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丹徒(今江蘇鎮江)人馬相伯和北平(今北京)人英斂之為振興天主公教的高等教育,上書羅馬教廷,請求派遣德才兼備的傳教士來中國、創立天主教大學,以發展中國文化、介紹世界知識,彰顯大公教會之「大公」。
這個白鬍子老頭就是馬相伯神父
但時值歐洲大戰,遂無果。到了八年(公元1919年),羅馬教宗派人來華,巡視公教教育狀況,也發現了中國缺乏天主教高等教育機構的現狀,教廷更知悉在中國設立高端的天主教教育機構已經刻不容緩。
次年,美國天主教司鐸奧圖爾博士來中國考察教育時,與英斂之商議創辦天主教大學的事情,二人相談甚歡,奧圖爾博士也赴羅馬就此事上報教宗,更向傳教部部長痛陳此事的利害關係。同時,奧圖爾博士也向時任本篤會會長裘德裡斯請求幫助。
明星英達,就是這個胖子,英斂之先生的重孫
經過奧圖爾多方奔走,11年(公元1922年),教廷指示本篤會會長裘德裡斯,將在華興辦天主教大學的事務交託給本篤會。
恰逢那時候教宗本篤十五世駕崩,庇護十一世即位,庇護教宗尤其重視中華事務,並且多次言辭懇切地敦促儘快完成興辦公教大學的事情,為此親自捐款10萬義大利幣作為首倡者。
12年(公元1923年)8月7日,經全美本篤會表決,授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聖文森院院長司泰來負責,其他本篤會院校亦予以人才和資金的援助。就此,興辦公教大學的事情正式走上正軌。
司泰來任命最初的呼籲人奧圖爾為校長,於14年(公元1925年)來華,七月份租借北京濤貝勒府作為校址,招收學生一個班,作為大學的預科,並取名輔仁社,由英斂之擔任社長。
英斂之先生自創辦以來即鞠躬盡瘁,最後積勞成疾,於15年(公元1926年)1月10日去世。臨終將辦學的事業託付給陳垣先生。
陳垣繼任後再過數月,校內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學生逐漸增加,於是遵循當時教育部的章程組織董事會,並設立正副校長,由奧圖爾為校長,陳垣為副校長,學校由輔仁社改名為輔仁大學,開辦文科教育。
16年(公元1927年)6月,正式申報教育部,並獲準試辦。
18年(公元1929年)6月按照原計劃,輔仁大學遵照教育部的組織法,除文科院外,增設理學院和教育學院。至此,輔仁大學已有3個學院,下轄12個系(中文、英文、歷史、社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教育、心理、哲學);並附設醫學先修科和美術專科。同時改組董事會,改陳垣為正校長、停辦預科、開辦附屬中學,並呈報教育部備案。
為應對擴展之需要,輔仁大學在學校南院新蓋一所樓房作為大學部,除圖書館、實驗室,學生宿舍的承載能力已多達五百人,學校禮堂可容納千人。
19年(1930年)9月,大學部正式竣工,原校址即改為附屬中學。
20年(1931年)6月,就試辦期間大學事務正式呈報教育部,在教育部派員視察後,8月,輔仁大學及附屬中學結束試辦期,正式立案為高等教育之大學。
21年(1932年)8月,附中新版女子部,特設專校管理。
22年(1933年),因國際經濟變化,本篤會基金暴跌,導致經濟狀況低迷,影響了學校的發展,遂向教廷請示辦法。
同年8月,教廷派聖言會接辦,並任命聖言會會長葛林德擔任監督、穆爾菲博士擔任校務長。
23年(1934年),因學生宿舍緊張,在大學南部新建一所樓房,可多容納250學生住宿,即後來的穆爾菲堂。
24年(1935年),採用當時最新設備建造理化教室一所。
當年9月,穆爾菲博士積勞成疾、不幸辭世,由雷冕博士繼任,雷冕於25年(1936年)9月到任,此前十五由韓克禮司鐸代理校務長。
26年(1937年)3月,輔仁大學購入恭親王府擴充校舍。、6月,按照教育部批准,開辦文理兩所研究所。
27年(1938年),文、教兩院及數學系開始招收女生,並增設家政學系,以恭親王府東院為校舍,並由聖神會修女管理。
同年,男院東北部新建一所教授,為理化實驗室。
29年(1940年),穆爾菲堂兩旁增設學生宿舍,並在恭親王府後花園設立司鐸書院。
自三十五年(1946年),輔仁大學共有學生2067人,駐華美軍借讀40人。
綜觀北平輔仁大學,自民國十四年之輔仁社起,至三十八年一月北平解放止,學系由預科擴至四院,學生由輔仁社之二十四人擴至三十八年初之三千餘人。當時執教之士,如前述諸學人外,尚有餘嘉錫、沈兼士、孫人和、張星烺、雷冕、嚴池、卜樂天、薩本鐵、張漢民、張重一、趙錫禹等知名學者。所出刊物如輔仁學志、華裔學志等,均馳名於國際學術界。全校師生,於國難期間亦能忠貞不屈,大義凜然,實中國教育之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