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魯智深的圓寂是水滸最大的悲劇?智真長老的2句話道出原因

2020-12-16 老於歷史說

《水滸傳》中哪位好漢的死最令人難過?那無疑是花和尚魯智深的圓寂,最讓人心痛。魯智深,原本是北宋的一個軍官,因為愛打抱不平,為救金氏賣場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打死人後,惹上官司,被迫逃亡。後來在別人的指引下,來到了五臺山,準備出家當和尚。

由於魯智深長得很兇,令人懼怕。加之他,吃肉喝酒,自然和尚們不願意與他為伍。住持不願意收留魯智深,但智真長老卻硬是要留下他。並說了這幾句意味深長的話「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可惜,魯智深出家後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他喝酒、吃肉,大鬧五臺山。他不僅打壞了寺院的大門,還和寺院裡的和尚們打架。智真長老想要繼續留他,也留不住了。畢竟他破壞了寺院的清規。於是,智真長老給他指明了另外一條道路,讓他去開封的相國寺。

在魯智深離開之前,智真長老對說了魯智深說了指點他人生的第一句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假如把魯智深的人生看做是一場比賽的話,那麼,智真長老的第一句話,就道出了魯智深的上半場。林,指的是赤松林。林衝,野豬林。山,指的是二龍山。水,指的的是水泊梁山。江,則指的就是宋江。

現在來看,魯智深的上半場。魯智深離開智真長老後,先是在赤松林遇見了史進。來到汴梁後,又結識了林衝。他為了救林衝,又大鬧了野豬林。他當不了和尚了,就不得不在二龍山落草出家。最後,加入了水泊梁山的大軍,結識了大人物,宋江。從這一系列的表現來看,智真長老的話,果然一一得到了驗證。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智真長老的話,還存在著2個奇怪之處。第一個奇怪之處就是,若把其中的關鍵字拿出來,組合在一起,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其他的深意。4個關鍵字是:林、山、水、江。重新組合下就是:山林江水。這分明是一片自然純淨的地方。

平生不修善果,殺人放火的魯智深,就置身於這片自然純淨的環境中。這說明了什麼呢?小編分析下,覺得在智真長老的眼中,魯智深猶如天地間的一個頑童。雖然比較頑劣,但又不染塵埃。

第二個奇怪之處就是:智真長老的話,連續使用了4個「遇」字。遇字的基本含義是,有不同道路的人,最終相遇到相同的路上。而魯智深的人生上半場,是一個不斷相遇的「山,林,江、水」的過程。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是魯智深的「水滸江湖路」。其實就是一段相遇「山林江水」的過程,壓根不存在我們常說的功名利祿。

在宋江帶著梁山的眾兄弟接受朝廷的招安後,魯智深領著宋江來拜會智真長老。就在此時,智真長老送給魯智深人生的第二句話:「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夏,指的就是方臘手下的大將夏侯成,被擊敗後逃到萬松林裡,被魯智深追到,而被殺掉了。臘,指的就是方臘,戰敗後也逃到了萬松林,被魯智深活捉了。潮和信,指的就是錢塘江的潮信。魯智深聽見錢塘江大潮的聲音後開始頓悟開化。這就是魯智深的人生下半場。

現在用智真長老的第二句話和第一句話作對比,你就會發現,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再也沒有4個「遇」了,而是改為「逢、遇、聽,見」。逢和遇,依然是最終的相遇。但是聽和見,卻改變了意境,從被動到主動。因為只有聽和見了,才會頓悟,採取主動行動。這就說明魯智深從頑童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有思想,有見解的人。

人,一旦成熟後就會有各種情感欲望的羈絆。再也不是天地間純良的頑童了。因此,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由此可見,魯智深的圓寂,其實就是象徵著,水滸中從此再也沒有那個純良的頑童了。

於是,魯智深圓寂前,有了這樣的自我評價「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就是說明他一路無欲無求,全憑藉初心的相遇和相逢後,魯智深突然明白了功名利祿(金繩玉鎖)何其讓人為之著迷,我不能要。我要回歸到純淨的自然界中(潮信),繼續做天地間的純良頑童。他完美地回應了智真長老的「正果非凡」。

因此可以說,魯智深的圓寂是水滸中最大的悲劇,最後的一點清白,都留存不住,又怎麼會得到圓滿呢?讀懂了智真長老的2句話,就真真切切地道出了魯智深的圓寂是水滸最大的悲劇。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點讚,留言,評論並分享。小編期待和您一起來討論與眾不同的歷史故事。

相關焦點

  • 水滸中,魯智深為何會在擒拿方臘後果斷圓寂?
    魯智深忽然想到智真長老「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話,心中一震,忽然頓悟,洗了一個澡,留下一首詩,果斷圓寂去了。這就是傳說中的魯智深圓寂的故事,出現在水滸傳倒數第二回,也就是宋江剿滅方臘後,是水滸故事的大結局之一。施老先生之所以給魯智深安排這樣的結局,主要還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魯智深圓寂是角色使命的需要。
  • 智真長老自相矛盾的八句偈語中,藏著一個秘密:魯智深並沒有圓寂
    通行版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梁山好漢性格迥異判若兩人,而且其中還有很多自相矛盾之處,比如五臺山文殊院智真長老送給花和尚魯智深的兩篇八句偈語,前一篇跟後一篇矛盾,後一篇也跟事情的發展矛盾。睿智的讀者諸君一定會發現,在智真長老自相矛盾的八句偈語中,藏著一個秘密:魯智深並沒有圓寂!智真長老在第四回送給魯智深的四句偈語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
  • 從智真長老給魯智深剃度,來感受佛門偈語的一些玄機
    但是寺裡的主持智真長老卻和眾人的看法,截然不同。給魯智深剃度的時候,智真長老口裡念道:「寸草不留,六根清淨,與汝剃除,免得爭競。」這句偈語真是精彩。寸草不留,六根清淨。表面上說的是魯智深,其實是對寺廟的所有人的一種警醒。給魯智深剃度,只是寸草不留,為何還要說六根清淨呢?因為寺廟眾人,已經有凡心。凡心一起,便不會潛心向佛。
  • 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一個健康的人為何會說死就死?不知道的快來看看
    魯智深是咱們水滸傳當中一個俠肝義膽的人物,但是在此人身上還有個謎團籠罩著咱們,那就是他為啥會死。可能大家會疑惑死不是正常的嗎,這魯智深死了有什麼可奇怪的呢,死的確沒什麼問題,但關鍵是他這死的格外突然格外神秘。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水滸當中的魯智深之死,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他究竟悟出什麼,一個健康人為何會說死就死!
  • 智真長老的神通是什麼?魯智深靠他修得正果,五臺山的和尚卻不服
    一個是入雲龍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另一個則是魯智深的師傅五臺山的智真長老。在梁山好漢南徵北戰的過程中,兩個大師也為宋江等人指點過迷津,尤其是魯智深,他經過智真長老的點化,最終證得善果,坐化杭州六和寺。那麼,智真長老的神通是什麼呢?
  •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為什麼說圓寂就圓寂了呢?
    《水滸傳》中有三個真正的男人:林衝、武松和魯智深。三人恰好都是好哥們。林衝是個完美君子的化身,是個好丈夫、一個優秀「公務員」,社會的黑暗,讓他有點窩囊。武松就是除暴安良、匡扶正義的化身,是個剪除邪惡的『』行者『』,是個真正的好男兒。
  • 《水滸傳》智真長老踢皮球,把魯智深踢走,又不得罪趙員外,妙!
    清長老道「都寺說的是。教侍者去僧堂內客房裡,等他吃罷飯,便喚將他來。」侍者去不多時,引著智深到方丈裡。清長老道:「你既是我師兄真大師薦將來我這寺中掛搭,做個職事人員。我這敝寺【解析】魯智深是趙員外推薦給智真長老的,而趙員外又是五臺山的檀越(贊助商),智真長老明知魯智深是殺人犯,為了不得罪趙員外,無奈接受了趙員外的請求。
  • 為何當看到魯智深坐化圓寂,就會忍不住淚流滿面
    魯智深在徵完方臘之後,意識到自己要離開人世間了,那天半夜,魯智深聽到錢塘江漲潮以為是敵人到來,掄起禪仗就要打,結果寺內僧人指著那錢塘江的潮頭說,是潮水來了,來了兩次。聽到這句話,魯智深突然笑了,他想起了智真長老曾經說過的一番話:智真長老曾說過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 水滸傳:魯智深為何會圓寂?背後隱藏的玄機你明白嗎?
    水滸傳:魯智深為何會圓寂?背後隱藏的玄機你明白嗎?《水滸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經典,是因為其中有非常多的伏筆,並且相互之間有所呼應。像魯智深的死,就有著非常大的深意!但是魯智深卻拒絕了宋江回京的請求,而是選擇在當地的寺廟繼續自己的和尚生涯,並且最終圓寂。關於魯智深的圓寂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他的師父曾叮囑他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可見關於他的圓寂,智真長老早就預料到了,那麼為什麼魯智深會是以圓寂謝幕呢?
  • 魯智深圓寂時說「今日方知我是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到五臺山出家拜了智真長老為師傅,這個長老可不簡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精,魯智深天王老子都不怕的人,唯有對這個師傅恭恭敬敬,不敢半點造次。可以這麼說,魯智深當了半輩子和尚,卻念不全一本經,因為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這,他喜歡的就是酒肉或者殺人放火,這個清律豈是輕易能守的。
  • 《水滸傳》中,魯智深的法名為何與自己的師父智真長老平輩?
    趙檀越帶他上山的時候,寺內眾僧對他十分不滿,和長老智真禪師說,這個人面帶醜惡,貌相兇頑,恐怕日後會連累山門。智真長老聽了眾人之言,焚起一炷信香,盤膝而坐,口誦咒語,入定去了。一炷香後,長老道: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日後必得正果,汝等皆不及他。堅持給魯達剃度,賜名智深。讀到這裡,我們都發現了一個問題:智真長老給魯達賜的法名和自己是平輩的。
  • 《水滸傳》:魯智深坐化圓寂,若在現代,醫生怎麼寫死亡證明?
    《水滸傳》中,魯智深坐化圓寂,若在現代社會,醫生得給魯智深寫死亡原因,可能只能寫「無疾而終」或「壽終正寢」,類似於靠意念自己給自己「安樂死」那種,卻又不同於自殺,沒見過比他更理想的離世方式。代州意外遇到金氏父女,魯達為了避難,不得已上了五臺山,被逼無奈削髮為僧;但他以純真之性怎受得了清規戒律,佛家的「三歸」「五戒」根本沒放到心上,吃喝拉撒全都隨心所欲,終於引出一段醉打山門、大鬧五臺山的鬧劇,被智真長老賜送「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的四句偈語,去了東京大相國寺。
  • 二三十人肯為他赴湯蹈火:梁山一百單八將,為何魯智深朋友最多?
    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及時雨宋江口蜜腹劍,智多星吳用心懷叵測,黑旋風李逵蠻橫無理,只有花和尚魯智深只說真話不說假話,所以他才會被公認為梁山第一大俠。魯智深的真誠是發自內心的,無論是對師父智真長老,還是對初次見面的朋友豹子頭林衝,他都直言不諱。
  • 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他究竟悟出什麼,一個健康人為何會說死就死
    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他究竟悟出什麼,一個健康人為何會說死就死這魯智深是咱們水滸傳當中一個俠肝義膽的人物,但是在此人身上還有個謎團籠罩著咱們,那就是他為啥會死。可能大家會疑惑死不是正常的嗎,這魯智深死了有什麼可奇怪的呢,死的確沒什麼問題,但關鍵是他這死的格外突然格外神秘。今天小編就來說說水滸當中的魯智深之死,魯智深聽潮信而圓寂,他究竟悟出什麼,一個健康人為何會說死就死!這水滸傳當中的後半段全部的好漢都到了這南方去和方臘作戰去了,大部分的好漢都戰死在這場慘烈的戰役當中。
  • 《水滸傳》魯達出家後,為什麼和師傅智真一個輩分?
    五臺山智真長老,是魯達的師傅。按理說,他收一個徒弟應該比他矮一輩才是,可是智真長老給魯達剃度後,賜名「智深」。長老拿著空頭度牒而說偈曰:「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智真和東京大相國寺智清禪師是師兄弟。智深顯然也和師傅是一輩了。那麼智真為何給魯達取名「智深」呢?第一,魯智深有來歷。
  • 公孫勝為何在徵戰方臘前離開,魯智深活捉方臘後,為何又頓悟坐化
    (三)佛家金剛魯智深的圓滿除了道家外,佛家也有代表人物在水滸江湖中,這便是魯智深!從全書來看魯智深,可以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這簡直就是一位胸懷大慈悲的,佛家的怒目金剛。那麼為何魯智深沒有中途離開?這其實便是道家和佛家的不同之處。
  • 林衝病死前才明白,魯智深為何會毫無徵兆的去世,原因只有兩個字
    01魯智深的圓寂之謎想讀懂《水滸傳》,明白裡面那些讓人發懵的「神結局」,除了必須要讀懂宋江外,林衝這位重量級的梁山元老也必須要讀懂。就如,今兒要談的這個問題:魯智深為何會毫無徵兆的去世?原著很高逼格的告知,魯智深師父提前劇透,給了他四句話,其中有句「聽潮而寂」。
  • 圓寂究竟是怎麼操作的,為什麼高僧灑脫的像開玩笑一樣
    在歷史上還真的有不少的高僧,在圓寂的時候不僅沒有悲壯,甚至還有一點搞笑。孚上座是雪峰禪師的弟子,有個姓陳的尚書非常尊崇他,於是把他請到了家裡用愛供養,原本住的也不錯,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說我明天要再講一遍《大涅槃經》。於是尚書非常的恭敬,連忙將第二天的所有事宜都準備好了。
  • 為什麼說魯智深是水滸中最有慧根的人?看看他的星號就知道了
    一提起花和尚魯智深,人們除了說他是水滸中最行俠仗義的好漢外,還會說他是水滸中最有慧根的人!何為慧根?慧根是個佛家用語, 它和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合稱為五根!說得直白點,慧根就是指能看破事物本質,最後有所成就的大智慧!
  • 《水滸傳》中隱藏的頂尖「打工人」,想不到居然是魯智深
    「三」貴人扶持,抓住機會(圖片來自網絡)魯智深任提轄之時,沒有背景沒有靠山。打死鎮關西之後,只能灰溜溜的跑路。但是五臺山出家之後,拜入智真長老門下,人生轉機出現了。上五臺山,是魯智深抓住改變人生軌跡的最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