徒 五名弟子拜師
    10月7日,陳式太極拳名家趙力收徒儀式在河南孟州市舉行。姚靈珍、馮豔芹、陳桂芬、胡素霞、鄭春菊等五名太極拳愛好者經過重重考驗拜在趙力老師門下,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人,承擔起傳承太極拳、弘揚太極文化的責任。
  • 《東武太極研修院》全球優質院校甄選——香港:陳式太極拳學院
    《香港陳式太極拳學院》 由當代太極名家張東武老師 親傳弟子梁志威 於 2010年 8月23日成立。醉心太極拳,初習楊式及吳式太極拳及器械,2006年隨 梁志威老師 學習陳式太極拳,器械及推手。並多次在香港及國內跟隨 陳式太極拳名師 張東武,徐勤蘭 及 傅能斌 老師進修。多次參加香港太極拳公開比賽並獲得優異成績。教練 蕭仰輝
  • 李恩久來煙講授陳式太極拳-煙臺教衛-煙臺教衛-水母網
    李恩久來煙講授陳式太極拳 2015-04-13 14:19:32 來源:水母網
  • 財源街道財西社區成功開展了山東省普及老年人太極拳第二階段驗收...
    喜歡就關注我吧,訂閱更多最新消息「體泰心安」全民健身季2020年12月16日,財源街道財西社區開展了「山東省普及老年人太極拳第二階段驗收展示」活動。活動現場,老年太極拳友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展示了洪傳陳式太極拳精選18式、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拳友們緩慢起落、張合有序、柔中帶剛的招招式式。充分展現了社區老年人的拳術水平,體現了居民的健身意識。
  •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面面觀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又叫「纏絲功」,是陳式太極拳運動內纏外繞相結合的總稱,也是陳式太極拳的靈魂所在。
  • 陳式太極拳74式與83式的來龍去脈
    陳式大架一、二路自陳長興以來歷經陳耕雲,陳延熙,至其曾孫陳發科已經歷時百餘年,陳公發科初來北京時教的就是74式。其早期弟子:侄陳照丕,子陳照旭,楊易晨,洪均生等皆習此,洪均生老師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中就有記載。  陳公發科在長時間教學中逐步增加三個式子即:三換掌,退步壓肘,中盤。此三式在整套拳中又重複一次就成了6式。
  • 趙堡太極拳一代名師李宗有先生演練的武當太極和推手,非常珍貴!
    先生一生與趙堡太極結緣,是傳奇的一生。他留下的拳譜,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趙堡太極拳的面貌,他留下的拳架和功法,是目前較為完整的一部,有大架、小架、發功架三套架子,兩儀九功、四象八法、二十四捶、七十二擒拿手、三百六十單元手、拳藝八法等等十餘種之多。今天,每當我們讀這些拳譜和功法時,他的一生就會栩栩如生地浮現在我們的面前。
  • 陳式太極拳要怎麼練才能練好?
    轉眼間練習陳式太極拳也有些年頭了,自2003年開始系統學習陳式太極拳,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在這些年中也只練習陳式太極拳一種拳術,以及各種兵器,其實我個人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當年練習雙節棍時,下盤的力量太差,再就是機緣巧合認識了第一個陳式太極拳的師傅。
  • 初學者應該怎樣習練陳式太極拳,收藏版!
    一、要深刻理解拳式的內涵陳式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強調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在攻防格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式太極拳的文化底蘊深厚,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中國道教思想.它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了特有的內外兼修的拳術。陳式太極拳行拳走勢中正圓活、開合有序、陰陽頓挫、剛柔相濟.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 陳式太極拳必練的基本功有這些
    太極拳處處體現圓和弧,馬步也有重心,就是所謂的虛實,就像太極圖一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所以陳式太極拳的馬步是偏馬步,四六或是三七馬步。如賴扎依、單鞭等動作就是偏馬步,雖是馬步,但看起來,有一種弓步的感覺。3、弓步弓步也像馬步一樣,不像弓步,便是有幾分像是馬步。
  • 陳式太極傳人王平先生2018年新春收徒儀式
    2018年2月8日下午,陳式太極第十一代傳人王平先生收徒儀式在勵學教育總部隆重舉行。來自淮安武術、書畫、攝影、教育等各界嘉賓一起參加了本次活動,對拜師過程做了親歷和見證。本次活動策劃人、主禮人任玉國先生說,今天是2018年2月8日,自改革開放後廣東人普遍喜歡數字8這個吉利數。先借這個好日子,祝大家都發。
  •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系統化訓練
    陳式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它以其獨特的運動方式和風格譽滿武壇。在陳式太極拳發展傳習過程中,歷代拳家積累了一套系統嚴密的訓練方法。在此,我將陳正雷大師講授的陳式太極拳傳統訓練方法與自己多年練習及教學當中積累的一些經驗體會結合起來作以介紹,敬請各位指正。
  • 陳式太極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演練陳氏太極拳一二路
    1930年,他投入陳式太極第十八代傳人陳發科門下,每日練拳,身體愈見強壯。其間師徒二人相互扶持。初入京城時陳發科居無定所,就在洪府寄住,後來滿清覆滅,洪氏家族沒落,洪先生便常到陳發科家中行走,尋求接濟。師徒二人日日相伴,情同父子。  洪均生先後習拳十五載。1944年赴濟南工作,解放後以在大明湖、黑虎泉、千佛山附近教拳為生。  洪均生有言:詩有品,書亦有品,拳可無品乎?
  • 如何練陳式太極拳才能獲得真功夫?
    按太極拳要領練好太極拳人的周身就像被疏通的河道,氣血通體暢流,浸肌膚百骸,潤臟腑筋骨,達四梢通九竅,處處皆順,周身內外協調一致。不管做什麼動作,擺什麼姿勢,肢體都非常柔順協調,動作也就舒展大方,內柔外剛,連綿不斷,功夫就能一層一層地上身。陳式太極拳的功夫共分五層。第一層是由招熟到懂勁前的過程。
  • 陳式太極拳八字循環法
    陳式太極拳八字循環法 核心提示:陳氏太極拳具有剛柔相濟、快慢相兼、輕沉兼備、蓄髮突變、松活彈抖的特點。
  • 我的師爺張玉琮先生演示的孫式、88式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刀
    我的師爺張玉琮先生,祖籍河北省唐山市,1931年出生。自幼多病,延醫無效,轉而習武與疾病抗爭,遂與武術結緣。他在二十三歲時(1954),在唐山市師從孫祿堂大師得意弟子--有定興「雙絕」之譽的孫振川(1885-1945)、孫振岱(1888-1955)二位大師的傳人張玉書、欒福桐二位先生學習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刀、劍以及太極拳推手,並被納為入室弟子。期間並得到孫祿堂先祖次子孫存周大師的多年指導,為孫氏武學第四代傳人。多年來精心研習孫氏武學之精髓。
  • 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崔法強開山收徒
    9月28日,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承人、林州市太極搏擊養生堂總教練崔法強收徒儀式在林州紅旗渠假日酒店舉行,靳國榮、呂飛傑、吳佳興等三名太極拳愛好者拜在崔法強老師門下,正式成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三代傳人,承擔起傳承太極拳、弘揚太極文化的責任。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有多牛?為啥牛?看完你就知道了……
    對於太極拳,他也有許多自己的領悟。他認為現代人需要在生活中慢下來,在慢中體悟,在慢中做到更快。他將太極拳與禪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創辦了《太極禪》雜誌。 吳京是繼李連杰之後又一位在香港大展拳腳的內地武打明星,他出演了2007年的一部 28集電視劇作品《太極宗師》,名滿武林。劇中吳京飾演一位自幼喜好習武的青年,拜師學藝,最終成為「楊家太極」的一代宗師。
  • 陳立憲:陳氏太極拳練習要領簡述
    本文由陳立憲先生寫於1982年9月,在「陳氏太極拳練習要領簡述」之前的文中寫到:「本簡述依陳氏太極拳(小架式)理論,陳鑫拳著為基礎介紹,是為給予學習者參與之作用
  • 太極拳名家蔣家駿先生1988年在廣州名家研討會講解陳式太極拳推手和實戰應用
    自幼師從陳家溝陳氏第十八代傳人陳照丕習練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至五路、炮捶一路、長拳108勢、太極門中各種長短器械有6年光景。蔣家駿學拳認真、執著、刻苦,除了得到陳照丕先生的認真指點,還得到陳家其他長輩的指教。後期,他學到了現在甚少人掌握的,被認為是失傳了的陳氏傳統功夫,其中有「金剛十八拿」和「沾衣十八跌」太極大槍用法。這期間,蔣家駿得到了陳發科之愛女陳豫俠先生及陳金鰲先生的經常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