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哪位好漢的死最令人難過?那無疑是花和尚魯智深的圓寂,最讓人心痛。魯智深,原本是北宋的一個軍官,因為愛打抱不平,為救金氏賣場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打死人後,惹上官司,被迫逃亡。後來在別人的指引下,來到了五臺山,準備出家當和尚。
由於魯智深長得很兇,令人懼怕。加之他,吃肉喝酒,自然和尚們不願意與他為伍。住持不願意收留魯智深,但智真長老卻硬是要留下他。並說了這幾句意味深長的話「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可惜,魯智深出家後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他喝酒、吃肉,大鬧五臺山。他不僅打壞了寺院的大門,還和寺院裡的和尚們打架。智真長老想要繼續留他,也留不住了。畢竟他破壞了寺院的清規。於是,智真長老給他指明了另外一條道路,讓他去開封的相國寺。
在魯智深離開之前,智真長老對說了魯智深說了指點他人生的第一句話:「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假如把魯智深的人生看做是一場比賽的話,那麼,智真長老的第一句話,就道出了魯智深的上半場。林,指的是赤松林。林衝,野豬林。山,指的是二龍山。水,指的的是水泊梁山。江,則指的就是宋江。
現在來看,魯智深的上半場。魯智深離開智真長老後,先是在赤松林遇見了史進。來到汴梁後,又結識了林衝。他為了救林衝,又大鬧了野豬林。他當不了和尚了,就不得不在二龍山落草出家。最後,加入了水泊梁山的大軍,結識了大人物,宋江。從這一系列的表現來看,智真長老的話,果然一一得到了驗證。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智真長老的話,還存在著2個奇怪之處。第一個奇怪之處就是,若把其中的關鍵字拿出來,組合在一起,就會發現原來還有其他的深意。4個關鍵字是:林、山、水、江。重新組合下就是:山林江水。這分明是一片自然純淨的地方。
平生不修善果,殺人放火的魯智深,就置身於這片自然純淨的環境中。這說明了什麼呢?小編分析下,覺得在智真長老的眼中,魯智深猶如天地間的一個頑童。雖然比較頑劣,但又不染塵埃。
第二個奇怪之處就是:智真長老的話,連續使用了4個「遇」字。遇字的基本含義是,有不同道路的人,最終相遇到相同的路上。而魯智深的人生上半場,是一個不斷相遇的「山,林,江、水」的過程。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是魯智深的「水滸江湖路」。其實就是一段相遇「山林江水」的過程,壓根不存在我們常說的功名利祿。
在宋江帶著梁山的眾兄弟接受朝廷的招安後,魯智深領著宋江來拜會智真長老。就在此時,智真長老送給魯智深人生的第二句話:「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夏,指的就是方臘手下的大將夏侯成,被擊敗後逃到萬松林裡,被魯智深追到,而被殺掉了。臘,指的就是方臘,戰敗後也逃到了萬松林,被魯智深活捉了。潮和信,指的就是錢塘江的潮信。魯智深聽見錢塘江大潮的聲音後開始頓悟開化。這就是魯智深的人生下半場。
現在用智真長老的第二句話和第一句話作對比,你就會發現,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再也沒有4個「遇」了,而是改為「逢、遇、聽,見」。逢和遇,依然是最終的相遇。但是聽和見,卻改變了意境,從被動到主動。因為只有聽和見了,才會頓悟,採取主動行動。這就說明魯智深從頑童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有思想,有見解的人。
人,一旦成熟後就會有各種情感欲望的羈絆。再也不是天地間純良的頑童了。因此,魯智深「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由此可見,魯智深的圓寂,其實就是象徵著,水滸中從此再也沒有那個純良的頑童了。
於是,魯智深圓寂前,有了這樣的自我評價「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就是說明他一路無欲無求,全憑藉初心的相遇和相逢後,魯智深突然明白了功名利祿(金繩玉鎖)何其讓人為之著迷,我不能要。我要回歸到純淨的自然界中(潮信),繼續做天地間的純良頑童。他完美地回應了智真長老的「正果非凡」。
因此可以說,魯智深的圓寂是水滸中最大的悲劇,最後的一點清白,都留存不住,又怎麼會得到圓滿呢?讀懂了智真長老的2句話,就真真切切地道出了魯智深的圓寂是水滸最大的悲劇。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點讚,留言,評論並分享。小編期待和您一起來討論與眾不同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