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學習問題幾乎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都不是個輕鬆的話題,孩子僅僅是學習成績不夠好也倒可以通過補習來增進,家長們最怕碰到的是:孩子壓根沒有學習的欲望。
如果孩子不喜歡甚至是討厭學習,往往家長會覺得所有的教育都如泥牛入海。但我們身邊也不乏逆轉的案例,說明還是有路可走,有方法可求。比如北大的劉媛媛,很多人都知道她從學渣變為學霸的故事。
這裡,我們重點介紹一個實用的方法,讓孩子從此愛上學習。
要解決孩子不想學習的問題,讓我們先溯本求源,看一下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學習。
01.孩子不願學習的四大原因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總是追求快樂、躲避痛苦,孩子當然也不例外,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學習,可以肯定地說,那絕對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事實上,現在的孩子通常有以下四大原因導致他們不想學習。
生活內容太豐富,也太零碎。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就普通家庭來講,孩子所見所聞及所擁有的都很豐富。擁有太多並不全是好事,你所擁有的每樣東西所能帶給你的幸福感,都被極大的稀釋了。學習在孩子的生活中,尤其在孩子的情感世界裡,所佔的比例太小了。
電子產品的極強的負作用。
有心理學者實驗表明,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的學習能力明顯比玩電子產品的孩子強。
手機,平板電腦即便對大人都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法國,政府已經立法禁止中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在學校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話手錶來抵禦電子產品的致癮性。
缺乏學習的軟環境。
這個原因可能不少家長會提出反對:我們已經竭盡所能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條件和環境了,怎麼還能說孩子的學習環境不行呢?
其實孩子學習的環境存在一個很難被發現的大問題,就是學習的功利性。簡單說,家長讓孩子努力學習的意義大多在當前階段缺乏現實意義,比如考大學、找工作等,對於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講,就過於遙遠,缺乏當下的意義。
家長錯誤的引導方式。
家長引導孩子是需要技巧的,如果教育的方式跟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匹配,一切都變成了說教,自我意識逐漸增加的孩子會本能產生心理排斥。就像前面說的學習的意義問題,家長必須找到方法和孩子自己的興趣接軌,才能有效地讓孩子接受。
以上的四點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如果只是成績一時下滑還好,就怕孩子已經在心裡排斥學習了。
02.孩子不願學習的負面影響
如果孩子不願學習,將產生哪些負面影響呢?
學習是一種能力養成,不願學習不光成績會不好,影響孩子其他能力的塑造,還會進一步影響孩子的為人處世能力。
◆不願學習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一個孩子整天被家長和老師要求著去做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總會引起孩子對自己的自我否定。
◆孩子不願學習還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
不願學習的孩子在學習的感受和大人的期待上產生了落差,這樣在這個問題上孩子的價值觀形成時,就會慢慢地被邊緣化,成為非主流。學校裡不愛學習的孩子和愛學習的孩子總會出現分類扎堆的現象,就是這個原因。
03.想讓孩子愛上學習,需激活大腦「獎賞迴路」
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確實會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我們既然了解原因,也就能找到對策。簡單的說,讓孩子愛上學習就是要做一件事,讓孩子感到學習是件快樂的事。
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推動一件事,就是讓學習和快樂建立聯繫,事實上,這種聯繫是我們人體本就自帶的功能,那就是我們大腦神經體系裡的獎賞迴路。
什麼是獎賞迴路:
獎賞迴路是一個腦科學領域的概念,是我們大腦中的趨利機制。我們的大腦做喜歡的事時,會在得到獎勵時分泌一種物質多巴胺,這是一種可以幫助神經細胞傳送信號的化學物質,它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興奮及開心的信息的傳遞。
也就是說,我們得到獎勵,大腦就分泌出快樂,就是大腦裡這個獎勵的機制讓我們對一些事產生興趣,並一再地鼓勵我們去做這件事情。
電子遊戲就是利用了這個機制,我們之所以喜歡打遊戲,就是因為它在用各種方法不停地獎勵我們,不停地帶給我們快樂的感覺。我們如果能夠合理地設計我們的學習,合理地利用這種快樂的感覺,就能夠讓我們的學習充滿樂趣,成為我們喜歡的事情。
那麼,孩子的學習應該利用獎賞迴路來設計學習,使之變得充滿快樂呢?
04.孩子應該怎樣激活大腦「獎賞迴路」, 實現快樂學習
首先要創造學習的物理環境
讓我們建立快樂迴路時不必受到其它因素的幹擾。比如孩子願意開始學習了,也從學習中開始收穫快樂,但突然更大的刺激來了,孩子發現身邊有人在看電視,則他馬上就會想到去看個動畫片,剛剛建立的關於學習的迴路就被打破了。
降低開始學習的難度。
開始進入學習往往是建立迴路的一個難點,尤其是當孩子已經對學習有所排斥時。這時也有實用的心理學方法來幫助建立快樂的迴路。比如微習慣的流行幫助我們總結出了非常有效的開始學習的方法。
設計一些微任務,讓我們能夠順利上手。微任務很快就可以完成,反饋給我們微量的成就感,這就大大降低了我們開始學習的心理負擔,同時還會進一步期待之後的學習任務。
進行任務的切割,同時設計不同的獎酬。
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容易遭遇的困境就是,因為要學的東西很多,學習是個很長的過程,如果只看到前面未知的旅程,則很容易喪失自信和興趣。所以把學習任務進行切割,讓孩子們可以將目光從前方的未知,轉到腳下的已知上來,隨時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績,並給予自己獎勵。
這種設計有兩種常用的技巧,一是讓你的腦力學習過程可視化。
腦力活動比體力活動更容易拖延,因為依據上面的原理,腦力活動的成績是不可視的,不像你做體力工作或是鍛練身體,你做的東西立馬可見。這也是很多孩子學習時老是磨磨蹭蹭做些周邊工作的原因,因為那些事做了什麼看得清清楚楚。
腦力學習過程可視化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單和任務圖。清單上每個小任務完成,可以額外設計一份獎勵,例如一個印章小紅花都能帶來一份快樂。任務圖則是大任務的框架,就是學習最終要掌握的知識全景,這樣,無論前面還有多少任務,孩子總能知道自己掌握了什麼。
第二個技巧是讓你的批量重複學習進行積分化。
學習過程中有許多任務是需要多次重複的,比如背誦、記單詞等,還有一些需要重複的練習。我們可以給這些任務進行評分,或者根據具體的任務需求進行計數或計時,可以設計到一定的分值則給予獎勵。這樣,看著評分和數字的增長,對獎勵的欲望會越來越強,原本無趣的東西都變成了好玩的遊戲。
設計結束學習的方案。
以上的幾個方法我們可能已經發現,我們對學習的設計和電子遊戲的令人沉迷的原理是非常相似的,但是遊戲除了有些內容不健康之外,還缺少結束及跳出設計。通常結束遊戲後人是很疲憊的,就是因為它沒有合理的跳出機制。
當孩子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能得到迴路的獎賞時,設計好任務適時的結束,也是在獎勵並吸引孩子的下一輪學習,不要因為想趕成績而巴不得一口吃個胖子,趨著狀態好就拼命學也是不可取的。
通常根據孩子當時的學習能力,設計出恰當的任務量。而且,學習任務可以定量任務和獎勵任務,當定量任務做完時學習就可以隨時結束了,如果孩子還很有興致,還可以繼續去完成獎勵任務。
這時的學習都成了一種獎勵,得表現得好才能去學。而且,一旦獎勵任務完成,學習活動則必須停止,孩子們若任務完成的又好又快,則不得不出去玩了。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峰終定律」,是說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感受好不好,取決於過程中美好感受的峰值,和結束時的感受。如果孩子多有幾次學習結束這樣意猶未盡的感覺,學習就會成為孩子的快樂源泉。
互動話題:
孩子不喜歡學習或者興趣不高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多數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問題,對於激活您的孩子的大腦迴路,您有什麼好的方法和技巧,歡迎分享探討。
————————
我是溫柔虎爸,家有兩寶,大寶5歲,小寶3歲。一人帶兩娃的艱辛讓我更懂得如何照顧寶寶。
溫柔虎爸專注育兒知識分享,為寶爸寶媽排憂解難。歡迎各位與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小問題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