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數位相機的功能非常多,在鏡頭卡口附近有一個按鍵,許多新手從來沒有按過它,即使按過,發現沒有任何反應,也不知道它有什麼作用。
這個鍵是「景深預覽」 ,根據字面意思就能看出,是預覽景深的功能,在拍攝前先觀察景深情況,確定後再按下快門拍攝。你覺得這個功能怎麼樣?很多人說這是一個雞肋的功能,幾乎沒有什麼用,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景深預覽功能測試
用兩個拉拉熊當我們的被攝體,光圈設置F1.8,對焦點放在小白熊身上對焦,按下景深預覽見後通過取景器觀察,背後的棕色小熊模糊。
按下快門看看拍攝結果,後面的棕色拉拉熊仍然是模糊的,與按下景深預覽鍵得到的效果幾乎一致,使用大光圈拍攝,這是必然會發生的。
下面我又換了小光圈拍攝,分別是預覽效果和實際拍攝效果。
使用小光圈來拍攝,得到的實際結果是清晰的,但預覽時的影像卻是模糊的,簡單說,預覽時的影像與實際拍攝後的影像是有區別的。
用一張大圖來解釋下這個原理。
這是因為相機連接鏡頭後,相機會默認將鏡頭的光圈調至最大,直到按下快門後,再根據相機參數縮小到指定的光圈參數 。如上圖所示 ,測試光圈分別為F1.8和F22 ,鏡頭孔徑默認是F1.8,在預覽景深時就會以最大光圈來反射成像,按下快門後根據參數而變化。
再通俗一點,在拍攝時,無論選擇F22還是F1.8,通過取景器所看到的影像,永遠都是以鏡頭最大光圈的景深所呈現出來的,主要是為了通光量足,如果光圈太小,進光太少,就不能看到明亮的成像,景深預覽的作用就是令你能在大光圈下方便觀察影像景深的變化。
即通過取景器看到的影像,從「最大光圈」變為「實際光圈」的影像。
因此,相機參數為大光圈時,預覽功能可以說一點用都沒有,在小光圈參數下才有明顯的變化,但也僅限於景深變化。
景深預覽功能是幫助我們在成像前就能預先看到景深的表現效果,許多人覺得這個功能雞肋,也是有原因的。
景深預覽功能在數碼時代確實用處不大,因為數位相機不再繼續使用膠片,可以隨拍隨看,拍攝完成後放大就能檢查景深效果,用景深預覽功能就顯得多此一舉,還浪費時間。
這個功能對於膠片相機來說比較重要,膠片相機每按下一次快門,就消耗一張底片,如果沒有景深預覽功能,就需要耗費很多張膠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如果你是一名膠片愛好者,可以了解這個功能並嘗試運用,將來再使用膠片相機時就能輕鬆地拍攝出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