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艾灸,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療法。
艾灸主要是運用艾草在體表穴位上的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艾草的藥物作用,加之艾草燃燒的煙和光等綜合起效因素,起到溫經通絡、驅寒除溼、排毒瀉火、扶正祛邪等作用,達到保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
艾灸有什麼禁忌?
由於艾灸以火燻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
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 艾灸完半小時內,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臉。艾灸完畢,全身毛細孔打開,易受寒涼。
7、 艾灸後不可馬上洗澡。一般情況下,洗好澡後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開幾小時後再洗澡為宜。
8、敏感者宜艾柱小、艾條細,反覆更換且不可燃近皮膚。
艾灸有副作用嗎?
剛開始接觸艾灸的人,都會擔心艾灸有副作用。
艾灸是一種純天然自然療法,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艾灸本身是不會產生副作用的。
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地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地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完如果出現疲勞乏力、精神不濟,屬正常現象。此時身體在進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能勞累。
怎麼挑一根好艾條?
對於消費者來說,學會辨別艾條的優劣尤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乎艾灸的效果和身體健康。
▌掂輕重
優質艾絨純度高,不含雜質,而絨本身極輕。因此一根緊實卷捆的艾條掂量在手中,能明顯感覺比普通艾絨要輕得多。
▌觀色澤
優質艾絨的顏色為土黃色、黃色或金黃色,夾雜極少量的綠色莖稈顆粒。而劣質的艾絨呈青色、青黑色,莖稈顆粒很大、很多。
▌聞氣味
優質艾絨由於艾葉揮髮油分子穩定、經過一定年份沉澱,只有淡淡的艾草芳香,不刺鼻。而品質差的艾絨味道濃烈而刺鼻,甚至還有黴臭味。
▌看產地
李時珍《本草綱目》裡說:「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軟細,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易傷人肌脈。」一般來說,蘄春的端午陳艾最好,一年以下的新艾最好不要。
▌出絨比
出絨比為10:1左右就差不多了,太高的出絨比,一是貴,二是火力不夠沒效果。
▌包裝紙
看包裹的紙,越薄越好,若是用糯米漿裹的最好,燃燒無毒。
每日食補金方
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仙人粥,將制首烏煎取濃汁,去渣,同粳米、紅棗同入砂鍋內煮粥,粥將成時,放入紅糖或冰糖少許以調味,再煮一會兒,沸即可。
來源:《傷寒論》、《中華養生寶典》
艾灸是個神奇的東西
數千年來無數人因它受益
中醫的辨病診治
都是我們先輩們留下的寶貴文化
古老的艾灸文化
需要我們現代人去發揚和傳承、
健康食補正當時,你想要的知識七谷(微信公眾號:七穀食補)這裡都有喲~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素材源於網友推薦,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筆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