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看到兄弟一個個慘死、梁山崩盤覆滅在所難免,魯智深早已心如死灰。那天深夜,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內聽到滾滾潮水的聲音,以為敵軍殺來,急忙操起禪杖迎敵。結果僧人告知這是潮信,每年準時而來。魯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長老「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話,心中一震,忽然頓悟,洗了一個澡,留下一首詩,果斷圓寂去了。這就是傳說中的魯智深圓寂的故事,出現在水滸傳倒數第二回,也就是宋江剿滅方臘後,是水滸故事的大結局之一。施老先生之所以給魯智深安排這樣的結局,主要還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魯智深圓寂是角色使命的需要。
魯智深是水滸的主角之一,其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讀者喜愛。作者用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完美塑造了一個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英雄人物。這個人物在水滸中出場很早,一直推動著故事的整體發展,直到最後的故事大結局,魯智深基本完成了自己在小說中的角色使命。在整部水滸中,魯智深戰功赫赫卻又行俠仗義、淡泊名利,這也是一種功德圓滿。
二,魯智深圓寂是佛家使命的需要。
作為一名不守戒律的佛家弟子,魯智深似乎與佛教宗旨格格不入,但是,他時刻堅守著純潔的內心。善良是他的本根,俠義是他的本心,利他是他的本質,魯智深用從不為己、專門為人,詮釋了佛家「我入地獄」的真諦。另外,佛家十分看重機緣。魯智深能進入佛門是一種機緣,擒拿方臘是一種機緣,聞潮信而頓悟也是一種機緣。正因為在這多種機緣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魯智深才會達到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完成了佛家弟子的神聖使命。
三,魯智深圓寂是藝術感染的需要。
魯智深聞潮圓寂,是一種浪漫的超現實主義寫作手法,讓人在悲劇中看到希望。這種寫作手法利用環境烘託,表現出了非凡的藝術感染力。作者用動態的潮水、巨大的聲響、誠信的比喻,反襯出圓寂的頓悟、死亡的落寞、生命的渺小,成功營造出了一種神虛無縹緲的神秘氛圍,讓讀者從驚心動魄的故事發展中感受到唏噓不已的心理落差,也給讀者展現了超乎尋常的想像空間和深刻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