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參加了母校天津耀華中學九十周年校慶。
走進耀華校史展覽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兩幅鑲嵌在鏡框中的照片,是耀華禮堂大廳正中的碑刻拍照,記敘了學校創建的由來及相關人士,主要是英租界「中國納稅人公會」名單,從碑記上可以看到父親的名字「常務幹事吳新治」。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因政權更迭、時事變幻、經濟發展等原因,一大批原王室貴族、下臺的高官顯貴、新型買辦、實業家及高級職員紛紛湧入天津的洋人租界地,這使得天津英租界居住的華人劇增,帶來了一時的繁榮。
▲
1927年建設中的耀華校舍
雖然英租界內已建有一所英文學校(今二十中學),卻沒有一所華人自己的好學校。
為了華人子弟在英租界內也能受到良好教育,由華人董事莊樂峰先生發起、致函英工部局:提議創建英租界華人子弟學校——「天津公學」(後更名耀華)。
英工部局的答覆是:英文學校是旅居英人捐資所建,華人若也能捐資,當然一視同仁。
▲1938年的物理實驗課
於是,一場由天津英租界華人組織出頭,一邊與工部局進行談判交涉,一邊遊說達官富賈集資募捐的建校活動開始了 。
這個華人組織就是碑文中提到的「天津英租界中國納稅人公會」。
按照西方理念:只有納稅人才有權講話,當年,這個納稅人公會就是代表租界內居住的全體華人利益的組織。
公會是由主席團幹事3人,常務幹事3人,幹事15人,共21人組成,他們可與租界地的英方官員商討、決定著英租界裡居住的華人權力與義務的相關事項。
▲
1938年耀華社社員合影
其實,這21人中主要是前6人決定日常事務,相當於現在的常委。
在建校經費上,有文章說建耀華學校耗資三萬四千兩白銀,此數不準,這點兒錢那裡夠建如此豪華的學校?因為後期僅建大禮堂的工程款就高達28萬兩白銀。
我聽父親說過,公會幹事們常去英國工部局交涉、提出要求,宗旨就是為英租界華人子女爭取一所好學校,理由是,我們納稅人每年向租界交那麼多稅錢,我們的子女應該有個好學校讀書。
▲
1938年耀華音樂會全體會員合影
這種民權思想,英國人還是認同的,幾經交涉,英工部局答應劃地作為校址,建築費若干按五年分撥,平時經費按年撥給。
經過努力,一部分建校經費還是從工部局中要了出來。
這次交涉的勝利也大大激發了租界華人居民的辦學熱情,各種建議紛至沓來,對學校的規模、設施、教職員的標準等等,總之要求「好上加好」,為此諸公捐款,紛紛慷慨解囊。
▲
1938年耀華足球比賽
在集資捐款方面,說通了曾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黎元洪等頭面人物出巨資,以實際行動倡導並做出表率。
華人社會名流倪幼丹、徐世章、鄭宗蔭、張叔誠等積極響應,當年就募集白銀數萬兩。這些義舉,一時傳為佳話。
最為積極,出力最大的是莊樂峰先生,從提議到爭取英方批准,再到出錢、出力,事無巨細,將辦好耀華學校當作自己有生之年的重要目標。
莊樂峰(1873年-1949年),名仁松,字育文,號樂峰,以號行,江蘇省丹陽縣人,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中華民國天津實業家。是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華人董事,天津耀華學校創始人。據說,當年校名確定後找誰書寫牌匾,也讓他煞費苦心。當時天津書法四大名家為華世奎、嚴修、孟廣慧、趙元禮。華為前朝遺老,那雄健、端莊的館閣體早在晚清朝庭已為人注目,名氣最大,畢竟「天津勸業場」的金字大牌匾已然是文物,矗立在那裡,世人有口皆碑。嚴也曾在清庭為官,民國後奮力辦學,是南開學校(當時是中學)的創始人;而莊樂峰一干人等所為之奮鬥的新派學堂「耀華」也是奔著天津最好中學的目標而去,因此,前二位不便打擾。剩下的兩位,孟排名在前,而且是亞聖孟子之後裔,這無疑對於辦學事業來說又憑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於是一致同意煩請孟廣慧先生書寫校名,並點明要隸書字體。順便提一下,這位孟夫子書法十分了得,真草隸篆無一不精。三十年代,其作品曾參加南洋華人書法大賽,榮獲頭獎、名噪一時。當時便有中國書法南鄭(鄭孝胥,後為偽滿州國總理大臣,交通銀行四個大字就是他寫的。)北孟(津門孟廣慧)之說,傳為文壇佳話。▲當「耀華學校」四個尺大隸書擺在案前,莊樂峰非常滿意,又考慮到孟當時經濟拮据,當即派人送400大洋到孟府為潤筆。又及,我記得文革前濱江道勸業場大門左側有一「廣裕茶莊」,下款有孟廣慧三字,是楷書體,字型雋秀、優美。近聞東北某處有人收藏孟的手跡,一尺見方宣紙寫有十幾個中楷大小的隸書,索價15萬元。耀華學校說是成立於1927年,今年適逢九十周年,但校舍卻是陸續建成的。1927年天津公學暫租戈登路(今湖北路)校舍創建,轉年夏遷至紅牆道(今新華南路)原英文學校校舍,1929年英工部局劃撥校地50餘畝。 1929第一校舍落成,翌年建成第二校舍。1931建成第三校舍,1932年第四校舍峻工,中小學生達800餘人。至於最後落成,又錦上添花的耀華禮堂(現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建築)則是1935年的事了。當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有一個叫中國納稅人公會的組織,我的父親吳新治先生是公會裡的常務幹事。父親與大家共同為華人後代的教育奮力前行,是他們努力的結果,促成了「耀華學校」的誕生。有了學校,用誰當校長就是首要問題,耀華的每一任校長都是嚴格挑選的。
第一任校長王龍光:原北洋大學卸任的總學監。
第二任校長嚴松章:曾官費留學美國哈佛大學,建築工程學博士。
第三任校長趙天麟:哈佛大學畢業,法學博士,曾任北洋大學校長。
第四任校長金邦平: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原為袁世凱的文案。
第五任校長陳晉卿:畢業於京師法政學堂,曾任職於最高法院,是家父吳新治提名舉薦上去的,後經公會通過,成為耀華第五任校長也是任期最長的校長(1939-1947)。
從校長們的履歷就能看出公會幹事們對耀華當家人的慎重挑選與良苦用心。1938年《耀華年刊》刊載的耀華校歌
彈指一揮九十載,今日又見碑刻,無限感慨!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