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我們卻越學越費勁?這個大腦迴路在「作祟」

2020-11-11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現在人們在微博上經常說的一類話是:

「馬了就是做了!」「轉了就是會了!」

意思是說,我對博主發的這條健身or編程or樂器等實用技能的教學視頻或文字教程非常膜拜、心嚮往之。我在這裡先轉發留存一下,之後有機會花時間來好好學習一下!(雖然我可能大概率沒有這個時間,而且哪怕有時間也不會真的來學,但就當我掌握這項技能了好啦)

先別笑這些可愛的網友們,現在請各位也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全身心投入在一項新技能或是新鮮事物的學習上是什麼時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對學習新鮮事物、甚至是參與日常活動的熱情與積極性都越來越低,遠不如從前了。

別擔心,最近麻省理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給了我們學習的希望!

研究人員通過對老鼠進行研究實驗,發現了一種維持學習動力的關鍵大腦迴路——紋狀質(可不是紋狀體哦)

從科學的角度看,在決定是否要開始學習這件事上,人們需要評估行動背後所花費的成本以及相應的回報,在這個過程中,最新發現的這條大腦迴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員表明,他們可以通過重新激活紋狀質迴路來提高老年老鼠的學習動機,也可以通過抑制這條迴路來降低這些老鼠的學習積極性

情緒看門人——紋狀質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事物的態度越來越難振作起來。這種態度或者說動力,對於人們融入社會和學習新的知識能力都很重要——如果你不參與其中,很難學習到。」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麥戈文腦研究所成員 Ann Graybiel 說道。

幾十年來,Ann Graybiel 所在的實驗室一直在研究分布在紋狀體中的紋狀質。紋狀體(striatum)是大腦基底神經節之一,基底神經節是與習慣形成、協調各種精細運動、控制情緒和成癮有關的大腦中樞。而紋狀質(striosomes)的功能則一直很神秘,部分原因是它們在大腦中的體積很小,很難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其進行成像。

近年來,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紋狀質在「趨避衝突」的決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決策往往涉及一些有利有弊的選項,例如是否接受一份高薪但是遠離家人朋友的工作。

在一項相關研究中,Ann Graybiel 的實驗室發現,紋狀質與黑質細胞相連,黑質是大腦主要的多巴胺產生中心之一。因此,研究人員假設,紋狀質可能扮演著看門人的角色,能夠吸收來自大腦皮層的感官和情感信息,然後整合這些信息,從而決定如何行動,並讓多巴胺細胞被激活。

成本回報評估

研究人員以老鼠為實驗對象,希望了解老鼠在做出有關「趨避衝突」的決策時,紋狀質中發生了什麼。

在實驗中,老鼠會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聲音伴隨著獎勵(糖水),另一種則伴隨著帶來厭惡感的輕微刺激(強光)。
老鼠們逐漸了解到,如果在聽到第一種聲音時多舔幾次水,它們會得到更多的糖水;如果在第二種聲音時中少舔幾次水,光線就不會那麼明亮。
老鼠們在學習執行這類任務的時候,需要對成本和回報進行評估。

實驗發現,當老鼠學習這個任務時,紋狀質的活性明顯高於紋狀體中的其他部分,而且這種活性與老鼠對兩種聲音的行為反應相關。這表明,紋狀質可能對於為特定結果賦予主觀價值至關重要

「為了生存,我們可能需要不斷地學習,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對自己不好。

無論是人類,還是實驗中的老鼠,如果非常看重學習行為所帶來的獎勵回報時,就會去承受所有可能的成本和代價;如果想要避免學習行為所帶來的成本,就不會考慮所有獎勵了。
這意味著,有些人的學習行為是獎勵驅動型,有些人則是成本驅動型。
」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科學家 Emily Hueske 解釋道。

失去學習動力

接下來,研究人員發現,年齡較大的老鼠(13 個月到 21個月大,大致相當於60歲以上的人類)在進行學習行為時,對於「趨避衝突」的決策參與度下降了
而且與年輕老鼠相比,它們的
紋狀質活性也降低了

而當研究人員使用基因靶向藥物來增強紋狀質的活性時,他們發現,老鼠變得更專注於完成學習任務了。相反,抑制紋狀質的活性則會讓老鼠們的學習積極性降低。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可能刺激紋狀質迴路的治療藥物,他們建議訓練病人通過生物反饋來增強這個迴路的活動。
也許未來有一天,刺激紋狀質活性會成為新時代的「懸梁刺股」,人們會用這招讓自己更積極地參與各項學習活動之中,也說不定哦。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motivation-learning-aging-17224/

相關焦點

  • 兒童肥胖症「預言家」——這個腦區細胞密度越大,孩子腰圍就越粗
    ,炎症與肥胖有關,但二者的聯繫在人類的大腦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為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利用了由青少年腦認知發展研究(即 ABCD 研究)所收集的公開數據,這項研究正在跟蹤超過 11000 名兒童的大腦發育和健康情況。
  • 孩子記憶力差?這有一份科學良方,幫你走進孩子大腦對症下藥
    底層的「信息過篩器」會自動過濾信息,把一些無意識的、不重要的內容自動排除。當我們把新奇的、意外的信息與當下所學習研究的內容聯繫起來時,大腦的感官「信息過篩器」會自動打開——藉助新奇事物,讓學到的信息成為附屬物進入大腦。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為什麼會越學越焦慮?你可能患上了知識焦慮症
    而為了奪回掌控感,這時候大腦就會開啟一個「生理機制」:會不斷的迫使我們去做些什麼,以緩解這一個焦慮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麼在例子中:我會說根本停不下來,原因就在於「焦慮」這一個「情緒」正在背後推著我不停的學習。
  • 大腦是可塑的,「育腦」不存在「晚」的問題
    和樹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說完「我要學習」之後,到坐到課桌前能花費一個小時,隨後開始看漫畫、玩遊戲,磨蹭到打開筆記本又要花一個小時,終於要開始學習了,這時馬上就厭倦了。在此期間,他媽媽當然是一直在生氣,不停地跟他說「你要磨蹭到什麼時候?」「一會兒不讓你吃飯嘍!」「趕緊學習!」,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中比比皆是。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 2張圖讓你看清聰明的大腦長啥樣!神經連結網絡越發達孩子越聰明
    「聰明」這個詞,我們常常在說,雖然每個人對聰明的定義和標準不同,但是歸結到孩子的學習上,大多是這幾點:學習成績好、做事利索、思維敏捷反應快、有上進心等等。神經科學證明:神經連結網絡越發達,大腦越聰明。神經網絡發達的三個主要特徵是:神經粗、連結多、密集編織成網。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題圖:《隱秘的角落》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會變得很「懂事」,會體察「父親」或「母親」的情緒,做事說話謹小慎微,他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工作,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不僅在家庭中,在外也會優先考慮他人的感受,而往往忽略自己。但 Ta 會變得不快樂,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會被別人指責。但又無法從這個怪圈裡跳脫出來。另一方面,單親媽媽或爸爸也會通過對孩子的控制來維繫已經破碎的家庭。
  • 越了解黑猩猩,就越了解我們人類自身
    因此,規模的增加,使得語言成為一種必須,因為這關係到了「生存」的問題。當一個靈長動物,無法通過有限時間和所有群體中的其他成員達成聯盟,那麼,種群也就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機。在掌握了簡單語言之後,人類開始發展。鄧巴估計,人類的有效社交圈已經拓展到了150人左右,這個數字也就是著名的「鄧巴數」了。這個數字看似不多,可是在人類群落中,交流的時間卻遠遠多於其他靈長類動物。
  • 孩子越學越差?並非天生笨,而是「習得性愚蠢」,家長要警惕3點
    導讀:孩子越學越差?並非天生笨,而是「習得性愚蠢」,家長要警惕3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學越差?並非天生笨,而是「習得性愚蠢」,家長要警惕3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想學習?轉變思維,激活大腦「獎賞迴路」,讓學習成為快樂源泉
    03.想讓孩子愛上學習,需激活大腦「獎賞迴路」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確實會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我們既然了解原因,也就能找到對策。簡單的說,讓孩子愛上學習就是要做一件事,讓孩子感到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推動一件事,就是讓學習和快樂建立聯繫,事實上,這種聯繫是我們人體本就自帶的功能,那就是我們大腦神經體系裡的獎賞迴路。
  • 孩子天生"慢性子",家長越催反而越慢,這些原因在作祟
    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活潑開朗而有的則比較內向。內向的孩子往往做事比較慢,這就會讓家長非常頭疼。每天早上催他們起床上學都需要好多遍,長此以往誰都會不耐煩。家長覺得孩子性子慢,多催催就好了,可是就算再怎麼催促孩子似乎也快不起來,甚至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家長需要了解這背後的真正原因。
  • 孩子天生「慢性子」,家長越催反而越慢,這些原因在作祟
    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同的性格,有的活潑開朗而有的則比較內向。內向的孩子往往做事比較慢,這就會讓家長非常頭疼。每天早上催他們起床上學都需要好多遍,長此以往誰都會不耐煩。家長覺得孩子性子慢,多催催就好了,可是就算再怎麼催促孩子似乎也快不起來,甚至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魏坤琳:終身學習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自認知科學的建議
    大多終身學習者常用大腦,卻不懂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教你科學用腦,告訴你大腦的三大規律,並提出學習建議:1)學會對付偷懶的大腦;2)善用好奇心助力學習;3)成為學徒。事業有成的「聰明人」幾乎都是終身學習者,但想成為 21 世紀的終身學習者,面臨兩個困境:信息過載和學習方式陳舊,那該怎麼辦?
  • 「健康寶貝」越鼓勵,孩子越害怕?小心,你的鼓勵可能傷到孩子
    當然除了這些常見的錯誤鼓勵方式,大魚老師還想提一下「激將式鼓勵」「對比式鼓勵」:「激將式鼓勵」說到「激將式鼓勵」,就不得不提起之前帶著兒子巴圖做客《嚮往的生活》的宋丹丹了。事實上,這樣總是通過打擊和否定來鼓勵孩子的方式,或許有時能夠起到作用,孩子為了展示自己、證明自己,開始認真發奮地學習。但這樣激將式的鼓勵,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增加孩子焦慮情緒的同時也破壞著孩子對學習、對生活的樂趣。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避開這個學習誤區,3招助他成為學霸
    「張老師,我家孩子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挺好的,可是上了初中之後,成績就不行了。為這個事情,他老是哭,我們真擔心孩子有點什麼問題!」媽媽一邊說一邊紅了眼睛,小嬌的眼淚也是撲簌簌就沒有斷過。她痛苦的說:「我很用功了,為什麼我就是學不好呢?李林天天玩,可是考試的時候成績還那麼好!我真的是沒有辦法了!我盡力了!」
  • 幫人「提神醒腦」的咖啡,正在讓你越喝越困……
    在我們身體中有一種內源性核苷酸叫做——腺苷,它遍布在人體細胞內,對心血管系統和肌體的許多其他系統及組織均有功效。當我們感到疲憊時,大腦中的腺苷會與腺苷受體結合,使得神經元的活動減弱,讓大腦變得昏昏沉沉,就有了想睡覺的衝動。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當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能一番作為,為了幫孩子打好基礎,許多父母從小就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孩子越想學習越想進步,卻越做不好! 孩子越想學習進步反而容易失利?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當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能一番作為,為了幫孩子打好基礎,許多父母從小就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孩子越想學習越想進步,卻越做不好!孩子越想學習進步反而容易失利?
  • 寶寶越批評越難進步?巧用「羅森塔爾效應」,挖掘孩子學習潛力
    1、孩子的自尊心作祟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是非常的有自尊心,他們非常渴望家長把他們當成大人對待,所以家長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十分的內心面子,因此他們可能會心存不滿,覺得自己的面子丟了,學習的時候可能會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