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阿爾法·羅密歐這個品牌,我們賦予它的關鍵詞可能會非常的多樣化,諸如義大利運動型車品牌、TGT主持人Jeremy Clarkson的最愛、廣汽傳祺品牌的奠基基石等等。
當然,對於阿爾法·羅密歐的品牌形象,還應該包括自2017年進入中國市場以後迎來的巨額優惠,以及三葉草家族化前臉特徵對於中國牌照安裝位置所帶來的全方位挑戰等等。
不過,在我看來,真正符合阿爾法·羅密歐這一品牌精髓的,是它的長前懸設計。可以這樣講,阿爾法·羅密歐以一個長前懸的設計成就了設計圈裡一個無法逾越的經典,同時也構建了一個變短板為優點的長前懸設計案例。無論在任何時候,阿爾法·羅密歐的長前懸設計都是可以搬出來作為設計教科書的。
這裡講到的阿爾法·羅密歐的長前懸時代是泛指從1992年阿爾法·羅密歐155問世到阿爾法·羅密歐Giulia亮相之前推出的車型。這一時代下的代表車型包括阿爾法·羅密歐159、166等等一系列車型。
而值得一提的是,阿爾法·羅密歐166的車型平臺和動力技術在隨後被廣汽集團購入,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廣汽本土品牌的首款轎車傳祺,在隨後傳祺升格為一個品牌之後,傳祺轎車則被定義為傳祺GA5。
書歸正傳,我們先來看一看長前懸時代的阿爾法·羅密歐是什麼樣子的。
這是那一時期最為經典的阿爾法·羅密歐159,也就是現款Giulia所取代的車型。為了更好的說明這輛車的前懸尺寸到底有多長,我畫了這樣一個比例圖。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2005年登場的阿爾法·羅密歐的前懸尺寸已經接近了一個車輪直徑,與此同時,它的後懸尺寸並沒有太大。
從設計師出於工作便利性的角度來看,阿爾法·羅密歐159的這個平臺真的是糟糕透頂了,即便是前驅車平臺,前懸也沒有必要搞那麼長。一輛車過長的前懸尺寸對於造型所帶來的一個巨大短板就在於,它很難去平衡車輛的重心,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出現車頭過重,並且A柱與車身之間的比例關係全面飾條的情況。
比如說,當年廣汽在阿爾法·羅密歐166的平臺上推出的首款SUV GS5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阿爾法·羅密歐過長的前懸使得這輛SUV無論如何去平衡A柱與車頭之間的相互關係,最終都會以一個比例失調的情況出現。
難以平衡平臺與上裝設計之間的相互關係似乎一直以來都是廣汽傳祺品牌的一個短板,至少在GS8以下級別的車型上是這樣的。這是後話,同樣暫且不表。
所以,在主流的設計圈裡,面對前驅車必然會帶來的長前懸平臺短板,除了牴觸,設計師能做的是儘可能多的去縮短前懸的視覺長度。比如說,一種典型的處理方式就是在前保險槓面罩側面合理的位置人為的設置一個特徵,由此來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前懸壓縮設計,比如說豐田卡羅拉就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而阿爾法羅密歐159的處理方式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它的設計師並沒有刻意的去壓縮前懸的尺寸,而是進一步的從視覺特徵上構建了一個長前懸的設計。換言之,長前懸時代的阿爾法羅密歐並沒有把長前懸作為一個短板,相反的是,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設計語言。
在這樣一個設計語言下,阿爾法羅密歐的設計師把前懸尺寸提升到一個車輪直徑,通過加長前保險槓面罩的方式,將車頭儘可能的前移,由此來使得引擎蓋的線條可以在越過前端框架後繼續往前下沉。
由此構成一個輕薄的車頭形象,再加上阿爾法羅密歐品牌家族化的盾形進氣格柵所形成的縱向視覺特徵,將長前懸的平臺尺寸可能會帶來的車頭過重的問題進行了平衡,所以即便是前懸尺寸被人為的增加,但是也不會影響到整車的比例和形體。
與此同時,阿爾法羅密歐的後懸尺寸被弱化,這一點在阿爾法羅密歐159上呈現得最為到位,後懸所佔的比例甚至還不到一個車輪直徑。
在三廂車上構建這樣的下裝比例是一種很典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運動型車設計方式,通過一個相對長的前懸,以及一個相對短的後懸,再加上因為長前懸的運用而帶來的前肩高度的壓低,由此塑造出一種楔形的穿梭感。
事實上,蘭博基尼經典之作康塔什就是這種設計理念下的一種經典狀態。這與現在我們的設計圈所追求的略微將視覺重心後移那麼一點點,所構建的後驅車姿態,以及前驅車通過壓縮前懸等方式所形成的動感和俯衝感是完全相反的。
換言之,長前懸時代的阿爾法羅密歐其實是通過加長前懸的方式形成了一個長車頭的設計,而無論是當年的設計理念還是現在的設計觀點,對於運動型車的一個首要表現形式,都是離不開長車頭的形象的。
我不妨這樣來進行一個對比,基於阿爾法羅密歐166平臺打造而來的傳祺轎車就是在現在的理念下去刻意的壓縮前懸的視覺長度形成的設計,那麼它和原版的阿爾法羅密歐166進行一番對比,就可以發現,阿爾法羅密歐166的處理方式顯然要老道得多,而即便是採用了一個長前懸,但是其整體的上裝線條也會更加的舒展。
說到上裝線條,長前懸時代的阿爾法羅密歐也並沒有去過多的追求內部空間與A柱傾斜度之間的關係,它依舊在努力的構建一個壓低的上裝輪廓,儘可能多的來平衡長車頭的形象,其實從長車頭的角度來考慮,那個時代的阿爾法羅密歐在上裝部分的設計是最接近於現在後驅車形態上裝設計的處理方式。
毫無疑問,長前懸時代的阿爾法·羅密歐和現在我們看到的阿爾法·羅密歐不可同日而語。
眼下在市場上銷售的阿爾法·羅密歐Giulia以及Stelvio是菲亞特集團在理清了與克萊斯勒的關係之後,重新梳理品牌規劃並提出振興阿爾法·羅密歐品牌之後的產物,首款車型Giulia在2016年正式亮相,從各個角度來看,它都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全新品牌規劃下的產品了。
而那個長前懸時代的阿爾法羅密歐所傳遞出來的設計理念,也已經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我們逐漸的遺忘。不過無論如何,它傳遞出來的這種處理方式,依舊可以在眼下來支撐我們去考慮一些長前懸平臺架構下的整車造型,這就是它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