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 王巍)「看這勁頭兒,一畝地產六七百斤不成問題吧?」「六七百能打住?今年稻田長勢不錯,我看得奔著八九百斤去。」9月中旬,北京豐臺區王佐鎮佃起村的稻穗低垂著頭,在灌漿期中奮力生長,在這個北京六城區內最大的稻田邊,附近的村民們正估算著收成。這是王佐鎮佃起村時隔40年重新開始插秧種稻的第一個秋天,當秋日的風拂過稻穗,田間的蟹探出頭來,村民們忍不住感嘆一句:那個被稱作京城魚米之鄉的佃起村回來了。
小朋友在稻田間行走。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佃起村種稻子不是新鮮事
距離豐臺王佐鎮舉辦的首屆京西插秧節已經過去了四個月,佃起村金崗農業種植園裡的水稻也長到了齊腰高。
村民陳大哥站在稻田邊良久,和園區內負責種植水稻的師傅一起估算著產量。陳大哥說這還是今年第一次來到園區內,「之前只聽說村裡重種了水稻,今天得空,就過來看看」。
遊客在稻田邊上拍照。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不過,雖說是今年第一次來,陳大哥又特別強調,看稻子對他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小時候常常能見到」。
只不過這段回憶距離現在太久了,得有40年,那時候金崗農業種植園的所在地也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但是還有生產隊,包產到戶的,這一片就是當時三隊的地」。說著,他指了指眼前這一片土地。
今年,佃起村重新恢復水稻種植。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另一邊的陳阿姨年紀稍長些,還曾親手種過這一片稻田,1977年嫁入佃起村之後,就在生產隊種過稻子,「我娘家是在山裡的,到了這邊才開始跟著村裡學插秧」。聽周圍的村民預估復耕後第一年的水稻產量,陳阿姨忍不住也搭一句話,「當年我們種的一般,還有五六百斤收成呢。今年長勢挺好,八九百斤應該不成問題。」
稻田蟹和野鴨共享稻田
眼下正值水稻灌漿末期,稻穗上的籽粒愈發飽滿,稻子的頭垂得更低了,稍有微風吹過,園區內60畝稻田就蕩起小小的「浪潮」。
比起靜靜佇立的水稻,田裡巴掌大小的稻田蟹就活躍多了。為了填飽肚子,稻田蟹總要「橫行」田間,田埂上小小的魚苗就是它們的餐食。不過,只要見到有人靠近,或是稍有風吹草動,它們就急匆匆地躲進了稻叢深處。
水田裡的稻田蟹。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金崗農業種植園負責人梁立柱告訴新京報記者,蟹苗是在今年7月初放入稻田的,也是佃起村第一次養殖稻田蟹,「當時還是小扣蟹,只有一元錢硬幣那麼大。我們平時會餵它們一些飼料,還有些小魚小蝦,就是希望肉質能長得更好些。」
除了螃蟹外,稻田裡其它的活物也不少。梁立柱說自打5月份插秧到現在,稻田吸引了不少野生鳥類的光臨,「直到現在,稻叢中還有好幾窩野鴨子,之前還有白鷺來落腳」。野鴨來了吃什麼?梁立柱說,自然是稻子了,「不過它們才能吃多少啊?能吸引它們過來也是好事,畢竟要是生態環境不好,這些小傢伙兒們請都請不來呢。」
稻香蟹肥下月雙豐收
稻浪滾滾,天高雲淡,9月的農業園風光正盛。而距離真正稻香蟹肥的日子,其實還有一段時間。
「一般水稻大概180天就能收穫了,不過我們村種的水稻品種生長時間更長些,所以村民們要想品嘗估計還要等到下個月。」梁立柱告訴記者,大約10月底,園區內的水稻便可收穫了。
稻田蟹大概有巴掌大小。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另一邊,雖然北方蟹不如南方蟹身形肥碩,可到了真正吃螃蟹的季節,每隻螃蟹的體重也能在2兩以上。據園區測算,相較於大米,螃蟹的上市時間更早些,中秋國慶時便可嘗鮮。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影 王巍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