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玉泉山下北塢公園的秋色鋪陳在一片片金黃的稻田裡,景色別致,奪人眼目。
北塢公園位於海澱區四季青鎮東北部,上千頃的稻田讓人們感受著一種歷史的氣息,領略沃野縱橫的原生態。
公園東側的中塢稻田裡,遊人在田間地頭選景拍照,與金燦燦的稻穗親密接觸,體驗豐收喜悅。在公園西側的北塢,已經收割的稻田裡,市民下地拾穗,在一梱梱稻草之間穿行,尋找「顆粒歸倉」的感覺。
北塢公園外晾曬著剛收割的「京西貢稻」,引得市民駐足探究。
年過半百的王鳳英和81歲的母親在稻田裡撿拾稻穗,「收穫」不大卻興奮不已。身體硬朗的母親低著頭,背著手,仔細尋找田裡收割時遺漏的稻穗。「割的太乾淨了,半小時才撿了一小把。」王鳳英對母親說,「媽,我小時候放學後跟著您去地裡撿稻穗,還記得不?」「記得!」母親回憶起年輕時下地勞作的場景:「那時割稻子都用鐮刀,又慢又費力,哪像現在用上聯合收割機,稻子割得又快又乾淨!」這對秋遊的母女在稻田裡聊家常,引得身旁遊人會心一笑。
家住北塢村的居民稱這裡的公園是「自家花園」,經常結伴觀景健身。
中塢,稻田裡稻穀晚熟,市民趕在收割前與金色稻穗親密接觸。
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北塢公園位於海澱區四季青鎮東北部,這裡歷史上盛產「京西貢稻」,現在是距北京城區最近的一處頗具規模的稻田景觀,成為市民休閒觀光的野趣公園。
中塢稻田區,一家幼兒機構的老師帶領孩子們賞稻秋遊。
北塢,稻穀已經收割,王鳳英(左一)和年邁母親下地撿稻穗,尋找兒時「顆粒歸倉」的美好記憶。
在北塢和中塢,上千頃的稻田間分布著幾處反映農耕勞作場景的剪影式雕塑,內容取材於康熙皇帝主持繪製的《佩文齋耕織圖》,分「一耕、布秧、插秧、二耕、收割、入倉」。市民漫步于田間地頭,感受著一種歷史氣息,認識了稻穀生長的全過程,領略著沃野縱橫的原生態景觀,心情如同金黃沉甸的稻穗一樣燦爛。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胡鐵湘 攝影報導
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