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教育——中國6所天主教大學

2021-02-11 聖教聖歌網


Pater Noster, qui es in cælis, sanctificétur nomen tuum. Advéniat regnum tuum, fiat volúntas tua sicut in cælo et in terra.Panem nostrum cotidiánum da nobis hódie, et dimítte nobis débita  nostra sicut et nos dimíttimus debitóribus nostris, et ne nos indúcas in tentatiónem, sed líbera nos a malo. Amen.

在天我等父者,我等願爾名見聖,爾國臨格,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我等望爾今日與我,我日用糧.爾免我債,如我亦免負我債者.又不我許陷於誘感.乃救我於兇惡.亞孟.

天主教大學,又稱公教大學,是指由天主教會創辦與經營的大學。根據1983年公布的《天主教法典》,天主教大學有「聖座設立,隸屬羅馬教廷」、「各修道會或教區設立」的差異,前者即「宗座大學」,意義相當於「聖座擁有的大學」。在西方國家,歷史悠久的世界頂尖大學多為教會首創。許多國家領導人、科學家都畢業於天主教大學。天主教大學基本上遵奉《天主教大學憲章》辦學。由於天主教會的世界性影響力,天主教大學、特別是宗座大學的學位均為國際承認,且於大部分歐洲、拉丁美洲國家尤其如此。


宗座大學,或稱宗鐸大學(英語:Pontifical university),係指天主教會建立並接受聖座教育部直屬管理的大學。宗座大學被準許頒發神學科系的學位,最重要的是神學理論、教會法、聖經教義以及哲學。宗座大學在神學學位方面遵循歐洲系統,授予學士學位、許可證或博士。通常在一個或兩個特殊的知識領域,非宗座大學的獨立學院或個別教學單位,聖座也許也會給予神學學位頒授的特許狀。這些單位被歸類為「宗座科系」或「宗座學院」以區別於宗座大學。這些教會的學位是在天主教會辦公的物質條件,特別是就主教候選者的選擇而言,主要來自具有以下學位的神父:神學博士(S.T.D)、教會法博士(J.C.D.),或者具有教會法學士學位(J.C.L.)的教會法官、律師。
北京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北平時期(英語:The Peping/Peking/Beijing period of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簡稱北平輔大或北京輔大,是輔仁大學的一個歷史時期,包含5個前身校名--輔仁社(Fu Jen Academy)、北京公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私立北京輔仁大學、私立北平輔仁大學以及國立輔仁大學。其主體於1952年被北京師範大學繼承。1930年代,設址于濤貝勒府、恭王府的輔大,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或「五大名校」,加上北師大),在日佔北平時期,成為淪陷區內實質上的最高學府。


輔大北平時期直屬於羅馬教廷傳信部,在臺復校後直屬於羅馬教廷教育部。輔仁大學的最初階段「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雖為天主教傳教而創立,但自始即與其他大型傳教事業迥異。因輔大並非西方教會單向設置的機 構,而是先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倡議,經過羅馬教宗首肯之後,再由美國本篤會會士主責所創。


輔大的創立,延續了明末清初利瑪竇與耶穌會會士的「學術傳教」傳統,迄創立前夕,天主教在華已有2所耶穌會經營的高等教育中心(上海的震旦學院,天津的津沽大學)。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致力實現中國現代化,其中的天主教徒亦無不同,滿清旗人後裔英斂之與震旦學院、復旦大學創辦人馬相伯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攻佔北平,華北各大院校一時風聲鶴唳,上焉者及早南遷,另謀發展(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至雲南另組西南聯合大學),下焉者原地不動,坐待日軍接管,名存實亡。對於人去樓空的大學,日本當局多以「原地開設同名大學」因應之。輔大由於羅馬教廷、德國聖言會的國際背景,夏季仍在炮聲隆隆中正常招生。除了教廷與德國的庇護外,另有一名日本皇族背景的西井教授在社會系任教,也讓日本當局不敢隨意騷擾。


碩果僅存的輔大,此時積極聯絡平津其他國際性教育團體,達成在日本統治區內共同遵守三項原則的決定:
1.行政獨立
2.學術自由
3.不懸偽旗,以示不屈。


1938年,輔大繼續招收文學、教育與數學系,聖神修女會主辦女院,為輔大招收女生之始。翌年,理學院各系也開始招收女生,並增設家政學系。1943年秋,輔大師生在日本壓迫威脅之下,仍拒絕接受當局之命令,繼續依循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之學制、校歷與假期規定。同時積極擴充學系,以招收淪陷區失學青年入學,由於輔大乃唯一不受日本控制之大學,故淪陷區青年莫不以考入輔大為榮,在學生驟增為4000人。此一時期,社經學系分為社會學系、經濟學系;美術學系分為國畫、西畫兩組;增設附屬小學及幼稚園。至此,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貫完整學制完全具備。淪陷最初的三年,成為輔大迅速擴張發展的時期,亦保持了一片故都學府的「淨土」。輔大理學院經過未曾中斷的十餘年發展,及至此時其學術聲譽已名滿全國。錢思亮、王普均等名教授均曾於輔大任教,日後享有世界性聲譽的原子能科學家──鄧昌黎、馮彥雄二氏此時即為輔大物理學系與化學系的畢業生。同年12月24日,校董田耕莘(兼青島教區主教)獲冊封為樞機主教。由此,國內以輔大英勇抗戰之事跡,國際以校董晉牧之盛事,輔大一時譽滿京華,迎來了北平時期的最光榮時代。



1951年7月25日凌晨四時許,當局將校務長芮歌尼、神父閔明我等10人搜捕入獄,期間返復疲勞審訊,備受酷刑,最終以莫須有的「美國間諜」罪名判處死刑(未立即執行)。校內教廷勢力經此打擊,已無法對校務產生任何影響力。事後未幾,輔大終於在當局的全國高校整並計劃中被徹底取消,校舍中的十字架被破壞搗毀,畫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北校區。人員與系所編制則為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政學院(今中央財經大學)所瓜分。


北平時期校友逾1萬2千人。位於北京內城內五區的北平輔大校址,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北校區」、「輔大北京校友會」以及「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的所在地。儘管輔大已於1961年在臺復校,但仍有呼聲希望輔大在北京原址復校。輔大校友、中國第一夫人、曾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的王光美就曾於1987年提出此議。但因北京校地以及「輔仁」商標皆為北京師範大學所有,且北京與教宗關係欠佳、當局不準許教會興學,故原址復校仍難以實現。


天津津沽大學(天津工商學院)

天津工商學院(法語: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et Commerciales),初名天津工商大學,又名津沽大學,為20世紀上半葉法國天主教會在中國天津市創辦的一所大學,始建於1920年,位於天津英租界馬廠道(Race Course Road)141號(現河西區馬場道117號—119號)。


1920年,獻縣教區耶穌會在天津創辦了中國第二所天主教大學—天津工商大學,1925年,天津工商大學的主樓建成,最初學校設有工、商兩科。1933年,天津工商大學改名為天津工商學院。1937年,天津工商學院設建築系,建築師沈理源、閻子亨、陳炎仲和穆勒等均曾在這所學校任教。1945年,天津工商學院具備了三院九系的規模。1948年,天津工商學院改名為津沽大學。1949年,津沽大學教職工達109人,在校學生630人。在隨後的院系調整中,由於是教會的附屬事業而被有意合併調整為公立學校天津師範學院,後成為今天河北大學的前身。1970年,津沽大學的原址被天津外國語學院使用,現為天津外國語大學。

工商學院主樓籌建於1920年,1926年建成投入使用。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馬廠道(Race Course Road)141號(今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119號),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該建築由法商永和工程司設計,總建築面積為4917平方米,是一座三層帶地下室混合結構的英式建築,大樓坐南朝北,正面面對馬場道,建築平面為對稱形式,中間高,四周低,似「工」字型,外立面為古典構圖原則模式,清水磚牆並以大塊蘑菇石修飾,頂部為曼塞爾式紅瓦坡頂,屋頂內部為法國孟莎結構穹頂。屋頂前後的牆上各嵌有一座巨大的圓鍾,圓鍾兩側和上方分別採用巴洛克的券罩和斷山花加以防護和裝飾。建築主門廳居於正中,正廳內懸有利瑪竇、南懷仁畫像,牆壁正中懸掛著南懷仁繪製的巨幅《坤輿萬國全圖》。

津沽大學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是中國北方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建立時間最早的博物館之一,籌建於1922年。位於天津工商學院校內,北疆博物院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現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庫房,存有大量標本藏品。20世紀20年代,上海已先後出現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當時,由天津耶穌會提供贊助的法國傳教士桑志華搜集了大量地質、巖礦、古生物和動植物等方面的標本和化石並儲存在天津耶穌會修會帳房崇德堂內,後來標本逐漸地充斥了崇德堂的各個房間和地下室。因此,桑志華向耶穌會提出創建博物院的要求。1922年,在法國天主教會和天津法租界行政當局的支持下,合併考慮桑志華的建議,決定在校內同時修建博物院,以解決標本收藏的難題。桑志華在馬場道南側蓋起了一座佔地300平方米,高21米的三層樓房。桑志為其取名為「MUSEE HOANGHO PAIHO」,即「黃河白河博物館」,後因藏品來源的拓展,定名為北疆博物院。現在這座大樓的兩側牆上各有中文和法文標誌,便是當年的原貌。1922年,北疆博物院的辦公樓建成,由當時的比商義品公司建築師比奈設計並監造,位於當時工商大學的院內,建築整體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高21米,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內部分設實驗室、辦公室、藏品庫,還設有防盜門和雙重窗戶。主樓一層至三層主要為教室、備課室和辦公室。主樓西翼內部建有小教堂,並設有單獨入口,教堂頂部採用半穹頂。是一座具有法國羅曼式建築風格的建築。
上海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是法國天主教會在中國上海創辦的大學。1903年2月27日,法國天主教會在徐家匯天文臺舊址創辦震旦學院,由耶穌會獎學基金提供支持,馬相伯神父為創始校長。震旦是印度對中國舊稱,英、法文校名分別為Aurora University和Université l'Aurore。法國在1880年就想就建立一所培養法-漢口譯翻譯的機構,因此就想通過法國大使和當時已經管理了聖依納爵公學的耶穌會辦一所學校。但是一直到1898年[3]總督李鴻章派遣馬相伯回到歐洲,學校才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馬相伯希望能夠辦起一所達到西方大學水平的學校。在土山灣的法國傳教士和聖依納爵公學為他在老徐家匯天文臺提供了一個房間,1903年2月27日學校就開學了,一開始只有24名學生,耶穌會的P. François Perrin任副校長,另外還有兩個學院教父協助。

1905年,耶穌會派法國籍耶穌會士南從周任震旦學院教務長,廢除學生自治,引發學生集體退學。馬相伯率眾中國教員辭職,別辦復旦公學。1908年,震旦大學遷盧家灣呂班路(今魯班路),佔地一百零三畝。1914年改為六年制,分設博物醫學、法政文學、算術工程3科。即後來的醫、法、理工3個學院。講授均用法語。學生來源多為徐匯公學(現徐匯中學)及各地天主教會辦的學校畢業生。1915年起院長需由羅馬耶穌會總部任命。


1932年改稱震旦大學,聖伯多祿教堂落成。1937年美國聖心會在蒲石路(今長樂路)創設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現向明中學),名義上屬震旦大學,實際財政、行政、教學完全獨立,教學語言為英語。1947年增設文學院。


1951年2月1日開始,傳教士退出學校,天主教會停止撥給震旦大學經費。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調整,震旦大學撤銷,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於原址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其餘學院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師範學院、華東化工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經學院等校。現為重慶南路227號和280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校舍。


在臺灣的上海震旦大學校友後於臺北市杭州南路成立震旦校友會,並興建「震旦中心」大樓,現為耶穌會管理。


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


臺灣天主教輔仁大學(英語譯名: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通稱輔仁大學、輔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的天主教大學。自1925年北京建校、1961年在新北市現址復校以來,陸續歷經本篤會、聖言會、耶穌會及中國主教團(今臺灣主教團)主持接辦,現為同名法人體系一員。其參與EUTW七校聯盟、優九聯盟及若干國際組織,並固定入選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輔大受聖座直接督導,發行A&HCI期刊,建制涵蓋12個學院、輔大醫院及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輔大校友涵蓋許多院士、中央政要、作家及影視名人在內,至今已達18萬餘人。

196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准輔大復校,預定校地由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員山地區、高雄縣市、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外雙溪(近百公頃山地)、臺北縣永和市等地不斷更換,復校校址最後選定臺北縣新莊鎮(今新北市新莊區)的農業用地。另據輔大應美系教授馮冠超表示,中國文化大學現址、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現址、龍華科大現址等地則曾均是考慮範圍。1961年,哲學研究所碩士班招生,當時為全臺僅有,錄取者皆為國立臺灣大學的畢業生。1963年,3學院10系組設立,大學部始正式招生。


輔大復校成功,為當時局勢動蕩的臺灣,帶來穩定民心的效果。前臺大教授、靜宜大學校長龔士榮神父指:「你看有德國人、美國人來這裡辦學,可見這裡沒有問題。要不然他們還來投資?」


復校以來,有一定比例的外國神父、修女在輔大任教。校內的境外交換生、留學生亦從未間斷。2011年,輔大開辦了全臺第一個大學雲端運算課程。截至2014年,在招收中國大陸學生的臺灣各大學中,輔大在學士班、研究所(碩士班)皆為私立大學第一志願。在2012年的研究所招生統計中,輔大的報名人數為全臺第6,次於臺大、政大、清大、成大、交大,領先中大、中山、臺科大、北科大。

東亞五校課程


2008年開始,東亞4所耶穌會頂尖大學-日本上智大學、韓國西江大學、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臺灣輔仁大學聯合開辦「全球領導力課程」(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 for 4 Jesuit Universities in East Asia),課程目標透過小組討論,培養現代社會的未來全球領導人。上課地點按上述順序,每年在4國4校輪流舉行。2012年,印尼聖那塔達瑪大學加入,課程改稱「東亞5大學」。2013年,美國馬凱特大學受邀參觀。


高雄文藻外語大學


文藻外語大學,簡稱文藻,是位於高雄的一所私立天主教科技大學,前身為文藻女子外國語文專科學校。由聖吳甦樂女修會(英語:Ursulines)於1966年創辦,校名為紀念第一位華人主教羅文藻主教而命名。1965年3月31日:成立籌備處向中華民國教育部申請設校。1965年12月27日:成立文藻女子外國語文專科學校,設有英國語文科、法國語文科、德國語文科及西班牙語文科,招收初級中等學校畢業之女生,修業為期五年。1999年8月1日:改制為文藻外語學院。


臺中靜宜大學


靜宜大學(英語名:Providence University,簡稱PU;法語名:L'université Providence)是一所位於臺灣臺中市沙鹿區的天主教大學。ISEP(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國際學生交換計劃會員學校。靜宜大學由創始於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女修會主顧修女會創立與主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創辦者為蓋夏姆姆(本名「瑪莉·蓋夏·陸京」,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她並擁有一個中文姓名「陸靜宜」。蓋夏姆姆在1920年自美國來到中國後,與其他主顧修女會的修女們一起興辦教育事業:1921年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創辦華美女子中小學,1932年再於中國河南開封創辦靜宜女中。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這些教育事業被迫中斷,蓋夏姆姆則與夥伴們投入救護傷兵與收容難民的工作。


1948年,蓋夏姆姆來到臺灣,開始積極投入復校的事宜。她先是於1949年在臺灣臺中市自由路開辦「天主教英語補習學校」,接著於1953年興建臺中市復興路校舍,直至1956年正式向中華民國教育部立案成立「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簡稱靜宜女子英專),奠定現今靜宜大學的基礎。


1963年,靜宜女子英專升格改制為「靜宜女子文理學院」,並設立夜間部,是臺灣曾經存在過的極少數女子大學之一。後為了符合改名大學之標準,1987年8月遷至臺中市沙鹿區現址,採花園式校園設計,佔地廣達30公頃。1989年7月,靜宜女子文理學院改名為「靜宜女子大學」。

相關焦點

  • 中國天主教大學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講,教會大學只在香港和國外才有,而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教會大學,則相當陌生。當一些人聽到東吳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這些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今天的一些民辦的野雞大學呢。而實際上,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這十幾所教會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中舉足輕重的力量,為中國融入現代文明,為教育和社會的現代化都居功至偉。
  • 臺灣:天主教三所大學
    臺北:輔仁大學天主教輔仁大學,簡稱輔仁大學、輔大,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直屬梵蒂岡教廷教育部,前身為1913年於北京創立的輔仁社以及
  • 中國天主教3所大學之一——輔仁大學
    起源曾盡傾家私,創辦震旦大學的中國著名天主教人士馬相伯與天主教知識分子英斂之,於1912年7月上書教宗庇護十世首倡在北京創辦教會大學
  • 天主教歷史及中國天主教的歷史
    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天主」一詞是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故把他們傳播的宗教定名為「天主教」。    傳說,基督教是由耶穌在巴勒斯坦創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羅馬皇帝的殘酷迫害和鎮壓。
  • 天主教輔仁大學簡史
    、創立天主教大學,以發展中國文化、介紹世界知識,彰顯大公教會之「大公」。到了八年(公元1919年),羅馬教宗派人來華,巡視公教教育狀況,也發現了中國缺乏天主教高等教育機構的現狀,教廷更知悉在中國設立高端的天主教教育機構已經刻不容緩。次年,美國天主教司鐸奧圖爾博士來中國考察教育時,與英斂之商議創辦天主教大學的事情,二人相談甚歡,奧圖爾博士也赴羅馬就此事上報教宗,更向傳教部部長痛陳此事的利害關係。同時,奧圖爾博士也向時任本篤會會長裘德裡斯請求幫助。
  • 天主教大學系統
    在西方國家,歷史悠久的世界頂尖大學多為教會首創。許多國家領導人、科學家都畢業於天主教大學。中國大陸在1949年前教育水平最高的學校也是教會大會,1952年以後大陸的教會大學被停辦兼併,如輔仁大學、燕京大學、東吳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大夏大學,齊魯大學、嶺南大學等。目前在澳門、臺灣還有數個天主教大學留存,教書育人,弦歌不絕。
  • 信仰沙龍精彩回放:天主教與中國
    1850年,中國第一所中學——上海天主教徐匯公學成立。1903年,中國天主教第一所大學——震旦學院創辦,(「震旦」意為「中國」)即震旦大學,創辦人為天主教徒馬相伯(他希望將傳統的中國文化和天主教教育理念結合起來,為倫理和精神墮落的中國社會帶來新鮮的活力與生命,復興中華民族。)1905年,馬相伯又創辦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取義:恢復傳承「震旦」大學之意)。
  • 天主教
    1949年後,大批中外籍教職人員和一些教徒從大陸來到臺灣,教廷於1949年12月30日把臺灣劃分為臺北、高雄兩個監牧區,1950年10月6日、1952年8月7日,又先後建立臺中和嘉義、花蓮3個監牧區。1952年8月7日,教廷以臺灣作為中國第21個教省,臺北監牧區升格為總教區,郭若石任總主教。1961年至1963年,建新竹、臺南兩教區,高雄、嘉義、臺中、花蓮均升為教區。
  • 澳洲凱薩琳大學(原澳洲天主教大學)
    澳大利亞凱薩琳大學 (簡稱ACU)是澳大利亞傑出的天主教大學,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天主教大學之一
  • 馬拉威天主教大學校史簡介
    馬拉威天主教大學是由馬拉威政府和國家高等教育委員會(NCHE)認可的提供學位,文憑和證書的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該大學擁有七個學院,分別是教育,法律,神學,社會科學,科學,商業以及護理 和 助產士。天主教在馬拉威從事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第一所學校是1902年2月2日,在上中Nzama恩徹烏縣由三個立蒙特福特傳教士:神父。Pierre Bourget SMM(高級),神父 Augustine Prezeau SMM(後來成為夏爾的第一個使徒首領)和神父。
  •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的淘汰率高嗎?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是澳大利亞傑出的天主教大學,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天主教大學之一,學校成立於1991年1月1日。學校由澳大利亞東部的四所天主教大專院校-新南威爾斯州的雪梨天主教教育學院、維多利亞的天主教教育研究所、昆士蘭的McAuley學院和澳大利亞首都直轄區的Signadou教育學院合併而成。
  • 如何進入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就讀?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Australia Catholic University(簡稱ACU)就業率是澳大利亞大學最高之一.成立於1991年。由澳大利亞政府資助,是澳大利亞公立大學之一,也是澳大利亞2所天主教大學之一。該校的護理和教育專業在澳大利亞首屈一指。
  • 天主教輔仁大學
    22,241人研究所 3,672人   天主教輔仁大學(英文簡稱FJU,中文簡稱輔大)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直屬梵蒂岡教廷教育部,為中國第一所宗座大學。該校是20世紀30年代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的北平四大名校,當前也與臺大、成大並列臺灣三所全科性綜合大學,是臺灣少數大學名校之一。
  • 馬達加斯加天主教大學校史簡介
    馬達加斯加天主教大學(UCM )是一所私立大學位於馬達加斯加,1997年,ISTA改名為馬達加斯加天主教學院(ICM)。1998年10月,與哲學系和神學系一起成立了社會科學學院。同年,馬達加斯加政府認可了哲學系的本科教育。在1999年,馬達加斯加天主教學院籤署了合作協議裡昂天主教大學在裡昂,法國,建立聯盟關係哲學的ICM的部門,其相當於在裡昂,創造了碩士學位課程。
  • 天主教輔仁大學 - 中國臺灣網
    22,241人研究所 3,672人   天主教輔仁大學(英文簡稱FJU,中文簡稱輔大)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直屬梵蒂岡教廷教育部,為中國第一所宗座大學。該校是20世紀30年代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的北平四大名校,當前也與臺大、成大並列臺灣三所全科性綜合大學,是臺灣少數大學名校之一。
  • 全球天主教大學
    University宗座慈幼大學 Università Pontificia Salesiana宗座天神大學 The Pontifical University宗座拉特朗大學 Pontificia Università Lateranense宗座額我略大學 the 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宗座聖經學院 The Pontifical
  •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護理研究生幾年?
    澳洲留學熱潮一直以來備受青睞,其豐富的教育資源,優良的社會環境在各方面都吸引著眾多的學子。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簡稱ACU)是澳大利亞傑出的天主教大學,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天主教大學之一。那麼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護理研究生幾年? 下面讓我們隨智課選校帝小編來看看,希望對你的留學有所幫助。
  • 如何才能成功申請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碩士?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是一所由政府資助的公立大學,擁有超過150年的歷史傳承,學校教學質量之高享譽國內外。學校歡迎任何背景的學生前來讀書。我們專注於提高學生的社區參與度和社會實踐能力,旨在將學生們培養成當今社會的有用之才。  學校的學生來自全球85個國家,是他們成就了學校文化的多樣性。
  • 巴拉圭聖母升天天主教大學校史簡介
    聖母升天天主教大學歷史1950年代末,巴拉圭天主教等級制將天主教大學「聖母升天」構想為高等教育的實體。成立法令1960年2月13日,主教梅納·波塔(Mena Porta)籤署了建國法令,其中規定天主教大學將被稱為「聖母升天聖母」,並將受到天主教歐洲委員會和亞松森大主教的大力支持。大臣的素質。它也規定,耶穌的聖心和聖母升天像應該被奉為耶穌的聖心。1960年3月22日,國民政府通過第 9350授權天主教大學「 NuestraSeñorade laAsunción」的運營。
  •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真有那麼好嗎?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ACU)在教育和健康科學(護理和應用科學)領域是澳大利亞領先的大學之一。在商科、社會科學、信息技術、哲學、神學和人文科學方面擁有一流的課程。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的學生喜歡這個小而友善的校園,以及數量少的班級人數。在這裡可以很容易跟老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