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查看公眾號,與我們共慕天主恩典
【老朋友】轉到朋友圈,與他人共享信仰生活
【更精彩】請關注新浪微博「羅馬大公教會」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而實際上,中國最早的大學是19世紀六十年代的外國教會大學—聖約瀚大學。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講,教會大學只在香港和國外才有,而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會大學,則相當陌生。當一些人聽到東吳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這些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今天的一些民辦的野雞大學呢。而實際上,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這十幾所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為中國融入現代文明,為教育和社會的現代化都居功至偉。這些教會大學培養出的學術大師的人數,學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國的任何一所大學都難以望其項背。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國院校大調整中,教會學校都集體消失了。
19世紀晚期,西方基督教會開始在中國創辦一些高等教育機構,到了上世紀20年代之後已蔚為大觀,包括新教創辦的燕京大學、聖約翰大學、齊魯大學、滬江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華西協和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等13所和天主教創辦的3 所。教會大學已經遍布華東、華北、華南、西南各地。
1919年10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這十四所大學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福建協和大學、嶺南大學、長沙雅禮大學、湖北文華大學、武昌博文書院、華西協和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這些大學稱為「在華十四所」。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有瀋陽文會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嶽陽湖濱學堂、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其中嶽陽湖濱學堂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已開設文科大學的全部課程。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它們稱為「會外五所」。協和醫學院(北京)於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加入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學有區別。簡稱「協和」。未加入教大聯合會,起初由中國神父創設的教會大學有上海震旦大學。簡稱「震旦」。從宗派關係對神學院校分類據統計, 1920 年全國13 所招收高中畢業程度以上學生的神學院校中,有6 所為某宗派獨辦並為該宗派服務,其中聖公宗3 所(聖約翰大學神科、文華大學神科,寧波三一書院),浸禮宗一所(滬江大學神科),信義宗1 所(信義宗協和學道院)、長老宗1 所(文會書院神科)。其餘7 所學校為3 至8 個宗派的合作事業(包括燕京大學神科、齊魯大學神科、金陵神學院、湖南協和神學院、福州協和神學院、華西協和大學神科、廣州神道學校)
教會大學最直接的貢獻就是把現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國。幾千年來,中國沿襲的官學、書院、科舉等傳統教育模式都與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相去甚遠,無法培養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人才。而教會大學的進入,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國塑造了仿效樣板,使中國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現代高等教育的大潮。
天主教大學(英語:Catholic University),又稱公教大學,遵奉《天主教大學憲章》,直屬教廷教育部。廣義係指教廷所設立的所有大學,狹義係指「宗座大學」(Pontifical university),常由該教區樞機或總主教所主持,意義相當於「教廷國立」的大學。
由於教廷的世界性影響力,天主教大學,特別是宗座大學的學位均為國際承認,且於大部分歐洲、拉丁美洲國家尤其如此。
中國教會大學曾經被單純看作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工具,殊不知它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它的發展變化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是培養社會精英的高等教育機構,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學業基礎乃至初步的工作能力,大多在這裡滋育形成。因此,教會大學校園內連綿不絕的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會,便屬於中西文化交流較高與較深的層次。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因為它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從而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刻的影響,既包括積極的影響也包括消極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三所天主教大學
20世紀初,辦學狂人馬相伯(天主教徒)一手創辦了兩所天主教大學,佔中國歷史上三所天主教大學的大半。說他是狂人,是因為他在天主教震旦大學和輔仁大學之外,還創辦了復旦大學和北京培根女校。這位從法國教會徐匯公學獲得神學博士的江蘇人,在遊歷歐美之後一度從政,成為清廷智囊還曾在朝鮮和袁世凱共過事,襄助改革政事,受挫後於1901年退隱上海。兩年後,法國教會幫助馬相伯實現辦學夢,1903年3月1日,震旦大學正式開學授課。1904年,教會安排具有不同教學理念的法國神甫南從周負責校務,64歲的馬相伯被迫另起爐灶創辦了復旦大學,意在復我震旦。
震旦大學——今日復旦大學
初創——震旦學院
1902年,馬相伯接受了蔡元培等人的建議,在上海創辦大學,將學校定名為震旦,意謂「中華曙光」。1903年2月28日震旦學院正式成立。耶穌會讓出徐家匯天文臺,為震旦提供食宿處,並派出一些傳教士擔任教師。1903年3月開始上課,有學生20人,馬相伯任院長。
到震旦求學的人數增加很快,到1904年初已經翻了4倍。隨著學員的增加,馬相伯求助耶穌會幫助擴建和發展這所剛剛起步的新學院。從安徽調來的耶穌會傳教士F·佩林成為教學研究負責人,他給學院籌集了許多教學設備,用以將中國經典著作譯為西方語言,將西語教材譯成中文。1905年,馬相伯與耶穌教會之間就課程設置和校務管理發生的衝突,同年8月,馬相伯離開震旦,另創學院--復旦公學(後來的復旦大學)。
震旦學院入學人數在1906年達到172人。1907年,震旦著手在盧家灣區建立一座校園,新校舍佔地共約17英畝,位於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兩側。1908年,傳教士P·H·阿萊任震旦教務長時,設置了一套強化課程。在新的教學大綱中,震旦以法國的學士學位教程為楷模,提出一套三年制預科教程、一套三年制高級教程。高級教程分文理兩部分,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取得相當於法國碩士學位的證書。在傳教士阿萊之後的幾位校長任職期內,震旦大學後來分設了文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理學院4個獨立的學院。由於掌握法語知識的中國學生人數甚少,震旦大學在30年代起,要求學生參加為期一年法語強化學習,此舉為震旦的學生進一步深造打牢了基礎。
崛起——震旦大學
根據民國政府教育部的有關規定,1932年震旦學院以私立「震旦大學」名義正式註冊登記。1937年秋,震旦創建了一所獨立的女校,即震旦女子學院,院址在蒲石路(今長樂路)。到1939年9月,震旦女子學院共有一、二年級學生120人。
從1912年起,震旦開始授予理學碩士學位,不久建立理科專業,並從1916年起授予工程學學位。震旦在1932年註冊時,理科改名為理工學院,分設數理學、機電工程學、建築工程學、化學工程學4個系,學制都是4年。工程學畢業生在鐵道、礦務、化工、電力和船舶製造等工業部門獲取職位,數理專業畢業生進入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所,另有許多畢業生赴法國繼續深造。
30年代初,到震旦求學的外籍學生人數越來越多,1933年有52名外籍學生入學。1934年震旦共有來自22個國家的外籍學生113名。
1934年震旦大學建起一座教堂,與震旦博物院對面相望。教堂南面的空地為運動場,運動場南邊的大禮堂建於1928年,靠近呂班路。震旦曾計劃利用禮堂周圍的場地建造長度為450英尺的大學生樓。由形狀相同的東西兩側樓與中心大樓連成一體。然而只有東樓竣工,長60米,寬17米。這幢樓房在1936年竣工時,《遠東評論》讚美是校園裡「最漂亮最現代化的大樓」。校圖書館也設在這裡,佔據了整個二層樓面,可以存放27.2萬冊書,顯得十分寬暢,因為1936年時藏書約13.6萬冊。二樓設置兩個閱覽室,學生閱覽室有214個座位,公共閱覽室有50個座位。
震旦大學醫學院
為了發展醫學教育,震旦於1909年在聖瑪利亞醫院(即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設置兩年制的醫學預科,1912年制定了五年制的醫科教學大綱,1917年授予第一批醫學博士學位。聖瑪利亞醫院作為震旦的附屬醫院,震旦的每屆畢業班中第一流的學生被選撥到這所醫院做實習工作。震旦還為學生提供另一個較小的醫院,即聖安東尼醫院(仁愛醫院),作為門診實習場所。1934年,震旦又在聖瑪利亞醫院內設立了一所護士學校。
震旦大學法學院
震旦大學還設立了法學院,1917年開始授予碩士學位,1920年起授予法學博士學位。辛亥革命後,清朝法規一度仍在起作用,這時震旦加強了法國式法學教學,以便使學生熟悉西方法律文化。1928~1931年,當中國政府開始重視並採用、吸取西方法律時,震旦則首創了四年製法學教程。該教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用中文講解,注重實踐,講授中國的法律、制度及其歷史。同時開設的第二部分課程用法語講解,對歐洲流行的比較法學及法國法律進行嚴格培訓。在實施4年教學計劃的最後階段,震旦要求學生提交一篇關於中國法學或比較法學的論文。
1932年法學院改組,設2個系,法學系和新成立的政治經濟學系,後者可授予政治學或經濟學碩士學位。這個新建的系全用法語講授,並為中國外交部門造就未來的外交官而增設了國際法和外交史等特別課程。
1932年以後,法學院學生逐年穩步增加,到40年代後半期,學生總數超過350人。由於教學要求嚴格,1940年只有40%的學生能夠從學校順利畢業。法學院畢業生在中國政府部門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地位,在外交部、司法部以及銀行金融與商業中的表現尤為出色,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暹羅(泰國)等海外華僑社會中從業者為數也不少。
震旦女子文理學院
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於1937年創設,地址在長樂路(今上海社會科學院)。雖然與震旦大學同屬一個懂事會,但在管理和經濟方面是完全獨立的。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分設文學院和理學院兩個院共7個系。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文學院的必修課目有:國文、英文、外國語、自然科學、歷史、教育、藝術、家政學、體育、戰時救護訓練;理學院的必修課目有:國文、英文、外國語、自然科學、數學、戰時救護訓練。以上為統一必修課,此外根據學生所屬系別,另設主系必修課。該校採用美國式教學方法。經費由天主教美國聖心會修院提供,教學語言為英語。曾在該校任教的著名教授有錢鍾書、趙國材、黃樸、趙爾謙等。
結束
儘管震旦大學在1945年被日本人徵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逆境期間,震旦大學始終堅持辦學,並繼續發揮作用。戰後,震旦大學並未擺脫困境。作為私立學校,震旦受制於經費來源,不可能像國立大學那樣免除學費,但還是為學生提供夥食津貼。受40年代後期中國政治經濟形勢惡化的影響,震旦在財務方面的問題變得極其嚴重。
1952年,中國整頓高等院校,取消了私立院校。震旦各院系分別被併入了的復旦、華東師大、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等院校。
輔仁大學——今日北京師範大學前身
起源
曾盡傾家私,創辦震旦大學的中國著名天主教人士馬相伯與天主教知識分子英斂之,於1912年7月上書教宗庇護十世首倡在北京創辦教會大學。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局勢不穩定,上書暫被擱置。1913年,有感於教會中青年不重視學習,學識水準較低,正在休養的英斂之教友率先興辦了一個小型學校。次年,英斂之創設於北京西郊香山靜宜園,他以《論語·顏淵》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說為學校定名「輔仁社」———輔仁大學前身。招收青年教友,授以經史百家之學。1918年,因經濟困難及英斂之離任之故,輔仁社停辦。
大學微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不久,教廷派本篤第三會會士美國司鐸奧圖爾來華視察。英斂之重提建立天主教大學事,建議被教廷批准。之後,教宗親自捐款意幣10萬元。1922年12月,羅馬教廷傳信部部長王勞松轉諭委託美國本篤會在華創辦公教大學。1924年,本篤會委派賓夕法尼亞聖文森學院院長、主教司泰(Aurelius Stehle)來華具體負責中國天主教大學籌辦工作。1925年3月,以教廷撥款10萬元意幣和美國密爾瓦基天主教婦女會及個人捐助共20萬美元,即以16萬元購得清室皇族載濤的貝勒府為校址。地址在北京西城區定阜街1號。佔地60餘畝,有房屋400餘間。為了保證大學初起時的質量,學校決定先成立國學專修科。仍沿襲英斂之在香山開辦的輔仁社之名,由英斂之擔任社長。此為重辦輔仁社,又名國學專修科。另有史學家陳垣、李泰棻、地理學家張蔚西、前清進士郭家聲等任教。是年秋招收學生23人為升入大學的預備,全部由各教區選送。主要學習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兼學英文、數學等課程。學校開學不久,英斂之於1926年1月10日病逝,臨終前將學校託咐給教育部次長陳垣,經辛苦努力,從聘請教師、購買圖書、儀器等,僅一年就使學校基本具備高等學府的規模。
學校於1927年以輔仁大學之名備案,並招收本科生。輔仁社原有的23名學生經考試後分別插班各年級。同時招考新生,錄取學生63人。同年9月26日,大學部舉行開學典禮,奧圖爾博士為校長,陳垣任副校長,學校名稱改為「公教大學輔仁社」,不久在立案時又改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簡稱輔仁大學)。由於早期的輔仁經歷了由輔仁社向輔仁大學的轉變,因此關於輔仁大學正式成立的歷史,人們看法不一,有的以1925年輔仁社開始招收預科班為起點,也有人認為輔仁大學的正式成立是在1927年。
大學初開時,僅設有中文、英文、歷史、哲學4個系,到1929年,改文科為文學院,並增設理學院及教育學院,實行預科三年制,本科四年制,並改組董事會,聘請馬相伯、張繼、胡適、陳垣、沈兼士、傅增湘為董事,向中國政府教育部呈請案,以陳垣為校長。設有11個學系,另有醫學先修科及美術專修科。1929年,輔仁大學停辦預科,改辦設高、初、中的附屬男子中學,校址在載濤貝勒府,由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兼校長。1950年由政府接辦,改名國立輔仁大學附屬中學。1951年又改名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1929年11月輔仁舉行新校舍興建典禮,全部工程耗資60餘萬元,1930年9月竣工,以新校舍為大學部,原校舍作附屬男子中學校舍,另在太平倉購地建築,開辦女子中學。學校當時已具有綜合性大學的規模,建立起包括大學部、高中部、初中部為一體的總結構。
1933年美、德兩國的聖言會接管輔仁。此時是學校發展的鼎盛時期。已有學生600人,為滿足學生需求,又新建宿舍、理化教室、擴大操場,進行研究生教育的文、理兩科研究所也先後成立。並於是年開始正式招生。止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國立大學紛紛遷往內地。由於德國與日本的特殊關係,唯有輔仁大學繼續開辦,並一直到抗戰勝利。由於輔仁大學是北方淪陷區唯一一所不掛日本國旗、不用日本教材的學校,也是唯一一所為國民政府所承認的高等學府。因此,不少學者、教授、熱血青年,均以輔仁為首選學校。由此,學生質量也有大幅度提高。
達於1937年,輔仁大學10年間一直只對男生開放,這種傳統於1938年打破,開始在文學院、教育學院各系和理學院數學系招收一年級女生。第二年理學院各系也全部對女生開放。輔仁的規模不斷擴大,教職員工及學生增值甚佳。1945年,抗戰勝利時,已有4個學院,設15個學系。1947學年度,有教授43人,副教授17人,講師93人,助教57人,在校學生2383人,中文圖書13萬冊。輔仁大學在界定辦學宗旨時的規定:介紹世界最新科學,發展中國固有文化。輔仁的管理者也很重視教學質量,在聘任教師方面,專才、通才兼收,中西學問並重,教師中一專多能者眾多。
輔仁大學更注重學術研究工作,學校成立的第二年就創辦了學術性刊物《輔仁學志》,在學術界極有影響。1948年,輔仁大學的另一刊物是以英、法、德文的《華裔學志》在國外出版發行,專門刊登研究中國古籍的文章。
除了刊物之外,輔仁還版了一些學術著作的單行本。陳垣的勵耘書屋抄本《名理探》、《明季滇黔佛教考》、《舊五代史舊本發覆》、《吳漁山先生年譜》,張星烺的《中西交通史資料彙編》等等都是以這種方式出版的。輔大是20世紀前半期中國的一所重要高等學府,輔仁的學術出版事業,無疑刺激了學術研究的發展。輔仁從國學教育、國學研究到成果的出版,形成了一個合理的體系,它的持續的努力奠定了輔仁在國學領域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10月,政府正式管理輔仁大學,使輔仁成為政府接管的教會學校之一。1952年政府對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時,輔仁大學正式與北京師範大學等院校合併,從此輔仁大學作為一所獨立大學在大陸上、已不復存在。1960年,該校以「臺灣輔仁大學」的名義在臺灣恢復,校址設於臺北縣新莊鎮。1963年正式成立大學部,陸續設立文、理、法、商、外國語文、管理、藝術等7所學院,連同夜間部共44個學系,16個研究所,現在有學生1.2萬餘人,使原輔仁仍不失舊顏。
天津工商學院
位於河西區馬場道的天津外國語學院早年是天津工商大學,這座高等學府,為後來的天津市、河北省的多所大學奠定了厚實的人才基礎。
天津工商大學的創建
天津工商大學籌創於1920年,1921年由耶穌會創辦,是一所專科大學。同年選定英租界馬廠道(今馬場道)為校址。
1923年秋成立預科,正式開學,有學生48人。1924年開始建築別具風格的主樓—————教學大樓。教學大樓由法國永和工程司設計,為三層混合結構,坐南朝北,正面臨馬場道,主門廳居於正中。一至三層,主要是教室、備課室及辦公室。西翼是教堂,並設有單獨入口,將教堂設在教學樓內的做法比較少見。
系科數量未達標易名工商學院
1925年成立工、商兩科。1926年11月教學大樓落成。1927年又建成圖書館、藏書室及新宿舍。1928年第一班學生正式畢業。1930年停辦預科,改設附屬高級中學(今實驗中學前身)。
1931年學校初具規模,學生增至600餘名。1933年8月,因所設系科數量未達「大學」標準,註冊時易名河北省私立天津工商學院。校訓為「實事求是」。
1943年9月,該院添設女子文學系,招收新生90名,由教育家孫家玉主其事。1945年秋又添設家政系及史地系。1946年秋,在工科添設機械系,在商科添設工商管理系,達到3院10系。
神父桑志華創辦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是該校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今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原名黃河白河博物院。該院專以研究黃河、白河(即海河)兩大流域之農礦地質及動物為範圍,故院名「北疆」。
北疆博物院院長是耶穌會神父黎桑,他的中國名字叫桑志華(1876-1952)。1912年,取得動物學博士學位的桑志華提出要在中國北方建立北疆博物院。1914年春,他從法國來到天津,直到1921年,桑志華隻身一人,身背採集包,手拿地質錘,攜帶獵槍及各種網具,深入山西、陝西、河北、甘肅、內蒙古等地,採集了大量動植物、礦物標本,為北疆博物院建設打下了基礎。
在採掘標本的同時,桑志華還聘請法國和俄羅斯專家來館對藏品進行整理、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取得了矚目的成果,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桑志華也獲得了法國政府「鐵十字騎士勳章」。抗戰爆發後桑志華的採掘工作中斷,1938年回國,1952年逝世。
該校地震儀室陳列有天津最早的地震儀———大地測震儀。這臺地震儀為俄國大科學家賈理精所發明,1931年由上海徐家匯天文臺運津。
天津最早的建築教育始於該院
天津最早的建築教育事業始於該院建築系。1937年秋,教育部令工科分為土木系、建築系。商科分為會計財政系、國際貿易系。建築系課程採用法國體系。抗日戰爭爆發後,天津大部分高等學校南遷,一些留津的知名學者,如土木工程專家高鏡瑩、林鏡瀛、譚真,建築學專家沈理源、閻子亨,物理學專家馬灃,地理學專家侯仁之,語言學家朱星等都應聘到該校任教,成為華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學校之一。
工商大學歷任院長
於溥澤神父,法國人,天津工商大學首任校長,文學博士。1885年來華。1903年在威縣傳教。1904年—1911年任獻縣小修道院院長。1921年7月21日,直隸東南教區受命於教廷籌建天津工商大學,於溥澤神父任籌備院長即天津工商大學校長。1921年7月25日於溥澤神父赴天津開始勘定馬廠道清鳴臺校址,監督建設、購置設備,聘請教授。1923年9月15日學校投入使用,首屆學生入學。1927年於溥澤神父離開天津工商大學赴深州傳教,任大名府本堂。1930年4月8日病故。
裴百納神父,耶穌會士,法國裡爾人。法國裡爾大學文學學士,哲學博士。1923年到天津工商大學任教,擔任方言、哲學、數學教授。1925年7月擔任耶穌會天津會長,天津工商大學校長,他精通英語,博通數學,富於天資,誨人不倦,對待學生態度和藹,當時頗受學生欽仰。為謀工商大學之發展救濟金及解決教育等有關問題,曾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歐美考察,參觀各國,以資借鑑。他長途跋涉不辭勞苦。每至一地,駐足時參見拜訪各地要人,以聯絡感情及宣傳工商大學之成績。考察期間他多半時間在法國,所到之處認真搜集、研究教育、查閱有關資料。在巴黎逗留的三日他馬不停蹄採購各種新式理化試驗器具,並與當地名人學者探討社會經濟問題,並聘請法國著名社會經濟學者P.Dubois主持工商大學教務,同時聘請了數名法國知名教授來華任教。之後他又到羅馬覲見教宗以及到耶穌會總會呈報天津大學工作成績及發展計劃,裴百納神父歐洲之行後,先後與歐洲數十所大學結成友好學校,事後這些學校把大量的教材參考書贈送天津工商大學,為天津大學的發展和國內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31年裴百納神父因病辭去校長職務回國修養,1946年再次來華在天津工商大學任教,1948年開始撰寫他從教一生的劇作。他一生為天津工商大學的發展和中國的經濟學教育嘔心瀝血,1950年迫於政治原因返回法國。1962年病逝葬於法國布隆爾。
趙振聲主教,耶穌會會士,河北省景縣黃古莊人。1923年在比利時耶穌會神學院領受神學博士學位,1931年-1933年任天津工商大學校長。1937年12月25日被羅馬教宗任命為獻縣教區主教,同時冊封比西加主教封號。1938年3月27日正式祝聖。1948年-1949年2月任北京總教區代理總主教。1949年3月至1953年5月迫於政治趙振聲主教隱藏於交河縣郝村秘密傳教。1953年5月至同年10月遷至坦村。1953年10月應政府之邀返回獻縣總堂主持教區。1956年7月26日在中南海紫光閣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957年12月擔任河北天主教愛國會主席。1962年當選為全國天主教神哲學院董事會副董事長。1966年文化革命爆發,趙振聲主教遭遇不幸。
劉斌神父,耶穌會會士,1901年入會,1906年晉鐸。畢業於上海大修院。先後在聖若瑟大修院、耶穌會文學院、仁慈堂、仁惠學校等任教數十年,曾任獻縣公學校長、天津工商學院首任董事長、工商學院院長。1943年7月辭去董事長及學院院長職務,改任工商學院女子文學系系主任,又任獻縣慕華中學校長。其主要著作有《默想全書》、《退思錄》、《聖依納爵傳》、《聖方濟格玻爾日內傳》、《聖伯多祿卡拉米爾傳》、《幼學袖簡》、《輔士袖簡》等宗教著作,文字通俗易懂,在教會中廣為流傳。其待人接物和藹溫良,學識廣博,為指導神師之典範。修士修女等多出其門下且樂於與之往來,聆聽教誨。
劉乃仁(1904-1975),1933年到該院任教,1943年任院長,任內他多方引導畢業生到大後方工作,留於淪陷區的,亦介紹到一般工商機構服務,免為敵偽所用。1944年4月,他因此同張元第(河北省立水產專科學校校長)、袁賢能(天津達仁學院院長)、羅光道(天津廣東中學校長)等一起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受到嚴刑審訊,但敵人沒撈到確鑿證據,諸人先後被釋放。
工商學院時期是該校極盛期
在1947年天津學生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中,該校6月2日同南開大學、北洋大學、耀華中學等聯合行動,舉行罷課,抗議國民黨鎮壓學生的罪行。
工商學院時期是該校歷史上的極盛期,有「煌煌北國望學府,巍巍工商獨稱尊」之譽。特別是上世紀40年代中期,人才薈萃,影響很大。
工商學院主樓正廳懸有利瑪竇、南懷仁畫像,牆壁正中懸掛著南懷仁繪製的巨幅《坤輿全圖》。
解放後津沽大學私立改為公立
1948年秋,學校獲準重新註冊為「私立津沽大學」。1949年天津解放。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津沽大學校董會請求,批准「津沽大學改為公立,校名仍稱津沽大學」,同時「私立達仁學院停辦,全部學生轉入津沽大學商學院」,「天津土木工程學校合併於津沽大學工學院」,還批准「以津沽大學原有文學院為基礎,籌建師範學院」。
國立津沽大學由著名物理學家張國藩任校長。1951年9月25日,舉行了「津沽大學改為國立接受典禮暨開學迎新大會」。參加大會的有馬敘倫、曾昭掄、黃敬、李燭塵、周叔弢、楊石先、張國藩、孫冰如等。11月19日,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葉劍英視察天津,特地來到津沽大學看望師生。
河北大學將工商大學作為前身
1952年春,天津市成立天津、南開、津沽三大學院系調整委員會。8月津沽大學工學院併入天津大學,商學院併入南開大學,並以其師範學院為基礎在原校址組成天津師範學院。
1958年夏,河北省教育廳將師範學院擴建為「天津師範大學」,1960年夏改為綜合性大學,定名為「河北大學」。1970年11月,河北大學由天津遷至河北保定,原校址改建為天津外國語學院。2001年河北大學慶祝建校80周年,將天津工商大學作為前身。
這所大學,曾經是那樣的輝煌燦爛。然而隨著歷史的腳步,工商大學的輝煌漸漸的被人遺忘。但是我們不應忘記當年直隸東南教區的耶穌會士們為強國教育,為福傳四方奔走求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