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兩岸。齊琦 攝
張爺爺的老伴向筆者指出原來京西稻田的位置。齊琦 攝
「看著河裡映著對岸倚虹堂紅牆黃瓦的倒影兒,聽著高梁橋水閘流水的聲音,一陣微風吹來稻田和荷塘的稻香與荷香,這種享受,是城裡人享受不到的。」國畫家白鐵錚先生曾在《老北平的故古典兒》中回憶京西的田園風光。今年,「老北京」記憶中「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景觀或將在玉泉山和頤和園西南部重現。
近日,筆者從北京市海澱區兩會獲悉,海澱區將對「三山五園」核心區域「園外園」進行生態景觀建設,一期工程將恢復150畝京西稻田。目前,海澱區園林局已經完成實施方案編制並上報市發改委等待批覆,力爭在今年10月完成初步效果。近日,筆者來到頤和園西部玉泉山下,沿著北長河,探訪了本次景觀恢復一期工程的所在地。
「老北京」們舌尖上的記憶
若翻閱京西地區的老照片,你會發現幾十年前玉泉山下水田星羅棋布。若不是遠處的萬壽山和昆明湖,真會有身在江南的錯覺。年年歲歲被玉泉水潤澤的「京西稻」,以其甘美細嫩的滋味,讓世世代代住在山腳下的「老北京」們記憶猶新。
張爺爺80多歲,從小就住在頤和園西。張爺爺說:「早年間京西稻是皇家貢米,慈禧太后的飯桌上總要擺上一小碗用京西稻做成的米飯;解放之後擴大了種植,從這兒到巴溝、萬柳、六郎莊,方圓萬畝來地都種水稻。」說起「京西稻」,他讚不絕口:「熬粥米粒不散,米湯清亮亮」,「不只京西稻,以前這裡還產蓮藕、荸薺,又脆又甜!」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攜回紫金箍水稻良種,在京西試種,稱之御田。解放後,「京西稻」的種植面積曾接近12萬畝。
然而,隨著北京水資源日益匱乏,「玉泉垂虹」的奇觀被定格在畫卷上,享譽京城的「京西稻」也逐漸從「老北京」們的飯桌上消失了。
「我們小時候,六郎莊一帶水稻喝的都是玉泉水,後來是京密引水渠的水,再後來就是地下水了。」 本就是此地村民,現在在海澱公園專門做稻田景區服務人員的李大娘回憶道。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後,綠化帶徹底取代了稻田。
南水助力田園風光再現
頤和園西牆外,北長河與京密引水渠交匯。S形的北長河與兩邊的小路共同寫下了篆書的「水」字。千百年來,海澱地如其名,一直是北京城的水庫。張爺爺也向筆者證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能看到長河裡泉水汩汩上湧。河兩岸真可謂「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乾隆時期的京西水利工程規劃周密,體系合理,在歷史上曾發揮過巨大生態與經濟作用。」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唐曉峰教授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說。
「園外園」第一期工程將對北長河兩側進行景觀改造和植物調整。北長河以南的「農耕文化展示區」工程完成後,海澱「京西稻」的種植面積將達到1000餘畝,玉泉山下湖光山色與阡陌農田交相輝映,早春到晚秋,季季有景可賞。「御苑-水鄉-田園」兼備的「園外園」將成為北京居民親近自然、感受傳統農耕文化的休閒娛樂之地。
「今年南水北調中線全面開通為恢復京西稻田和溼地景觀提供了可能。」唐曉峰說。據悉,北京將利用南水北調回補超採水源地,遏制地下水位下降,而稻田灌溉用水也將採用南水北調尾水和雨季集水。
周邊遺蹟有望得到恢復
位於皇家園林區的「園外園」擁有諸多文物遺蹟,但近年來由於保護乏力,有些歷史文脈已難以尋覓。「『三山五園』這是一個整體,不該被割裂。」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認為應加強對園林周邊環境的保護。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總工程師李煒民也認為,皇家園林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造園藝術上,更體現在它與自然相融合的風貌。因此,以京西稻田為代表,對於「三山五園」原有環境和文化符號的恢復正當其時。
筆者在調查時發現,當地居民搬遷工作早已啟動,剩下的瓦房上也多畫了「拆」字。據悉,在土地整理工作結束後,「園外園」一期工程中的御道文化體驗帶會依託水陸兩條古御道,將沿途10多處歷史文化遺存串聯起來。屆時,仿古御道穿林而過,遊客們站在河邊石舫上,玉峰塔盡收眼底,「菜花黃裡渡紅舟」也會成為現實。(李瀏清 齊 琦 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