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機緣巧合我和當時高中的班長一起上夜校補習高中課程為考大學做準備,當時上課的那個學校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到民國一般,桌椅還都是純木的,院子裡亭臺樓閣很是幽靜典雅,第一次去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這裡便是很有名氣的「輔仁大學原址「清代的濤貝勒府。
輔仁大學給我的感覺始終有很多西化的風格,因為這裡是天主教的教立大學,取《論語·顏淵》篇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據我所知我從小家裡就信奉天主教,原來和輔仁大學還有一段淵源,創校的第一任校董就是我的太姥爺幕元甫,看來冥冥之中還是很有緣分的。他早年就與英斂之、馬相伯,陳垣為至交好友,都一直有辦學救國的理想,與他們一拍即合。他個人當時利用與德國教會的友好關係並自己投巨資為建校出了很大的貢獻,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英斂之,馬相伯那樣有名,但在臺灣輔仁大學的歷任校董名單中還看得到他的名字,民國時期的英才們,才真正是為救國救民,只為救國不為留名。。。。
輔仁大學前身是大家都知道的英斂之、馬相伯創立的輔仁社,英斂之是《大公報》的主要創辦人,二人共同聘請了史學一代宗師陳垣先生出任校長。
校舍裡面被粉刷過了,但依然能夠找到很多當年的痕跡。教學樓依舊是老式風格的門窗,樓道幽深讓人心情為之寧靜。樓後面的小院子長著很多老松樹,陽光透過松枝灑在老樓上映射出點點書卷氣息。
輔仁大學曾湧現出無數英才。抗日戰爭時期,輔仁大學成立以研究顧炎武為名的「炎社」,激發師生愛國熱情,反抗日本侵略。1932年魯迅曾在這裡發表抗日演說,鼓舞了無數熱血青年。警察圍住學校,校長陳垣遞紙條示意魯迅從後門離去……
後海有很多的花園,輔仁大學後花園就是其中之一,曾經慶王府的後花園。相比旁邊雍和宮這裡經歷幾十年的書香薰陶已經沒有了王府的氣息,沒有金碧輝煌,也沒有旅遊團的喧吵。
長廊上的八角亭依然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看起來似乎和公園裡面的亭廊很相似,然而卻隱隱透露著不同的氣質。山不再高有仙則靈,或許這句話在這裡是最好的解釋。
1952年,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併,從此輔仁大學的歷史在大陸也便結束了。
附1:輔仁大學創辦歷史
歷任校長
創校第1任 奧圖爾 (George Barry O'Toole O.S.B) 神父 1925年~1929年
創校第2任 陳垣 (無) 1929年~1952年
復校第1任 于斌 樞機主教 1960年~1978年
復校第2任 羅光 總主教 1978年~1992年
復校第3任 李振英 蒙席 1992年~1996年
復校第4任 楊敦和 (公教徒) 1996年~2000年
復校第5任 李寧遠 (公教徒) 2000年~2004年
復校第6任 黎建球 爵士 2004年~
歷任董事長
徐振鵬,幕元甫 ??? 1927年~???
??? 張繼 (無) 1933年~???
復校第1任 田耕莘 樞機主教 1960年~1967年
復校第2任 蔣宋美齡 (新教徒) 1967年~1992年
復校第3任 單國璽 主教 1992年~1993年
復校第4任 狄剛 總主教 1993年~1999年
復校第5任 單國璽 樞機主教 1999年~
著名教授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胡適
* 陳垣
* 翁文灝
* 錢思亮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邢其毅
* 季羨林
* 范文瀾
* 袁翰青
* 曾昭掄
* 張青蓮
* 鄧之誠
* 鄭振鐸
* 魏建功
* 羅常培
校址原為濤貝勒府 ,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漢白玉拱門、綠琉璃屋頂、灰磚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風格。1952年輔仁大學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現在其遺址在後海一帶,規模並不大,可進入校區後花園散步。[1]
校園環境
1912年9月20日,天主教知名人士馬良(字相伯)、英華(字斂之)二人曾聯名上書羅馬教廷,請求在中國創辦公教大學。
1913年,英斂之在香山靜宜園創辦輔仁社。輔仁取《論語.顏淵》篇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主要為陪眼個各省教會中的青年子弟,收有學員20餘人,課程主要是學習"國學"。1917年冬,輔仁社停辦。
1920 年10月,美國教區司鐸、俄亥俄州西頓大學教授、天主教本篤第三會士奧圖爾博士( Rev.George Barry O'Toole )訪問中國,與英斂之會面,商談在中國創辦公教大學之事。英斂之贈以 1912年的《上教宗請興學書》及 1917 年的《勸學罪言》一文。奧圖爾往羅馬將在中國考察所得面陳教宗及本篤會總長斐德( Rt.Rev.Fidelis )。到 1921 年 12 月,教廷傳信部長王勞松( Card.Van Rossum)轉諭斐德總會長,教宗委美國本篤會在中國創辦辦公教大學之意。
1922 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逝世,庇約( Pius )十一世繼任。他對中國文化素所重視。6月,傳信部長要求全美本篤會各會院協助合作,促成北京公教大學的建立。後又任命剛恆毅( Celo Constantini )總主教為首任宗座駐華代表,著手創辦公教大學。到 1924 年 2 月,教宗鼓勵本篤會會士來中國建校。
1924年6月27日,羅馬教廷發布敕令,確定北京公教大學為一所教廷大學,並且賦予聖文森總院長籌建大學全權。
1924年8月,本篤會委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Pennsylvania )聖文森會院( Saint Vincent Archabbey )院長司泰萊( Aurelius Stehle )負責進行,其他各會院予以支援。司泰萊受命後, 1925 年 1 月即任命發起人奧圖爾為公教大學校長,教廷委司泰萊為監督,全權處理未來在北京設立公教大學一切事宜。
1925 年2月,奧圖爾來中國北京籌備建校工作;3月,以16萬美金,永租李廣橋西街10號原濤貝勒府,作為北京公教大學校址,計地 65 畝,原有房屋 600 餘間。租定後,鳩工修葺,7月完工。1925年7月,在校內另闢一部開設國學專修科,招收學生一班23人;10 月 10 日正式開學,講授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英文、數學等課,作為升入大學的預科,取名為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委派英斂之任社長。聘請四位著名學者陳垣( 歷史學家 ) 、張蔚西(地理學家)、郭家聲(前清進士)和李泰 棻(史學家)擔任主講。
11月28日,輔仁社社長英斂之將輔仁社成立經過呈報北洋政府教
輔仁大學舊址
位於定阜街路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輔仁大學建於1925年,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1930年建成。新樓為2層磚混結構,正門為三層,有四面圍樓和中間樓房圍成兩個天井外牆磨磚對磚砌造,牆身厚重,收分明顯。校園大門
正門為漢白玉大拱門,3個歇山式屋頂,屋脊正中豎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樓。立面上混雜使用中國古建築手法,有綠琉璃瓦屋頂、漢白玉須彌座。雜有南方封火牆、封簷板和小泥仿木鬥拱。輔仁大學前身為英華(《大公報》主要創辦人)、馬良(毀家興學,創辦震旦學院)創立的輔仁社。
英馬2人受天主教會之託辦輔仁大學,美籍教士奧圖爾任第一任校長,後由著名教育家、廣東省新會人陳垣出任校長,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張繼、胡適、傅增湘、翁文灝、沈兼士等任董事,執教者多為卓有成就的學者。輔仁大學先後設文、理、教育3學院,規模最大時有4個學院、13個系、6個研究所。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輔仁大學,1952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後為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輔仁大學有知名校友50多人,其中有劉乃和、鄧昌黎、葉嘉瑩、鄧肇豪等。
摺疊如今走進已掛著"北京師範大學"門牌的原輔仁大學,一座中國宮殿式的樓宇赫然在目,這座兩層樓圍合而成的封閉院落便是大學主樓,東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層角樓,整座建築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體現了中國皇宮莊重森嚴的氣勢。在主樓正立面上,還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的細部做法,如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的石獅等,構成了中國宮殿的縮影。這座當時由陳垣校長高薪聘請的美國建築師墨菲的作品,之後被譽為舊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由於校園,特別是主樓後面的後花園景色太美,許多攝製組都把鏡頭瞄向了這裡,從早期張賢亮出演的電影《在那遙遠的地方》、葛優主演的電視劇《最佳拍檔》,到後來的電影《霸王別姬》、電視劇《還珠格格》和電影《雲水謠》,都曾在這裡取過景。因為劇組頻繁造訪這裡,也給了這裡的學生不少客串群眾演員,賺取外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