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英語,要明白學習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在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口語對話,聽力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問題,思維就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解決這個問題。時間是不停留的,所以花費在疑問上的時間越多,在其他方面就越少。所以要先抓住重點,大的方面抓住了,小的方面也不會丟失;如果只去考慮零碎的方面,往往會顧此失彼,觀點和知識點太多了,自己也就認不清哪個主要的了。
教孩子學習英語,在輔導的時候,家長就能引導孩子去探索知識,學習到了,如果有了心得體會;就能表達出來,才是屬於自己的。如果在學習中,學習不到知識,只是在重複和模仿,就不能達到終點。對英語知識怎麼理解呢,知道並識別,那先知道,就是要在認知事物內容的同時,掌握其中的方法,使用方法印證思維中的所知,這樣才是知道。通過外在的特徵,去識別內在的區別,這樣對語言就有了認知。聽的時候,聽的是內容,而不是停留在發音和詞彙上思考詞義。
當聽到或看到英語單詞的時候,會思考印象,如果思考不到,就可能會跳過或停止。語言溝通和互動,是為了解釋語境。單詞是在解釋事物,使用單詞就會產生語境,事物也就會有情景。就像動畫片一樣,單詞是片段,使用片段,就會讓事物動起來,從而形成情景。對情景是可以了解的,把情景放慢,就會成為片段,就會成為單詞。所以英語單詞,如果單獨去記憶,就會感到枯燥,使用事情把他們貫穿起來,就會讓事物的情景展示出來,從而理解其中的含義。
使用英語,都是為了表達事物。閱讀英語故事的時候,想了解的是故事,所以要突破英語,去認知。就像看了一段動畫片,孩子對內容是熟悉的,但具體怎麼分析,需要家長引導。單詞就是細節,單獨去學習細節,是不能把握全局的。掌握了全局,也就能夠大體上去認知單詞,加以輔導和訓練,就能夠使用。所以如果把記憶放在單詞使用上,在使用的時候,就馬上能使用;如果把記憶放在詞義上,需要解釋了詞義,才能匹配單詞,但怎麼使用呢,還不能靈活。
在少兒英語培訓中,採用情景對話,角色扮演,故事戲劇等寓教於樂的方式。就是讓英語單詞,付諸於事情中;對事情有了認識,在詳細去分析單詞。使得單詞在事情中,能夠找到對應的位置;在使用中找到對應的方法。如果單詞在情景對話中,沒有找到方法,就會感覺思維是空白的,無力的。所以一句話要放在事情中,才能深刻理解它;一個單詞放在句子中,才能使用它;發音或拼寫按照特定的規則中,才能具有單詞的特點。單詞本身就是事物,所以使用單詞,就是在認知事物中,找到方法。閱讀英文,就是要了解其中的故事內容。對內容怎麼了解,家長是可以輔導的;輔導是輔助孩子去理解,引導孩子去思考,讓對事物的理解更合理,思考更全面。
身邊每天會發生很多事情,也會接觸很多事物。使用英語去認知事物,事物就有了英語的特色。在實踐中學習,學習就有了實踐的特色。使用方法去解決問題,問題就有了方法的特色。使用英語去溝通,溝通中就有了語境。可見,語境是使用英語表達的過程,才能看到。不能使用英語,就不能理解和掌握語境。就像讀英語小故事,怎麼樣掌握英語呢,就是要對故事理解透徹。讓孩子去描述,家長以提問方式,加以引導;家長也是在學習,何嘗要先會了,才能輔導。要了解輔助和引導的是什麼;如果是英語知識,那還需要孩子去學習嗎?輔導不是替孩子,也不是教;而是以學的方式,讓孩子能夠自我發現,改進,從而成長和進步。就像澆樹一樣,課堂上,老師已經澆灌過了,課後還需要繼續澆灌嗎。輔助的是方法,引導的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