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的新年計劃: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020-12-13 環球留學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負笈海外的中國學子,開始為自己制定新一年的學習和工作計劃。留學美國的李悅將迎來自己的畢業年;留學日本的童童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有了明確的設想;留學澳大利亞的黨一康給自己列出了新的書單;留學韓國的李鳳希望自己能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貢獻一己之力……他們將2017年的喜怒哀樂留在了舊歲,在新的一年重新出發,為了夢想繼續努力!

收穫碩果 踏上新途

林嘉懿

算算日子,童童已在日本留學6年。2017年4月開始讀研究生。對於她來說,2018年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從日本別府本科畢業後,童童考入了京都立命館大學,成為一名研究生。「一切又從零開始。」入學之初,她寄宿在大阪的朋友家,往返兩地找能租的房子;在京都沒有認識的朋友,初來乍到寂寞孤獨;研究生階段換了專業,以前熟悉的知識用不上,新學的知識不熟悉……可以說,各方面都不適應的童童,在面臨未知環境時,內心是恐慌的。

但留學這麼多年,童童早練就了強大的適應力。「租的屋子燈壞了,自己找人修;出門丟了東西,自己找回來;家裡的雜事瑣事,自己操心自己幹……」留學的這幾年,生活中的各種瑣碎磨礪著她,從一開始的煩躁鬱悶,到之後的泰然處之,童童變得更加樂觀堅強了。「有一次我去韓國旅遊,剛下了飛機,我的手機被輕輕磕了一下,結果就開不了機了。我在韓國機場,人生地不熟,手機打不開,倍感絕望。」回想起自己經歷過的「倒黴事」,她覺得很無奈,但也能坦然面對。如今,她已成為看著菜單就能做出美味菜餚的半個「大廚」,成為可以自己搬運家具的「大力士」,成為親手組裝家具布置房間的「設計師」……在童童的生活中,她還需要扮演很多角色,但她樂此不疲。

除了生活能力的提升,童童的思想也在漸漸成熟。「出國之後更愛國了。」童童說,「在親身體驗過海外生活之後,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更加客觀了,也更加為祖國驕傲。在海外生活和去海外旅遊是不一樣的,深入了解之後,就明白了很多事情,對祖國也更加眷戀。」童童坦言,感覺自己變成熟了許多,現在學會了和不同觀點不同想法的人進行合作,變得更加包容。

留學海外,免不了面臨各種麻煩。童童建議:「我們是留學生,孤身在海外生活,在面對一些侵害自己權益的事情時不能怕,一定要勇敢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談到2018年,童童說希望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年。畢業論文和找工作是她新年計劃中最重要的兩項。對於未來的工作,童童有很多設想:「我掌握了漢語、日語、英語、韓語4種語言,現在還在自學泰語等語言。希望能利用語言優勢,找到合適的工作。我想從事促進中國對外貿易或者對外交流的工作,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自己的價值。」

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李鳳

一個中國人在國外學中文,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怪——為什麼要跑到國外學自己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不過,可不要小看國外的中文系,視角不同,收穫也不同。

我在國內讀的本科,專業是對外漢語。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以及攻讀研究生學位的考慮,本科畢業後我申請到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中文系讀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中文系設有漢語語言學、漢語國際教育、中國文學、對外漢語、古典文獻學等方向。我所學的專業是研究中國古典文獻,比如《山海經》等,並將文言文和漢賦翻譯成韓語。該專業不僅需要閱讀大量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做中韓文學的古文翻譯也需要相當的功力。

記得我剛開始接觸文言文翻譯時,壓力非常大。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節課——「中國女性詩人史」,教授分配任務,讓每個學生每周輪流報告學習所得。我分到的任務是翻譯宋曲。雖然心裡想這要怎麼翻譯啊,但為了突破自己,也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我每天泡在圖書館裡,查資料以及閱讀中國古典文獻。文言文的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並儘量保持古文的意境和風格。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譯成相應的現代漢語,達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翻譯得越來越順手,看到自己喜歡的古詩,就想即興翻譯。因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中文的熱愛,閒下來時,我也寫寫毛筆字、畫幅畫。

中文的美,是我們應該傳承下去的。詩詞歌賦、唐詩宋詞都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智慧:古人用簡潔的語言、意境豐富的畫面和各種情感來記錄生活,有著特別的韻味。回想在韓國學習中文專業的初衷,不單單是為學習漢語和韓語,更多的是想從另一個視角來了解中國文化。最近《國家寶藏》節目的熱播更讓我感到身為中國人的驕傲。

2018年來了,新的一年,新的期待。我希望在新的一年,作為中外交流的橋梁,海外學子可以為講好中國故事添磚加瓦,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貢獻一己之力。

(寄自韓國)

新的一年繼續成長

黨一康

2017年10月,我隻身來到澳大利亞雪梨市,成為留學生大軍中的一員。從最初的新鮮好奇到之後的孤獨迷茫,再到後來的目標明確,在這短短的幾個月裡,我成長了,也有很多感悟。

生性樂觀的我在出國之前從來沒體會過孤獨的滋味。當我踏上澳大利亞這片陌生的土地時,當我走在陌生街頭、看著身邊來來往往的外國人的面孔時,當我無法負荷內心的苦惱與負面情緒又沒人傾訴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孤獨的感覺。剛到國外半個月的時間裡,我幾乎每天都要偷偷地哭一會兒,流眼淚成為我宣洩的方式。隨著對國外生活的適應,我學會了怎樣面對孤獨,學會了和自己相處,學會了獨立思考。

當我離開家後,才知道「家」是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港灣,無論什麼時候家裡都有可以依靠的親人,父母永遠會敞開雙臂等我回家。出國之前我和媽媽聊天,媽媽說:「之前你在西安上大學,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和你爸坐著飛機馬上就能到你身邊。要是你在國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想去也去不了啊……」那一瞬間,在我心中一直強大的媽媽無助地像個孩子一樣。當我們離開家鄉,遠赴異國開始求學,父母的牽掛與擔心也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每次給姥姥、姥爺打電話,在石家莊的他們總能準確地說出雪梨當天的氣溫,是要怎樣的愛才能讓他們把一個原本與自己無關的城市放在心中呢?現在我懂了,對於這個世界來說,我只是一個渺小的人。可對於我的親人來說,我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我病了、受委屈了,他們會跟著心疼。為了他們,為了真正愛我的他們,我會讓自己過得精彩漂亮。

出國之後,我才明白祖國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當外國人讚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時,當教授把中國的發展作為講解案例時,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國才是我們堅實的依靠。也正因為祖國的強大,我們才能在國外驕傲地說:「我來自中國,我是一個中國人!」而中國留學生也在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著愛國之心,我們會耐心糾正外國同學對中國的偏見,會用彩筆將教室裡字跡模糊的中國地圖補充完整……我們都在為自己的祖國默默努力著。

曾經的我認為留學生活愜意而自在,但當我背起行囊遠赴他鄉開始留學生活後,我才明白,這其中的酸甜苦辣真的只能自己體會。在國外求學過程中,我哭過、笑過、迷茫過、掙扎過,但我知道這短短幾年的留學生活,會成為我一生的寶貴財富,所以我並不後悔!

2018年來了,回望過去的一年,我成長了。新的一年,我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在高質量完成學校任務的同時著手考取註冊會計師等證書;多讀書,在沒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旅遊時,就讓書籍帶我走遍世界;完成健身計劃。

(寄自澳大利亞)

將所學專業延伸到課外

李悅

「我們是洛杉磯兩隻野生新聞人,每天溺死在滑也滑不完的長篇報導裡。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我們突發奇想,為什麼不做一眼可以看到盡頭的新聞小故事呢?」 這是我和師姐田乃文推出的微信公眾號每篇文章的文末推送。

我們開設的公眾號的定位是「圍觀每日最新鮮最有趣的中美熱門」。同時,「簡短、有趣」是我們對於所推文章的追求。

田乃文是我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學姐,也是美國一家著名媒體的調查員兼記者。因工作需要,她每天需要閱讀大量的新聞。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她想做一個公眾號。「每天因工作關係,要讀很多長篇大論的新聞。但對於一般讀者來說,要想讀完這麼多新聞需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況且,在我自己學新聞之前,並沒有讀報的習慣,對時事也談不上太關心,對所有新鮮事的了解,都停留在和朋友聊天獲得的信息。」師姐這麼跟我解釋她的創意的誘因。

我呢,雖然學習了很長時間的新聞專業,但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身邊的年輕一代有閱讀新聞習慣的人越來越少?」在我看來,一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的時代,大家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各種社交網絡、移動客戶端所吸引;二是很多嚴肅類新聞題材的文章篇幅較長,即使文章內容深刻,但是由於在網絡時代中成長起來的一代習慣了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這些文章並不容易被他們接受。於是,生活中出現了越來越多步履匆匆的「低頭族」。那麼,在網絡上大家又是如何看新聞的呢?很多人給出的答案是「看標題」。但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我們並不希望讀者僅僅通過各種「標題」來獲得每日資訊。

於是,我和師姐一拍即合,藉助自身的地緣與專業優勢,於2017年10月推出了報導中美熱門新聞的公眾號「觀縱橫」。

我們倆在此前並沒運營和推廣公眾號的經驗,從創辦至今的近3個月的時間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由一開始每天推送6篇中英文短新聞,到現在將3至4篇美國新鮮事兒整合在一起,這個公眾號在語言風格上更注重對話性。後續的計劃是增加一些專題性討論。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我們都在一邊摸索,一邊改進。從一開始每篇只有幾十的閱讀量,到現在約200的穩定閱讀量,我們欣喜地發現這個公眾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

在主題的選擇上,我們會選擇大家比較關注和感興趣的話題類型,以經濟、政治、科技類的內容居多,但也會選一些大家平時不易看到的新聞,偶爾還會推出一些「搞笑」類的內容。不過所謂的「搞笑」類內容,並不一定是奇聞軼事,也可能是對一些事件進行不一樣的解讀。

公眾號的所有文章都是我們利用業餘時間來整理寫作的。在繁重的課業或工作壓力之下,能夠堅持運營,離不開大家對我們的支持——日漸增長的閱讀量,一個個積累起來的「贊」,「看你們的公眾號成為日常」和「每天必看的公眾號」這樣的留言,都給了我們繼續努力的動力。

新的一年,我希望我們的公眾號可以運營得更好。從創辦至今,短短的時間裡,我們收到了來自讀者太多的鼓勵和支持,也希望用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來回饋大家,這包括豐富公眾號的內容、定期開展與粉絲之間的互動活動等。

於我個人而言,2018年將註定是忙碌且不平凡的一年,是我研究生畢業、正式結束學生時代、走向工作崗位的一年。我非常有信心迎接這一年的各項挑戰,奮力前行,哪怕風雨兼程。

(寄自美國)

相關焦點

  • 春節元素遍布世界 海外僑胞多種方式慶農曆新年
    農曆春節,海外華僑華人以各種方式慶祝農曆新年,外國民眾也紛紛以多種方式慶祝中國春節,多種活動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一幅中國新年風行海外的喜慶圖景。  以祖國發展為動力,以華僑華人為助力,春節已然走向世界。  四海華人 同賀新春  又逢新歲,吃餃子、搶紅包、與國內親友視頻通話、舉行各種華社活動……海外華僑華人共襄大美中國年。
  • 發揮客家文化特有優勢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中心成立後,將致力把優秀的中國影視作品譯製為客家話節目,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揮客家文化特有優勢,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 客家民系是世界上分布地區最廣、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1億多客家人分布全球各地。
  • 中華美食隨華人足跡傳遍海外 以食為媒傳播文化
    從燧人氏鑽木取火進入石烹時代開始,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華美食生態展現著食物給人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文化浸潤,成就了中華美食特有的氣質。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讓海外華人引以為豪。隨著華人足跡走向世界,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繹與創新讓中華美食譽滿全球。
  • 新加坡華僑校友傾情助力五洲學子傳播中華文化,暨南師生用實際行動...
    馬來西亞華華人學生何曉恩講述自己的家國故事頒獎典禮分為「樂·言忠信」「禮·行篤敬」「德·傳五洲」三個篇章,對在「中華文化才藝大賽」「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團及優秀項目培育計劃
  • 重慶暨華中學:尋根鑄魂 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作為西南地區基礎教育中唯一的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暨華中學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讓傳統文化進校園,還要出國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文化精髓。」學校校長孫興林強調。近年來,暨華中學堅持開放辦學,突出「融合多元文化,彰顯華文精髓」,積極開展海外華文教育,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做出突出貢獻。
  • 留日學子:習主席新年賀詞振奮人心
    夏楊(東京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博士生):  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令全國人民振奮,也讓身在海外的學子備受鼓舞。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國在抗擊疫情、社會經濟發展、脫貧攻堅、改革創新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足以讓所有中華兒女自豪。
  • 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講好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故事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演講類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以華人講故事為切入點,勾勒華人在海外的百年奮鬥與變遷,廣受好評。節目用精彩的故事講述,再現中華文化在海外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在文化的碰撞中描繪出動人圖景。《世界聽我說》聚焦海外華人在當地的傳承故事,讓人耳目一新。
  • 漢語「出口」:蘊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
    漢語詞彙的大量「出口」,是時代場景變遷的映射,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見證,為世界了解中國開啟一扇窗戶,也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蘊蓄深沉而堅定的力量。見證中外交流的歷史作為一種歷史語言學現象,在英語中出現漢語借詞已逾千年。
  • 展望新年,海外學子的心願清單
    新的一年,正如本版一位海外學子作者所言:「2021年也許依然不易,但我們會一直牢記為什麼而來的初心使命,在出國留學的路上毅然前行。」——編者堅守初心,做理想中的新聞人常樂新年將至,莫斯科換上了銀裝。然而,卻看不到往年在紅場集市上迎接新年時的人潮熙攘與燈火輝煌。
  • 以僑搭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去年秋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來到暨南大學與師生交流時指出:「我國有5000多萬海外僑胞,這是我國發展的一個獨特優勢。改革開放有海外僑胞的一份功勞。希望暨南大學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自己的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為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
  • 春節元素試新年 文化自信喜歸來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在全球慶祝已到來的新年活動中,帶有中國特色的春節文化符號屢見不鮮,如紅色服裝、舞龍舞獅、秧歌舞、大紅燈籠等。這些元素既慰藉了海外中華兒女的思鄉之情,又讓世界接觸並了解到優秀的中華新年文化習俗。讓春節文化「走」了出去,把文化自信「迎」了進來。
  • 豐子義: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拿什麼樣的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歷史和現實表明,能夠真正走向世界、引起世界廣泛關注的文化,必然是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
  •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專訪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專訪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 2014年04月21日14:2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專訪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 「全世界還有哪一個家族的族譜可以往上看到
  • 聯考中國 中華血脈連世界
    「師夷長技以制夷」「西學中用」「學東洋日本,西洋歐美」,中華英才在海外求學的過程中,也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在西方列強的侵略過程中,也對中國文化造成一種強有力的衝擊,曾有一段時間,中國人崇洋媚外,甚至提出全盤西化的思想,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不那麼自信,對自己的道路不是那麼堅定,中國的學子也以學好英語,出國留學為榮。
  • 留日學子學習習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賀詞
    祖國的強大與發展讓我們身在海外的學子更有底氣。我由衷地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今後,我也將繼續做好自己,不負韶華,學到本領,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才。  吳啟(東京大學應用生命化學專業博士生):  收看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已成為我近年來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儀式,今年的賀詞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關鍵詞是「中國風採」和「中國力量」。風採和力量的背後正是祖國在經濟、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實力體現。
  • 2018第二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大連論壇在大連外國語大學舉辦
    會場全景 主辦方/供圖  由中國新聞史學會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專業委員會、大連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大外」)主辦的「第二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大連論壇」於  北京大學教授、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清華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寧,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郭鎮之,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常務理事關世傑,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代傳播》主編隋巖,復旦大學教授、青年長江學者朱春陽,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主任於運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姜飛,同濟大學教授孫宜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何明星
  • 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 拓展海外華文教育事業發展新空間
    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雲平臺」開設「中華文化雲課堂」、「中國書畫培養工程」、「大運河文化線上體驗活動」、「海外華裔青少年創意作文大賽」、「『一帶一路』華文教師培訓工程」等一系列文化課程和活動,歷時近十個月,4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校和華文教育機構參加,海外青少年直接參與30萬人次,點讚數2000餘萬,有效地解決了因疫情肆虐全球導致2萬多所海外華校被迫停課,海外學生線下學習停滯和學生流失、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受阻問題
  • 羅馬中華語言學校春晚 海外華人的盛宴
    羅馬中華語言學校成立至今已經十周年,有家長的鼓勵、學生的信任,學校才不斷壯大和成長,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眾多成績。在新年來臨之際,蔣校長向大家許下兩個願望:讀更多的書,讓我們的額頭充滿知識的光芒,做最美的自己;願你們思想與實踐並行,學好兩國文化走向更大的舞臺。
  • 從飄香到揚名:海外中餐館走向世界五大洲
    中餐館海外飄香  「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味道不僅譽滿神州,還飄香海外。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中餐廳約55萬家,市場規模超過2500億美元。  在中餐業相對發達的美國、荷蘭、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人們能吃到菜品十分豐富的中餐,且保持原汁原味。
  • 【網連世界】喜慶中國農曆新年 感受春節文化魅力
    編著按:近年來,中國春節文化在海外「走紅」,已成為世界級現象。寫福字、貼春聯……這些中國春節特有元素漂洋過海,讓全球感受到濃濃的年味。本期網連世界帶你看看外國如何慶祝中國春節。  2019年1月30日,英國科學博物館舉行「中國之夜」活動,慶祝中國農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