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和我

2021-02-07 北京想念

1994年機緣巧合我和當時高中的班長一起上夜校補習高中課程為考大學做準備,當時上課的那個學校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到民國一般,桌椅還都是純木的,院子裡亭臺樓閣很是幽靜典雅,第一次去就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這裡便是很有名氣的「輔仁大學原址「清代的濤貝勒府。

輔仁大學給我的感覺始終有很多西化的風格,因為這裡是天主教的教立大學,取《論語·顏淵》篇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據我所知我從小家裡就信奉天主教,原來和輔仁大學還有一段淵源,創校的第一任校董就是我的太姥爺幕元甫,看來冥冥之中還是很有緣分的。他早年就與英斂之、馬相伯,陳垣為至交好友,都一直有辦學救國的理想,與他們一拍即合。他個人當時利用與德國教會的友好關係並自己投巨資為建校出了很大的貢獻,因為種種原因他沒有英斂之,馬相伯那樣有名,但在臺灣輔仁大學的歷任校董名單中還看得到他的名字,民國時期的英才們,才真正是為救國救民,只為救國不為留名。。。。

輔仁大學前身是大家都知道的英斂之、馬相伯創立的輔仁社,英斂之是《大公報》的主要創辦人,二人共同聘請了史學一代宗師陳垣先生出任校長。

 校舍裡面被粉刷過了,但依然能夠找到很多當年的痕跡。教學樓依舊是老式風格的門窗,樓道幽深讓人心情為之寧靜。樓後面的小院子長著很多老松樹,陽光透過松枝灑在老樓上映射出點點書卷氣息。

  輔仁大學曾湧現出無數英才。抗日戰爭時期,輔仁大學成立以研究顧炎武為名的「炎社」,激發師生愛國熱情,反抗日本侵略。1932年魯迅曾在這裡發表抗日演說,鼓舞了無數熱血青年。警察圍住學校,校長陳垣遞紙條示意魯迅從後門離去……

 後海有很多的花園,輔仁大學後花園就是其中之一,曾經慶王府的後花園。相比旁邊雍和宮這裡經歷幾十年的書香薰陶已經沒有了王府的氣息,沒有金碧輝煌,也沒有旅遊團的喧吵。

長廊上的八角亭依然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看起來似乎和公園裡面的亭廊很相似,然而卻隱隱透露著不同的氣質。山不再高有仙則靈,或許這句話在這裡是最好的解釋。

1952年,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併,從此輔仁大學的歷史在大陸也便結束了。

 附1:輔仁大學創辦歷史

歷任校長

創校第1任 奧圖爾 (George Barry O'Toole O.S.B) 神父 1925年~1929年

創校第2任 陳垣 (無) 1929年~1952年

復校第1任 于斌 樞機主教 1960年~1978年

復校第2任 羅光 總主教 1978年~1992年

復校第3任 李振英 蒙席 1992年~1996年

復校第4任 楊敦和 (公教徒) 1996年~2000年

復校第5任 李寧遠 (公教徒) 2000年~2004年

復校第6任 黎建球 爵士 2004年~

歷任董事長

徐振鵬,幕元甫 ??? 1927年~???

??? 張繼 (無) 1933年~???

復校第1任 田耕莘 樞機主教 1960年~1967年

復校第2任 蔣宋美齡 (新教徒) 1967年~1992年

復校第3任 單國璽 主教 1992年~1993年

復校第4任 狄剛 總主教 1993年~1999年

復校第5任 單國璽 樞機主教 1999年~

著名教授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胡適

* 陳垣

* 翁文灝

* 錢思亮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邢其毅

* 季羨林

* 范文瀾

* 袁翰青

* 曾昭掄

* 張青蓮

* 鄧之誠

* 鄭振鐸

* 魏建功

* 羅常培


 校址原為濤貝勒府 ,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漢白玉拱門、綠琉璃屋頂、灰磚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風格。1952年輔仁大學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現在其遺址在後海一帶,規模並不大,可進入校區後花園散步。[1]

校園環境

1912年9月20日,天主教知名人士馬良(字相伯)、英華(字斂之)二人曾聯名上書羅馬教廷,請求在中國創辦公教大學。

1913年,英斂之在香山靜宜園創辦輔仁社。輔仁取《論語.顏淵》篇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主要為陪眼個各省教會中的青年子弟,收有學員20餘人,課程主要是學習"國學"。1917年冬,輔仁社停辦。

1920 年10月,美國教區司鐸、俄亥俄州西頓大學教授、天主教本篤第三會士奧圖爾博士( Rev.George Barry O'Toole )訪問中國,與英斂之會面,商談在中國創辦公教大學之事。英斂之贈以 1912年的《上教宗請興學書》及 1917 年的《勸學罪言》一文。奧圖爾往羅馬將在中國考察所得面陳教宗及本篤會總長斐德( Rt.Rev.Fidelis )。到 1921 年 12 月,教廷傳信部長王勞松( Card.Van Rossum)轉諭斐德總會長,教宗委美國本篤會在中國創辦辦公教大學之意。

1922 年,教宗本篤十五世逝世,庇約( Pius )十一世繼任。他對中國文化素所重視。6月,傳信部長要求全美本篤會各會院協助合作,促成北京公教大學的建立。後又任命剛恆毅( Celo Constantini )總主教為首任宗座駐華代表,著手創辦公教大學。到 1924 年 2 月,教宗鼓勵本篤會會士來中國建校。
 1924年6月27日,羅馬教廷發布敕令,確定北京公教大學為一所教廷大學,並且賦予聖文森總院長籌建大學全權。

1924年8月,本篤會委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 Pennsylvania )聖文森會院( Saint Vincent Archabbey )院長司泰萊( Aurelius Stehle )負責進行,其他各會院予以支援。司泰萊受命後, 1925 年 1 月即任命發起人奧圖爾為公教大學校長,教廷委司泰萊為監督,全權處理未來在北京設立公教大學一切事宜。

1925 年2月,奧圖爾來中國北京籌備建校工作;3月,以16萬美金,永租李廣橋西街10號原濤貝勒府,作為北京公教大學校址,計地 65 畝,原有房屋 600 餘間。租定後,鳩工修葺,7月完工。1925年7月,在校內另闢一部開設國學專修科,招收學生一班23人;10 月 10 日正式開學,講授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英文、數學等課,作為升入大學的預科,取名為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委派英斂之任社長。聘請四位著名學者陳垣( 歷史學家 ) 、張蔚西(地理學家)、郭家聲(前清進士)和李泰 棻(史學家)擔任主講。

11月28日,輔仁社社長英斂之將輔仁社成立經過呈報北洋政府教

輔仁大學舊址

位於定阜街路北。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輔仁大學建於1925年,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1930年建成。新樓為2層磚混結構,正門為三層,有四面圍樓和中間樓房圍成兩個天井外牆磨磚對磚砌造,牆身厚重,收分明顯。校園大門

正門為漢白玉大拱門,3個歇山式屋頂,屋脊正中豎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樓。立面上混雜使用中國古建築手法,有綠琉璃瓦屋頂、漢白玉須彌座。雜有南方封火牆、封簷板和小泥仿木鬥拱。輔仁大學前身為英華(《大公報》主要創辦人)、馬良(毀家興學,創辦震旦學院)創立的輔仁社。

英馬2人受天主教會之託辦輔仁大學,美籍教士奧圖爾任第一任校長,後由著名教育家、廣東省新會人陳垣出任校長,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張繼、胡適、傅增湘、翁文灝、沈兼士等任董事,執教者多為卓有成就的學者。輔仁大學先後設文、理、教育3學院,規模最大時有4個學院、13個系、6個研究所。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輔仁大學,1952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後為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現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輔仁大學有知名校友50多人,其中有劉乃和、鄧昌黎、葉嘉瑩、鄧肇豪等。

摺疊如今走進已掛著"北京師範大學"門牌的原輔仁大學,一座中國宮殿式的樓宇赫然在目,這座兩層樓圍合而成的封閉院落便是大學主樓,東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層角樓,整座建築中軸線明確,完全對稱,體現了中國皇宮莊重森嚴的氣勢。在主樓正立面上,還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建築的細部做法,如漢白玉的須彌座、紅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門墩柱上蹲伏的石獅等,構成了中國宮殿的縮影。這座當時由陳垣校長高薪聘請的美國建築師墨菲的作品,之後被譽為舊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

由於校園,特別是主樓後面的後花園景色太美,許多攝製組都把鏡頭瞄向了這裡,從早期張賢亮出演的電影《在那遙遠的地方》、葛優主演的電視劇《最佳拍檔》,到後來的電影《霸王別姬》、電視劇《還珠格格》和電影《雲水謠》,都曾在這裡取過景。因為劇組頻繁造訪這裡,也給了這裡的學生不少客串群眾演員,賺取外快的機會。


相關焦點

  • 輔仁大學改名 學生反彈:還我天主教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17日公告,校名已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更改為「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圖/取自輔大網站)   海外網5月24日電 據臺灣媒體報導 輔仁大學改名了!根據輔仁大學17日公告,校名已奉教育部核定,正式更改為「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輔仁大學」,明(103)年開始的畢業證書及新生入學的學生證都會使用正式更名。消息一出,不僅許多在校生反彈,大喊「還我校名」,就連畢業多年的校友第一時間聽到也大呼,「鳥爆了」!
  • 啟功:我與輔仁大學(二)
    二十世紀初,列強開始用庚子賠款在中國興辦教育,西方教會也在中國興起辦學之風。在這種背景下,英老先生寫信給羅馬教宗,請求派專門人才來中國創辦學校。最初由英老先生聯合同仁辦了一個學術團體叫「輔仁社」,後來羅馬派來一個天主教的分會辦起輔仁大學。陳垣先生家世是基督教信徒(路德派),本人又是歷史學家,特別是宗教史專家。
  • 輔仁大學
    1927年北洋政府準予試辦,名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9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改稱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1937年抗戰事起,輔大在北京正常招生上課。它是唯一不受日本控制的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輔大可謂譽滿北京了,它迎來了輔大最為光榮的時代。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950年10月10日,新中國宣布接辦輔仁大學,校名改名為國立輔仁大學。
  • 【你好,大學】王亦信:我在輔仁大學的新聞夢
    1.關於輔仁大學的環境和學習氛圍。2.為何在眾多專業中選擇了新聞學?3.對於新聞學的看法。
  • 混進了輔仁大學(圖)
    (原標題:混進了輔仁大學(圖))   在國文專修班的那一年裡,我最受益的是旁聽了楊振聲的
  • 北京輔仁大學:天主教大學的「精神性抗日」
    唯有輔仁大學,由校長陳垣及雷冕出面,與日偽政府周旋,提出不掛日本國旗,不用日文課本,日語不作為必修課。輔仁大學可以在抗戰八年的時間裡一直堅持這『三不』原則,是與當時陳垣校長的努力分不開的。也正因為輔仁大學在抗戰期間對『三不』原則的堅持,才使得抗戰後,輔仁大學成為國民政府承認的唯一一所大學。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鑑於輔仁大學在抗戰期間的艱苦奮鬥,予以肯定和嘉獎。
  • 輔仁大學為何被撤併?
    在這場運動中,由天主教人士創辦的北京輔仁大學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原校名撤銷,迄今已整整一個甲子。「本土化」發展輔仁大學發端於1912年,當年9月,中國天主教兩大領袖——馬相伯、英斂之聯袂上書羅馬教皇,請求教廷派人來華,創辦一所大學。1921 年12 月,教皇正式發出在華舉辦大學的諭令,他們希望這所學校能成為傳播天主教的陣地。
  • 【史海鉤沉】追憶輔仁大學
    周揚答:「一般地說,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學校,這件事實本身就損害了中國的教育主權。」 在這段具有「定調」色彩的答覆中,周揚提出了一個所有教會學校都面臨的敏感問題。 輔仁大學發端於1912年,當年9月,中國天主教兩大領袖--馬相伯、英斂之聯袂上書羅馬教皇,請求教廷派人來華,創辦一所大學。1921年12月,教皇正式發出在華舉辦大學的諭令,並且全權委託美國「本篤會」負責。
  • 天主教輔仁大學
    」建制1927年「私立北京輔仁大學」立案1929年「私立北平輔仁大學>」立案1951年「輔仁大學」改隸1960年「私立輔仁大學」1927年北洋政府準予試辦,是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9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因應北京改名北平而稱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   北平輔大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大新樓,中西合璧式,1930年建成,建築面積4萬600平方米。
  • 旗人英斂之:他創辦了《大公報》和輔仁大學
    旗人英斂之:他創辦了《大公報》和輔仁大學 周萍萍 2014-08-21 21:08 來源:澎湃新聞
  • 輔仁溫度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輔仁學子輔仁師的傳承故事(2)
    就讀時間:1990-1996年就讀於輔仁(當時是無錫市第二中學)求學印象:在輔仁求學的6年,我遇到的是堪稱豪華陣容的教師團隊:有把語文課上得如說書一般好聽的李國華老師,有英語流暢得如同老外一般又溫柔高雅的張嶽萍老師,有教學細緻入微對學生體貼入微的周蘭珍老師和璞培育老師,有活力四射創意無限的徐彤老師,有引經據典頗有儒家之範的蔣偉民老師
  • 消失的大學(三)| 群星閃耀的輔仁大學
    當時,在北平出現了4所頂級水平的大學,被稱為「北平四大名校」。其中有耳熟能詳的北大、清華,還有設施先進的燕京大學,及輔仁大學。提及輔仁大學,大多人會首先想起臺灣的輔仁大學。其實這所曾經名噪一時的大學原本是在北京,輔仁大學舊址就位於北京定阜街路北。透過輔仁大學舊址留存的民國時代的建築,依稀看得出當年的輝煌。
  • 臺灣的輔仁大學,原來在什剎海
    後來,把自己對老北京、對什剎海的了解都寫成了導遊詞,給新來的車夫們講課、培訓,希望他們也能把地道的北京文化傳承下去。在這麼多年的車夫經歷中,李永浮不僅給遊客們講了很多歷史典故,也聽到了很多真實感人故事。比如本片中提到的輔仁大學。說到輔仁大學,很多人都會想到臺灣輔仁大學,從那裡走出來了王光美,賴聲川,吳小莉,胡一虎,吳奇隆等知名校友。
  • 【微閱讀】教會的公辦大學——輔仁大學
    於是1928年本篤會委託比利時傳教士格裡森設計新的校舍大樓,1929年在濤貝勒府花園南側的空地和馬圈舊址上修建,第二年竣工。在對北京及周邊的古建築進行考察研究後,格裡森從中國皇宮的城牆、城門和城樓造型中得到啟發,將輔仁大學新樓設計成一座封閉的「小城」。建築平面呈橫置的「日」字形,分割成兩個庭院。內部空間布局仿西方修道院型制,四面圍合。磚混結構的大樓主體高兩層,牆體厚重,四角建有歇山頂角樓。
  • 孫繼生| 北平天主教輔仁大學老照片裡的逸聞趣事
    "後罩樓"曾成為輔仁大學的女生宿舍,清室覆亡後,府邸的產權曾歸屬輔仁大學恭王府緊鄰北京的風水寶地什剎海地區,有「99間半」之稱的後罩樓攔腰將之隔為府邸和花園,府邸堂皇莊重,花園優美繁華。1925年 在教宗庇約十一世的直接授意下,天主教全美本篤會以16萬美金的價格,從落魄的載濤手中 租下了整座濤貝勒府,建立北京公教大學 即後來的輔仁大學,在王府花園南部和馬圈 建造了大學新樓。
  • 天主教輔仁大學簡史
    恰逢那時候教宗本篤十五世駕崩,庇護十一世即位,庇護教宗尤其重視中華事務,並且多次言辭懇切地敦促儘快完成興辦公教大學的事情,為此親自捐款10萬義大利幣作為首倡者。12年(公元1923年)8月7日,經全美本篤會表決,授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聖文森院院長司泰來負責,其他本篤會院校亦予以人才和資金的援助。就此,興辦公教大學的事情正式走上正軌。
  • 北京輔仁大學與中西交流的早期實踐——《輔仁英文學誌》研究
    與輔仁大學的研究取向一致,發表在《輔仁英文學誌》的研究文章總體上側重中西交通和中國基督教史,域內和域外學者就此議題形成一系列的學術性對話,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在這所天主教大學的早期實踐。輔仁大學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馬相伯、英斂之倡議並創辦,並得到當時極仰慕中國藝術文化的首任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的大力支持。
  • 【北京故事】 探尋貝勒府——輔仁大學舊址
    當我站在德勝門內大街上用手機查詢附近胡同的情況時,發現定阜街上有慶王府和輔仁大學兩處舊址,立刻決定前往,這是因為我舅老爺1947年曾在輔仁大學讀過書
  • 中國天主教3所大學之一——輔仁大學
    1922年12月,羅馬教廷傳信部部長王勞松轉諭委託美國本篤會在華創辦公教大學。1924年,本篤會委派賓夕法尼亞聖文森學院院長、主教司泰(Aurelius Stehle)來華具體負責中國天主教大學籌辦工作。1925年3月,以教廷撥款10萬元意幣和美國密爾瓦基天主教婦女會及個人捐助共20萬美元,即以16萬元購得清室皇族載濤的貝勒府為校址。地址在北京西城區定阜街1號。佔地60餘畝,有房屋400餘間。
  • 臺灣最頂尖的私立綜合大學---輔仁大學
    圖:蔡依林輔仁大學位於臺灣新北市一所著名私立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2015年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輔仁大學名列5星級「中國高水平大學」,是臺灣島內獲此殊榮的兩所私立大學之一。其前身是1925年成立於中國大陸北京市的「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乃取《論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後更名為「天主教輔仁大學」。曾長期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馳名於中華民國高等教育界。1952年在中國高校調整過程中被撤銷,校區劃歸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