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是怎樣被政治接管批判並拆分的

2020-12-11 騰訊網

1942年4月輔仁大學老校長陳垣在返校節運動會上的演講。資料圖片

輔仁大學舊址。圖/郭逢晨水粉畫作品

輔仁的消逝

1952年,新建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按照蘇聯模式教育體系,對全國舊有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全盤調整,清華從此由一所綜合性大學變為單純的工科大學,北大自此脫胎換骨,秉承了民間辦學的私立大學自此成為絕響,在近現代教育史上曾經名盛一時的教會大學自此也銷聲匿跡。

這場教育體制改革,涉及全國四分之三的高校,史稱「院系調整」。20世紀後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發端。

在這場對中國當代教育影響深遠的「院系調整」運動中,由天主教人士創辦的北京輔仁大學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原校名撤銷,迄今已整整一個甲子。

這一年與輔仁一同消失於這一年的「教會大學」,還有著名的燕京大學、聖約翰大學、金陵大學等十餘所學校。在20世紀前半葉,這些讓人如雷貫耳的校名,曾經代表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頂尖水平。

無解的問題

1948年秋,北平學生石椿年報考了輔仁大學經濟系,他記得,面試環節中,經濟系主任趙錫禹先考了他一道英文題,然後特別問起了他對校園中學生遊行活動的態度。

國共戰事正酣,政治鬥爭的痕跡亦出現在輔仁大學的校園裡,這令每個人都不得不加以留意。次年6月30日,羅馬天主教廷駐輔仁大學代表芮歌尼來到了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拜訪了其主要負責人周揚。此時大半個中國已經解放,芮歌尼試圖從周揚口中探聽一下,即將建立的新政權對於輔仁這所教會大學的態度,從當時留下的文字記錄看,這位美國人的口吻可謂客氣而謹慎。

他的第一個問題是,「政府對私立大學的處理是否已有新的法令?」周揚答:「一般地說,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學校,這件事實本身就損害了中國的教育主權。」

在這段具有「定調」色彩的答覆中,周揚提出了一個所有教會學校都面臨的敏感問題。

輔仁大學發端於1912年,當年9月,中國天主教兩大領袖--馬相伯、英斂之聯袂上書羅馬教皇,請求教廷派人來華,創辦一所大學。1921 年12 月, 教皇正式發出在華舉辦大學的諭令, 並且全權委託美國「本篤會」負責。依教廷和「本篤會」的本意,他們自然希望這所學校能成為傳播天主教的陣地。但事與願違,「五四」之後的1920年代,隨著民族主義高漲,不論北洋政府頒布的《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還是後來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學校規程》,都特別強調,教會學校須由中國人管理,並不得以宣傳宗教為目的。

對於這些政策,很多新教人士都表示了反感和牴觸,殊堪玩味的是,在教階、習俗、儀式方面都更加嚴格的天主教會,此時卻展現出了十分圓融的姿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創辦初期,輔仁講授的課程包括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英文、數學等,宗教內容僅在哲學系課程中有所涉及。石椿年告訴《中國周刊》記者,當年學生與神父之間可謂「井水不犯河水」,很多同學幾年下來,連那些穿黑袍的外國人是誰都不認得。

因此,不論是北洋時代,還是國民政府時期,輔仁大學都憑藉著其積極的「本土化」,與執政者保持了較為良好的互動。

不過,當新時代來臨,過去的經驗已無法提供現成的答案。

6月30日,芮歌尼對周揚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宗教學說作為學術研究能否視為選修課程?」

周揚的答覆是:「宗教學說作為學術研究當作選課是可以開的,但必須保證學生真正自願選修,不得加以任何勉強。」

芮歌尼追問:「關於唯物史觀一類的學說是否也當作選課?」

周揚說:「社會科學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應當列為大學必修課。」

政治的影子

在相當久的一段時間裡,輔仁大學是以一副「閉門讀書」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的。一句流行於京城的順口溜是:「輔仁是個和尚廟,六根不靜莫報名。」暗指其學風之嚴謹。

1930年4月,輔仁大學教務長劉半農對學生講話時,曾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去年秋天,有個考生來投考他主講的國文系一年級,因為該生「程度太差」,劉半農便把他降到高中二年級去了。這位學生很不服氣,走了。幾天後,當劉半農經過某大學門前,看見校門上的榜單,這位學生竟然列本科國文系第一名。可見,「本校以前招生程度,並不算很低。」

「嚴進嚴出」是輔仁大學的一大特色。過去,各大學沒有統考試題,都是自主招生,輔仁大學除了基本的筆試之外,還要舉行面試,確定考生的確具備一定的學力。在很多考生的印象中,他們進入輔大的過程都如履薄冰。

根據輔大教務處規定,一年有四次嚴格的考試,隨堂小考更是不計其數。課堂風紀也抓得極嚴,石椿年上高中時,來輔大旁聽課程,曾親眼見到一個高個子的中國人「查堂」,沒來聽課的學生均被記錄在案。他認為,「這裡是個讀書的地方」。

儘管教學管理近乎苛刻,但也的確可以提供真正的學問。輔大自建校以來,始終竭力設法聘請海內外知名學者前來任教。沈兼士、劉半農、薩本鐵、范文瀾、啟功等聲譽卓著的學者都曾在這所學校留下蹤影。

在這種環境下走出的學生,日後大都成為了在社會各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人。他們當中包括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著名指揮家李德倫,文物大師朱家溍等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然而,在1950年6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馬敘倫專門對「閉門讀書」的教育予以批判:「決不能重蹈過去所謂『為學術而學術』的覆轍,忽視人民和國家的需要。」

人民和國家的需要是什麼?「新中國的教育應該是反映新中國的政治經濟, 作為鞏固與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種鬥爭工具的新教育。」

也就在這次會議上,教育部明確提出了要在全國範圍內、有計劃統一地進行院系調整。馬敘倫強調:「我們要在統一的方針下, 按照必要和可能, 初步地調整全國公私立高等學校和某些系科, 以便更好地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

為此,北平解放之後,學校已經開始對專業和課程設置進行局部調整。《新民主主義論》、《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等政治思想課首當其衝,成為各系必修課程。而原先的「家政系」等課程,則被視為「培養太太的科目」予以取消。1950年春,學校又規定,當年的畢業生「凡未修《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政治經濟學》者,或修而不及格者,均應根據實際情況補修補考。」

1949年秋季的「私立北平輔仁大學入學試題」,還特別增加了「政治常識試題」部分。一共二十道簡答,題目包括「中國革命的對象是什麼?」「什麼階級可以革命?哪個階級領導革命?」等等。

石椿年覺得,這個時候「輔仁讀書的精神已經沒有了,師生也不注重研究學問了」。

相關焦點

  • 阿力遊北京——曾經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學風非常嚴謹,常以一副「閉門讀書」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一句流行於京城的順口溜是:「輔仁是個和尚廟,六根不靜莫報名。」「嚴進嚴出」是輔仁大學的一大特色。考輔大,除筆試外,還要面試。輔大一年有四次嚴格的考試,隨堂小考更是不計其數,課堂風紀也抓得極嚴。
  • 輔仁大學為何被撤併?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創辦初期,輔仁講授的課程包括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英文、數學等,宗教內容僅在哲學系課程中有所涉及。因此,輔仁大學憑藉著其積極的「本土化」,與執政者保持了良好的互動。「閉門讀書」遭批判在相當久的一段時間裡,輔仁大學是以一副「閉門讀書」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的。一句流行於京城的順口溜是:「輔仁是個和尚廟,六根不靜莫報名。」
  • 【史海鉤沉】追憶輔仁大學
    無解的問題 1948年秋,北平學生石椿年報考了輔仁大學經濟系,他記得,面試環節中,經濟系主任趙錫禹先考了他一道英文題,然後特別問起了他對校園中學生遊行活動的態度。 周揚的答覆是:「宗教學說作為學術研究當作選課是可以開的,但必須保證學生真正自願選修,不得加以任何勉強。」 芮歌尼追問:「關於唯物史觀一類的學說是否也當作選課?」 周揚說:「社會科學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應當列為大學必修課。」
  • 北京輔仁大學:天主教大學的「精神性抗日」
    北京聯合大學民族與宗教研究所副所長楊靖筠這樣描述抗日戰爭時期的情況:「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京淪陷,中國形勢發生劇烈的動蕩。許多名校紛紛遷址。同年,有著天主教背景的北京輔仁大學由德國聖言會接管,雷冕任校務長。由於雷冕是德國人,德、意、日在二戰中是軸心國,因而輔仁大學得以在北京繼續開辦,並且爭取到文史各科仍用原有的課本。
  • 消失的大學(三)| 群星閃耀的輔仁大學
    當時,在北平出現了4所頂級水平的大學,被稱為「北平四大名校」。其中有耳熟能詳的北大、清華,還有設施先進的燕京大學,及輔仁大學。提及輔仁大學,大多人會首先想起臺灣的輔仁大學。其實這所曾經名噪一時的大學原本是在北京,輔仁大學舊址就位於北京定阜街路北。透過輔仁大學舊址留存的民國時代的建築,依稀看得出當年的輝煌。
  • 臺灣的輔仁大學,原來在什剎海
    後來,把自己對老北京、對什剎海的了解都寫成了導遊詞,給新來的車夫們講課、培訓,希望他們也能把地道的北京文化傳承下去。在這麼多年的車夫經歷中,李永浮不僅給遊客們講了很多歷史典故,也聽到了很多真實感人故事。比如本片中提到的輔仁大學。說到輔仁大學,很多人都會想到臺灣輔仁大學,從那裡走出來了王光美,賴聲川,吳小莉,胡一虎,吳奇隆等知名校友。
  • 中國天主教3所大學之一——輔仁大學
    學校於1927年以輔仁大學之名備案,並招收本科生。輔仁社原有的23名學生經考試後分別插班各年級。同時招考新生,錄取學生63人。同年9月26日,大學部舉行開學典禮,奧圖爾博士為校長,陳垣任副校長,學校名稱改為「公教大學輔仁社」,不久在立案時又改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簡稱輔仁大學)。
  • 【微閱讀】教會的公辦大學——輔仁大學
    1925年羅馬教廷委派美國本篤會在北京創辦公教大學,以16萬元永久租下李廣橋西街的前清濤貝勒府作為校址。在大學正式招生之前,先辦兩年預科,沿襲輔仁社之名,全稱「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英斂之擔任社長。1927年大學正式開辦,更名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後來隨著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稱「私立北平輔仁大學」,但是英文校名始終保持為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
  • 輔仁大學和我
    ,第一次去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這裡便是很有名氣的「輔仁大學原址「清代的濤貝勒府。輔仁大學給我的感覺始終有很多西化的風格,因為這裡是天主教的教立大學,取《論語·顏淵》篇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據我所知我從小家裡就信奉天主教,原來和輔仁大學還有一段淵源,創校的第一任校董就是我的太姥爺幕元甫,看來冥冥之中還是很有緣分的。他早年就與英斂之、馬相伯,陳垣為至交好友,都一直有辦學救國的理想,與他們一拍即合。
  • 【特別報導】同仇敵愾:輔仁大學校長陳垣的民族氣節
  • 中國已消失的九所世界級大學,是拆分還是合併,被哪些大學接收了
    上世紀,中國有很多大學由基督教或天主教等教會創辦的,還有幾所稱得上當時的世界級大學。在1952年我國院校大調整中,這些教會大學有些被拆分,有些合併到了其他大學,隨著學校被融合它們的名字也隨之成為時代的記憶。
  • 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簡稱輔大,早年英斂之創立輔仁社、後英斂之與馬相伯二人在北京創立了北京公教大學。1925年北京公教大學得以順利開辦。
  • 北京輔仁大學與中西交流的早期實踐——《輔仁英文學誌》研究
    1927年,《輔仁大學組織大綱》中以「介紹世界最新科學,發展中國固有文化」為該校方針。在此辦學方針下,輔仁大學陸續出版多種中外文學術期刊,《輔仁英文學誌》就是最早將這一方針付諸實踐的刊物。1926年9月,在輔仁大學開辦一年以後,第一期《輔仁英文學誌》正式印行,計劃每半年出刊。負責刊物編輯和發行工作的正是積極參與學校籌辦事務的奧圖爾。
  • 孫繼生| 北平天主教輔仁大學老照片裡的逸聞趣事
    ,輔仁大學院長R.P Murphy。1936年時輔仁大學天主教畫派的畫家們合影,他們是:陸鴻年、王肅達、徐濟華、陳緣督、陳垣(輔仁大學校長)、白立鼐、張懷(輔仁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智超1945年,葉嘉瑩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上世紀中期,執教於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在大學二年級,顧隨先生擔任葉嘉瑩所學的唐宋詩課程的老師。
  • 輔仁大學改名 學生反彈:還我天主教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17日公告,校名已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更改為「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圖/取自輔大網站)   海外網5月24日電 據臺灣媒體報導 輔仁大學改名了!根據輔仁大學17日公告,校名已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更改為「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明(103)年開始的畢業證書及新生入學的學生證都會使用正式更名。消息一出,不僅許多在校生反彈,大喊「還我校名」,就連畢業多年的校友第一時間聽到也大呼,「鳥爆了」!
  • 【你好,大學】王亦信:我在輔仁大學的新聞夢
    1.關於輔仁大學的環境和學習氛圍。2.為何在眾多專業中選擇了新聞學?3.對於新聞學的看法。
  • 【北京故事】 探尋貝勒府——輔仁大學舊址
    ,而我以前竟不知輔仁大學在何處。就這樣,輔仁大學成為整個抗戰時期北平唯一沒有懸掛日偽國旗、沒有誦讀日偽奴化教育課本的高校。只是因為它的教會背景,日本侵略者有所顧忌,才沒敢對輔仁大學大開殺戒。在學聯的領導下,位於什剎海地區的輔仁大學等開展集會遊行、街頭講演等活動,抗日救亡運動開展起來。在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中,輔仁大學的同學和全北平學生一道,走上街頭遊行示威。實際領導人之一、中共北平臨委學聯黨團書記彭濤,就是輔仁大學學生。輔仁大學舊址校園內至今仍留有一座輔大教授啟功落款的「一二九運動紀念碑」。
  • 葉嘉瑩先生所讀的北京輔仁大學,到底是怎樣的一所大學?
    北京輔仁大學舊址 與南開大學一起受到大家關注的是一所叫做北京輔仁大學的高校,對於這所高校,相信很多人並不知曉,但是對年長一輩的人來說,可能是比較熟悉的一所大學。
  • 北京民國時期名氣很大的中西合璧三大建築群之一~輔仁大學
    在人聲鼎沸、熱鬧的恭王府西側,有一條綠樹成蔭、非常靜謐的大街~定埠街,街東口路北,有一座漂亮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樓前有一座保護標誌碑,鐫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輔仁大學本部舊址」。這就是建於1929年的輔仁大學教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