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中國港澳臺僑培訓學校張洪亮校長採訪側記
在國外疫情如火如荼日趨嚴重的同時,聯考中國華僑港澳臺培訓學校,也正面臨著一次雙重考試:一是,新冠疫情帶來的諸多國際問題,給海外生源回流造成諸多不便;二是,線上教育窗口和渠道擴大,海外華僑華人青年歸國參加高考的願望逐漸強烈,怎麼處理好線上線下教學相得益彰的格局,成為一個棘手問題。可以說,機遇與挑戰並存,榮耀與艱辛同在;聯考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港澳臺華僑華人歸國高考架起了一座彩虹橋,為海外學子實現祖國大學夢而努力著,奮鬥著......
中國教育百年民族夢想
普通高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學生,是中國教育面向世界的窗口,是中國教育加強內地(祖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教育交流與合作的主要途徑,更是加強海內外華僑青年對祖國了解、增進感情的主要方式,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港澳臺地區和僑務工作的關心和重視。可以說,在中國教育的百年曆程中,經歷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風雲變幻;1840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東方文明古國的大門,腐朽的清政府無力抵抗,中國人民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仁人志士開始探尋救亡圖存,教育強國的夢想。「師夷長技以制夷」「西學中用」「學東洋日本,西洋歐美」,中華英才在海外求學的過程中,也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在西方列強的侵略過程中,也對中國文化造成一種強有力的衝擊,曾有一段時間,中國人崇洋媚外,甚至提出全盤西化的思想,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不那麼自信,對自己的道路不是那麼堅定,中國的學子也以學好英語,出國留學為榮。可以說,中國教育一直在生源輸出的大趨勢下,形成難以扭轉的格局;這也暴露出國內高校資源薄弱等關鍵問題。
1995年11月,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被稱為「211工程」,全國各省市迅速啟動,其中北京有26所,江蘇11所,上海有9所,時至今日,全國共有115所211大學。
1998年5月份國家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提出必須要建立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因為是98年5月份提出的,所以被稱之為是985工程,也被稱之為是985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先加入,隨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等39所高等教育學校加入985工程行列。可以說,985,211高校教育工程的全面啟動,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是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給中國的百年教育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教育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迎得東風育桃李,教育界的逆流勇士
魯迅先生說,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2007,對於師範大學畢業來到北京的張洪亮而言,內心正醞釀著一個教育夢想,但當時以海澱為中心的中國教育市場,競爭已到白熱化程度,是隨著「託福」「新東方」的大道洪流還是另闢蹊徑,成為張洪亮心中難以抉擇的坎。
當時,211、985已全面啟動,國內教育硬體、軟體全面升級,中國高考政策為吸引海外華僑華人青年,政策大幅度傾斜。國內高考與華僑港澳臺聯考看似分值相同,總分750分;但在試卷內容上,難度則大大降低。比如,國內高考語文作文是800字,而華僑港澳臺聯考則是600字;其他科目則各有偏重,難度則明顯降低;並且,還設置有預科生制度,即參加大陸高校考試,未被錄取而接近錄取分數的港澳臺學生,可申請就讀預科班。經過預科班一年學習後,取得學分證明,經過校內考試取得該校系入學許可後,報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轉為本科生。這些政策對於海外青年學子來說,很具有吸引力。張洪亮在對教育市場的考察中,看到了中國高等教育正蒸蒸日上,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學子歸國高考也有著強烈的願望,市場雖未形成,趨勢與日俱增;毅然於2008年創辦聯考中國華僑港澳臺培訓學校及北京洪鵬盛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了教育夢想的逆勢上行。
聯考中國華僑港澳臺培訓學校秉承「至誠、至堅、博學、篤行」的教育理念;「至誠」是傳統儒家思想的道德境界,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維度;「博學」「篤行」是君子之行的指南,「至堅」是意志與文化自信的真實體現;這正是中庸之思,中和之美的儒家思想,知行合一的教育實踐與孕育之源。同時,聯考中國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名師為戰略,特聘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院校的人才為骨幹教學力量,對聯考生實行精品小班、VIP一對一、藝術生文化衝刺班、高一班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緊扣教育部制定的《聯考大綱》及《兩校聯考複習大綱》自編教材,結合內地高中和歷屆聯考試題設計港澳臺班教學計劃、專用講義、同步練習、測驗、模擬考試等;並對學生的報考進行專業指導,陪聯考學子走完最後一公裡。
華僑港澳臺學子心中永遠的「高三班」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20年前,一首《七子之歌》撥動無數中華兒女心弦。中華兒女在近代屈辱的發展史中,流落海外,堅韌不拔,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一個個方塊字形成的中華姓氏,正是他們尋根問祖的文化基因。在聯考中國的金榜名單上,「陳黛安娜」「陳邦傑明」「劉聖地牙哥」「莊喬納旦」等中國姓氏與外國名字結合的稱呼,成為海外華人心懷祖國的有力見證。
從某種意義上說,聯考中國成為海外學子國內升學的搖籃,心中永遠的高三班。考入北京大學的王劭軒在《致學弟學妹的一封信》中說道:「我從外地來到北京,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準備開始高三的緊張生活。」「聯考中國是一個大家庭,一年的時光雖然短暫,但這會是你們人生中難忘的一年……」,可以說,聯考中國以一種特有的文化凝聚力,使得海外學子有了一種情感歸屬,有了家國情懷;在聯考中國的課外生活中,免費為學生們買生日蛋糕邀請全體學員為之慶生,是增進學生友誼,體現聯考中國大家庭溫暖的集體情感;無論您走到哪裡,聯考中國每年都會給您送去生日祝福,美好祝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十多年來,聯考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成立北京校區、福州校區、深圳校區、海外辦公室等,以其富有人文情懷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兩岸三地及世界歸國華僑千餘名學生,多數學生被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南開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國內一流大學錄取,成為海外學子心目中考入中國高校的第一搖籃;成為中華民族人才回流的新渠道;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海外學子的家國情懷。張洪亮校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經濟發展迅速,我們的教育更是實力增強,資源雄厚;希望海外學子積極回到祖國懷抱,感受中華百年教育大計的新時代成果,積極參與建設中華民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構想與中國夢想成真。(孫秀明)
編輯:沈露
審核:吳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