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走進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仁厚村,
村道小巷,乾淨整潔;
魚塘規整,環境怡人。
村內美麗的村景,
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去年以來,棠下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基礎整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立健全自然村內垃圾收集設施和衛生保潔機制、推進生活汙水處理等,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初顯。據統計,棠下鎮包括仁厚村在內的155個自然村已基本完成「三清三拆」,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提升。
△棠下紮實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工作,打造良溪村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自然村。圖為良溪村。南方日報記者楊興樂/攝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接下來,棠下還將紮實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工作,打造良溪村、仁厚村、虎嶺嶺美村3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自然村,1個市級鄉村振興示範村,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為引領,通過示範村建設,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從典型示範轉向面上推開,逐步提升村容村貌,構建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11月2日,
《南方日報·江門觀察》JC03對此進行報導
▼
累計完成1.2萬宗「三清理」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是特殊事情、特殊工作、特殊使命,必須採取特殊措施切實推進。
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群眾廣泛參與。對此,棠下各部門、村(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黨員幹部帶頭,積極發動群眾參與。棠下天鄉村就通過黨建引領,獲得村民理解和支持。去年以來,天鄉村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採取多種形式,召開村幹部、村小組長、村民代表及黨員幹部等會議,高位宣傳,推動鄉村振興富民政策深入民心。同時,黨員幹部帶頭深入群眾家中,逐家逐戶動員宣傳,做到各項惠民政策家喻戶曉。
△棠下鎮天鄉村探索特色養殖,增加村民收入。南方日報記者 楊興樂/攝
如今,棠下鎮天鄉村環境好了,面貌新了。危舊房、廢棄豬牛欄不見了;村道亂堆放的雜物和衛生死角被清理了;亂拉亂搭的電線如今整齊有序。村裡的大人和孩子們看著村裡的每一處變化,不禁拍手稱讚。
天鄉村的變化,是棠下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的生動寫照。今年以來,棠下鎮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基礎整治。目前,全鎮24個行政村(社區)155個自然村已全面啟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以「五個一」(編制一套村莊規劃、整治一批髒亂差、提升一批基礎設施、完善一套管護機制、激活一批農村生產)為標準,鞏固「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成果,重點建立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農業生產廢棄物等工作機制,改善村容村貌。
截至2019年9月,全鎮累計已完成「三清理」12150宗,清理雜草雜物、積存垃圾約5436噸和淤泥、漂浮物、障礙物約2.75萬立方米;「三拆除」755宗,約8.42萬平方米;「三整治」2076處,梳理整治「三線」超1萬米。
建立158個垃圾收集點
在仁厚村,村民的家門前都統一、整齊地擺放著垃圾桶,村道旁的空地上幾輛小汽車整齊地停放在車位內。「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也更加自覺維護好村內的環境衛生。」家住仁厚村的黃伯伯笑著說。村裡道路十分乾淨,道路旁的綠化也做得越來越好。他覺得變化最大的是,村裡的河道變乾淨了,以前有垃圾漂在上面,現在幾乎見不到。
△仁厚村內,車輛停放整齊有序。江門日報記者胡晴晴/攝
仁厚村的變化是棠下補短板、強基礎,改善鄉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真實寫照。以往,受歷史條件和現實環境的制約,公共財政對農村投入長期不足,這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短板。增強群眾環保意識、改變落後生活習慣也需要一個過程。對此,棠下從增設垃圾收集設施、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等「硬體」入手,從增強群眾環保意識、改變衛生習慣等「軟體」著眼,一步一個腳印地補短板、強基礎。
如今,棠下已建立健全自然村內垃圾收集設施和衛生保潔機制。鎮內155個自然村,已建立垃圾收集點158個;仁厚、蓮塘、逕口、圩鎮均建設垃圾分類站,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為進一步改善民生,棠下還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目前,全鎮農村無害化公廁已實現每村一廁(每條行政村一個公廁),共有90間標準公廁,新建二類以上的標準公廁27間,全鎮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已提升至100%。
引入一體化生活汙水處理設備
在棠下鎮良溪村環湖路一旁,一座類似貨櫃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良溪村引入的一體化生活汙水處理設備。「這樣一套設備目前每天可處理60噸生活汙水。」設備開發單位、廣東厚水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何少濤介紹,處理後的水可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
以往,由於良溪與城區有一定距離,加上未鋪設專門的生活汙水收集和轉運管道,汙水處理成為一件棘手的事情。
現在,一個投資90多萬元的一體化設備每天可以就地處理村內居民產生的汙水,處理一噸汙水僅耗電0.4元,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
據介紹,這套系統,從汙水到清水只需要4個步驟,首先是汙水進入設備,然後是微生物吃掉汙水中的有機物,再是沉澱,最後就是清水排放。記者在現場看到,設備主機旁一條水管源源不斷的正在排水,排出的水透明無異味。何少濤告訴記者,設備從9月底開始試運行,採用生物菌種等方式處理汙水。該設備最大的特點是「可管可控」,利用自主研發的水質傳感器、運動控制技術實現自動化管理。監測部門可以在電腦、手機終端全程監測水質處理工序,監管汙水處理質量。
△環境整治後的良溪村吸引文藝愛好者前來寫生創作。
把汙染源擋在源頭,實現農村生活汙水就地處理,僅僅是棠下「水治理」工程的一部分。目前,全鎮分散式農村汙水處理工程已納入政府黑臭水體及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現正加快開展中。其中,棠下鎮橫江村已投入100萬元,建成一座汙水處理站。棠下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紮實推進黑臭水體治理、河長制實施、「五清」專項行動等各項工作,逐步恢復河流水生態系統,構建經濟繁榮、水體清澈、生態平衡、人水和諧新格局為人民安居樂業提供良好的水生態環境。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南方日報(記者/戴惠甜)
▼
其他人都在看
▼
蓬江發布
微信號 : pjfabu
微博:@中國僑都-蓬江發布
蓬江區委區政府官方微信
暖意用心 溝通政群 服務民生
原標題:《省媒關注!棠下鎮155個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村容村貌大變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