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方臘後,武松魯智深都不願回京,為何宋江對二人態度截然不同

2020-12-11 莊生曉夢

文 / 莊生曉夢

在徵罷方臘後,曾經如鐵打般的一百零八梁山好漢開始陸續的損兵折將,好多人都死在了攻城掠陣上。看到兄弟們一個個地倒下,梁山諸人的心思也不知不覺間起了變化,而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再回京城去接受所謂的封賞。

而其中就包括水滸傳裡的超級明星武松和魯智深二人,但是,宋江在聽到這二人的言語後,反應卻是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是截然不同。

當時,魯智深由一個老僧指點,鬼使神差地住到了方臘,對於此事宋江自然是歡喜異常。

他當下便對魯智深說,這下回京以後魯智深可以還俗為官、封妻蔭子,報效父母養育之恩,魯智深卻直接以一句「洒家心已死灰」拒絕;於是宋江又頗有耐心地勸說他回去找個大一點的寺廟做主持,未嘗不是一件美差,可魯智深卻又是一句「要多也沒用,能有個囫圇屍首就可以了」。宋江聽完之後,滿心不悅。

可見,對於魯智深,宋江還是想方設法地挽留的,可是接下來在對待武松時,宋江就立刻變了一副嘴臉。

當時,武松在與方臘交戰中,被方臘軍中的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等到宋江去看他的時候,武松「雖然不死,已成廢人。」

當下武松便對宋江說,兄弟我如今已經成了廢人,心灰意冷,無意進京去接受封賞什麼的,就在這六和寺了此殘生罷。而宋江在聽完了武松這一番話後,絲毫未加思考就脫口而出四個字,「任從爾心」。

其實相對而言,宋江理應勸說此時失去一臂的武松回京,享受榮華富貴。可是,宋江非但沒有一言半語的勸說至此,反而是用這樣四個字打發了他。

相較於之前對待魯智深時的態度,宋江此刻對待武松的態度,可以說是大相逕庭。那麼,宋江為何會對這二人差異如此大呢?

其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魯智深可以說是此行最大的功臣。

不管怎麼說,匪首方臘最終是由魯智深所擒拿,但是如今這個首功之臣卻要退出自己的隊伍,宋江到時候回去了都不好向宋徽宗交待,而且於自己臉上也無光。所以,他才會盡己所能地挽留魯智深,想要魯智深一起隨自己進京接受封賞。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宋江極為看中魯智深的實力。

曾經梁山上好漢雲集、高手滿滿的時候,宋江可能對魯智深有些不屑一顧,但是如今卻是今時不同往日。徵戰方臘,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已經是十去其六,所以此時的魯智深對於宋江來說可謂是彌足珍貴。而反觀武松,已經失去了一臂的他,如同一個廢人一般,於宋江沒有任何利用的價值。要他何用?難道還得每天伺候著他?宋江可不是這樣的人。

這兩個原因,可以說是宋江此處對武松冷漠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刨根究底的話,其實宋江還有很多地方對武松很是不滿,限於篇幅,下文繼續來說宋江討厭武松的真正原因,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公孫勝為何在徵戰方臘前離開,魯智深活捉方臘後,為何又頓悟坐化
    所以兩人的表現,截然不同。劫持生辰綱時,公孫勝主動尋到晁蓋,同吳用一起,幹成事後一同去了梁山。但兩人的分界點是宋江上梁山後,公孫勝藉口探望母親離開了梁山。而吳用則倒向宋江,因為宋江的那套「招安得富貴」,切合他的需求,這種行為,如何算真正的道家?
  • 魯智深臨走前留下兩句話和六句偈語,宋江不懂,林衝武松燕青懂了
    在離開之前,他當著宋江和眾好漢的面,說了意味深長的兩句話:「洒家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功名利祿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宋江聽了悶悶不樂,林衝武松燕青等人若有所思,然後魯智深又寫了六句偈語:「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 水滸傳中武松獨臂擒方臘,立了大功為何選擇出家?只因宋江這四字
    水滸傳中武松獨臂擒方臘,立了大功為何選擇出家?宋江在接受朝廷的招安徵討方臘之時,武松是一起跟隨他去了的,是在成功徵討方臘之後武松卻沒有和宋江一起回到朝廷而是選擇了出家,小編以前在看的時候只是覺得這是劇情安排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但卻沒想到這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宋江對武松說了這四個字讓武松感到十分的心寒。
  • 魯智深死後,武松為什麼非要出家?宋江的態度早有暗示
    柴家莊初次見面,武松感激涕零,直接與宋江結義為兄弟,誓要肝膽相照。何為「結義」?且看原著,聽聞魯智深突然圓寂,眾人驚詫不已,「及宋公明見報,急引眾頭領來看時,魯智深已自坐在禪椅上不動了···宋江與盧俊義看了偈語,嗟嘆不已,眾多頭領都來看視魯智深,焚香拜禮···」,待魯智深收取骨殖葬入塔院後,宋江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武松。
  • 細數《水滸傳》中的9大步戰高手,有一人能輕鬆完虐魯智深和武松
    他原是鐵匠出身,早年曾開設碓坊,殺牛放賭,後在縣中任巡捕步兵都頭,與馬兵都頭朱仝專管擒拿賊盜。曾與劉唐惡鬥五十回合不分勝敗。吳用恰巧碰到,見雷橫稍落下風,便用銅鏈將二人隔開。可見雷橫還是稍遜於劉唐的,後因白秀英之事被迫投奔梁山,梁山受招安後,雷橫隨宋江南徵北戰,頗有戰功。
  • 心高氣傲連老虎都敢打的武松,為何心甘情願給魯智深當副手
    要是別人勸說倒也無妨,但此話出自宋江之口就又不一樣。要知道,當時二人是怎麼見的面?是武松喝多了,被孔亮捉住要殺的時候,宋江救下了他。宋江此處說這樣的話,武松心裡當然不高興。這明著勸自己少喝酒,暗裡不是提醒自己欠他一條命嗎? 此處武松雖然沒有明說,但之後他是頭也不回就去了二龍山。這時候,他已經看出宋江的義非真義,而黑倒是真黑。
  • 不是宋江,是阮小七、魯智深和武松
    在大家的印象中,梁山好漢對待招安的態度分為兩派,宋江吳用等人是主張招安的;武松、魯智深、李逵、阮小七等人是反對招安的,事實上也是如此。
  • 是誰擒殺了方臘?不是武松,也不是韓世忠,且看方臘被擒之羅生門
    柴進立生計謀,戴簪花混入宮中,三轉五轉,便轉到了宋徽宗的御書房,抬頭見素白屏風上書四大寇姓名:「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柴進立刻拔出匕首,割下「山東宋江」四字,安然而出。這回書原意為力描柴進,寥寥數筆,一個膽大過人,智力超凡的英雄形象便躍然紙上。但也交待了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是與宋江並列亂世的四大寇,勢力之雄,不在水泊梁山之下。
  • 武松和魯智深相比誰更厲害,從相似的兩件事就可看出
    很多讀者都喜愛武松和魯智深,也好奇到底誰的武功更厲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武松在梁山排名第十四位,曾經在景陽岡打虎,後來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上梁山後又曾經斬殺耶律得重,斬殺沈安,斬殺方貌,斬殺貝應夔等九員上將,最後還擒方臘,立下奇功。
  • 在面對宋江的招安之策時,魯智深、武松有明顯態度,林衝保持中立
    從三國到水滸來說的話,在水滸傳裡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長,108個蓋世英雄出世後所發生的故事。自從晁蓋坐上了梁山泊主時,天下的英雄就開始了一場定聚。在梁山所有人當中,魯智深·武松·林衝和其他首領的英雄好漢直接站出來反駁這次招安。第一個先反對的人就是魯智深,他可是二龍山的首領,二龍山是除了梁山外最大的山寨了。其他的就是那些不知名的小山寨,他們只是聽從宋江的安排。他們只管服從命令,所以對於招安他們也不反對。
  • 徵討完方臘後,梁山還倖存37位兄弟,他們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還有回汴京途中,魯智深夜宿杭州六和寺時,遇到了錢塘江漲潮,想起了智真長老留給他的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頓時大徹大悟,在六和寺坐化。這樣算下來,陣亡方臘後,梁山倖存的好漢只剩37位了,不過這37位中,有6人沒有參加徵討方臘之戰。這6人是公孫勝、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堅、蕭讓、樂和。
  • 水滸傳:武松一生有4個真兄弟,與他關係最鐵的並非魯智深
    相信小夥伴對於《水滸傳》再熟悉不過了,除了堪稱經典的影電視劇之外,在上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其中的故事的情節,我們都被各國好漢的英雄之氣所震撼,也都想有一個這樣的朋友,雖然108將最後的結局非常的悲慘,但是各位好漢的義氣可謂是表現的淋漓盡致,魯智深被大家公認為最講以義氣的好漢,心地善良
  • 水滸傳中說馬上林衝,馬下武松,二人實力不相上下你怎麼看?
    水滸傳中說馬上林衝,馬下武松,二人實力不相上下你怎麼看?首先邏輯文史姨不否認二人的能力,但僅從這句順口溜就把二人定義為馬戰之王和步戰之王,多少和原著差距有點大。這個時期關於武松的戲份並不突出,而林衝連龔開都沒記載,更別想在元雜劇中當主角了,這一階段倒是出現了不少龔開沒記載的地煞將名字,比如薛永、鄭天壽、王英等,而編劇也主要對李逵、燕青、宋江、魯智深進行描寫。到了明代《水滸傳》創作後,由於政治壓力其劇情發生過很大的修改,這樣我們就又失去了體驗原汁原味文字的可能。而在《西遊記》問世後。
  • 如果宋江和魯智深鬧翻,他們各自拜把子兄弟,武松和林衝支持誰
    ,所以這些豪傑豪傑們被救以後都毫不遲疑的跟著宋江,並且在到梁山以後都甘心認宋江做大哥。然則除宋江以外,還有一名異常有影響力的人,那就是魯智深了,魯智深在二龍山的時辰也是一把手,後起因於他們二龍山權勢小,因而魯智深便帶著二龍山的弟兄們來投奔了宋江,然則誰又甘心對峙大年夜大年夜哥的位置,在他人的屋簷下垂頭呢?
  • 水滸傳梁山好漢大多下場悽慘,只有這幾位看透了宋江,結局較好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水滸傳是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書中描寫呼保義宋江率領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聚義水泊梁山,招兵買馬,威風凜凜。在徵討方臘之前,梁山好漢不僅一員戰將未損,反而不斷吸收敵方猛將。但後來宋江一心招安,帶兵徵討方臘,梁山好漢死傷非常嚴重。與方臘的大戰中,梁山一百零八將陣亡59人,病死11人。
  • 水滸中,魯智深為何會在擒拿方臘後果斷圓寂?
    事實上,看到兄弟一個個慘死、梁山崩盤覆滅在所難免,魯智深早已心如死灰。那天深夜,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內聽到滾滾潮水的聲音,以為敵軍殺來,急忙操起禪杖迎敵。結果僧人告知這是潮信,每年準時而來。魯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長老「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話,心中一震,忽然頓悟,洗了一個澡,留下一首詩,果斷圓寂去了。這就是傳說中的魯智深圓寂的故事,出現在水滸傳倒數第二回,也就是宋江剿滅方臘後,是水滸故事的大結局之一。施老先生之所以給魯智深安排這樣的結局,主要還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魯智深圓寂是角色使命的需要。
  • 宋江用超半數的好漢性命換來的官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有些意外
    只不過,從第一次看《水滸》的時候,筆者對於宋江這個人就不是特別的喜歡,雖然說梁山的好漢們都叫他一聲大哥,而宋江也有「及時雨」的稱號,但是我們知道,宋江上梁山的目的和大多數的兄弟們都是不一樣的,別的好漢之所以上梁山,主要是一方面被逼沒辦法,還有一種是為了嚮往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而去的梁山。
  • 再看「閒讀水滸」有感:宋江在兵強馬壯的時候沒選擇造反到底,為何...
    宋江統領下的梁山,如果不被招安,後續的矛盾凸顯出來,憑宋江的權謀和自己的暴力資源,能否控制局勢?還能否說了算,都很難預測。特別是性格暴戾的李逵,魯智深,武松。那麼面對反對,宋江是如何處理的呢?其秘訣就是:「大棒加胡蘿蔔」。
  • 十位梁山好漢之間的五個謎團:武松為何不救宋江?燕青只是僕人?
    為了便於讀者諸君品評,咱們把這十位好漢分為五組,讓他們兩兩成對,通過他們之間耐人尋味而又有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關係,因十位梁山好漢之間的五個謎團來折射映照現實:李逵怕不怕宋江?武松為何不救宋江?燕青跟盧俊義是啥關係——他真的只是一個僕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