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艾生活999」,「關注」後再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收到最優質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中醫上素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所以從中醫養生的角度出發,大雪節氣正是溫補的大好時機。
宜保暖:冬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洩津液。故冬「去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宜健腳: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溼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宜多飲: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以保證正常的新陳代謝。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3000毫升。
宜調神:冬天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改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
宜通風:冬季室內空氣汙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宜粥養:冬季飲食忌粘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基礎。
這麼冷的天氣,當然少不了我們的艾灸了,在中醫中,艾灸補陽在冬季也是尤為重要的。「艾草屬陽,燃燒後作用力更強,所以艾灸是補陽的最佳養生法。我們平時可以選擇這七個穴位進行艾灸養生保健:
關元:
為任脈穴,位於人體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灸關元穴可使陽氣充足,精血不虧,自然諸病不易侵襲。
神闕:
為任脈穴,即臍窩中央。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益氣延年的功效。
足三裡:
為足陽明胃經之穴,位於下肢外側膝眼下約4橫指,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艾灸足三裡可使胃氣旺盛,五臟六腑皆受其氣,則氣血充盈,從而防病健體。
三陰交:
為足太陰脾經之穴位,位於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有益精補血,健脾胃,調衝任之用。
大椎:
為督脈穴,位於人體後正中線上,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通陽解表,疏風散寒,清腦安神的功效。
湧泉:
為先天之本足少陰腎經之井穴,足趾趾屈時,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有寧神開竅,補腎益精,舒調肝氣之用。
氣海:
為任脈穴,位於人體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之功效。
1、施灸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勿思慮過多。大雪節氣的時候,施灸的人們要注意一定要認真,還要態度和緩。
2、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壯的多少為標準。一般情況,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更應結合病情施灸,如屬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屬風寒外感、癰疽痺痛,則應掌握適度,否則易使邪熱內鬱產生不良後果。
3、在實施艾灸的時候,對顏面五官、心區、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應慎用。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天冷時艾灸要注意保暖,建議大家使用隨身灸來艾灸,避免艾灸時皮膚裸露在外,導致寒氣二次入侵。
© 版權聲明:本文重在分享交流學習,如侵立刪,謝謝
© 整理編輯: 明曉艾 丨微信號:mingxiaoai521
© 注意:防病治病仍需謹遵醫囑,如需相關艾灸知識,請文末留言,隔天更新。
點個再看,一起為健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