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天高氣爽。9月3日一早,民革東陽市基層委員會委員陳祥鵬,特意邀請市聖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美霞,來到三單鄉閣溪村廟後自然村的香榧基地,查看香榧長勢。
「你們看,這裡有一部分葉子發黃了,說明出現了病蟲害,需要及時防治。」劉美霞指著一棵香榧樹說,「我到時聯繫一下香榧專家,讓他們看看,用什麼辦法治理病蟲害。」
這是東陽民革幫扶結對廟後村的一個工作縮影。20多年來,東陽民革與廟後村結下了一段美麗的緣分。
民革東陽市基層委員會現有黨員111名,下設8個支部,3個專委會,1個黨員之家,1個書畫院,1個中山博愛基金會,主委盧海巖。
20世紀90年代,我市開展「百局聯百村」結對幫扶工作。東陽民革主動請纓,要求結對幫扶,支持新農村建設,成為第101家幫扶單位,結對閣溪村廟後自然村。這是個小村莊,地處偏遠,經濟較為落後,總共47戶人家,100多人口。
1998年,東陽民革與廟後自然村結對後,市政協原副主席、東陽民革原主委吳兆寧出點子,想辦法,送去一批種羊,希望通過養殖來改善農戶的經濟狀況。此後,東陽民革黨員經常來到廟後村,給農戶送大米、食用油和衣物等救濟物資,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輸血還要造血,扶貧更要扶智。廟後自然村土壤肥沃,質地良好,環境得天獨厚,十分適宜茶葉生長,而茶葉也是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1999年下半年,東陽民革的黨員們自掏腰包買了茶葉種苗「迎霜」,送到廟後自然村,鼓勵農戶積極種植。之前,農戶們大多種植普通青茶,一斤茶葉賣幾元錢,效益低下。「當年,家家戶戶都分到了茶苗,種下去之後,等可以採摘時,沒想到收成特別好。」回憶往昔,廟後村原負責人張正良打開話匣子,「當年,我們村種植了30多畝『迎霜』,每斤能賣20多元,新昌和磐安的茶商都到我們村裡來收茶葉。
「迎霜」種植雖然取得成效,但東陽民革沒有停下幫扶的步伐,而是繼續指導廟後自然村更新茶葉品種。2010年左右,繼「迎霜」品種後,部分茶葉品種更換成白茶,因為白茶更能賣得起價格,高者每斤可賣120元。張正良說,那時,廟後自然村種植了80多畝白茶,長勢喜人,而農戶的人均收入也因為種植茶葉翻了幾番,經濟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除了種植茶葉之外,東陽民革還因地制宜,積極鼓勵廟後自然村的農戶種植香榧,大力發展效益農業。2010年,在東陽民革的幫扶下,廟後自然村種植了3000多株香榧,如今已開始成齡掛果,成為農戶的重要收入來源。「過去我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現在年人均收入上萬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張正良說,「東陽民革的領導班子已經換了好幾撥,但他們幫扶的行動從未停止,大家同心協力,把這座小村莊建設得越來越美。」
一路幫扶,一路歌。除了對廟後自然村的結對幫扶,近年來,東陽民革還積極推進黨派同心實踐基地建設,基地已經延伸至六石街道裘家嶺村、南市街道復夏小學、湖溪鎮象田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風雨同行。
「同心實踐基地建設是黨派社會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把這一陣地建設好,講好同心故事,畫出同心圓。」陳祥鵬說,「我們新一屆民革東陽市基層委員會將在盧海巖主委的帶領下,接過建設同心實踐基地的接力棒,換人不換心,換崗不換責,繼續積極與基地對接,為基地的發展不斷努力。」
從「破舊村」到全市「最美村」 廟後「整容」後顏值高
9月3日一早,記者從東陽出發,駕車兩個多小時來到三單鄉閣溪村廟後自然村。
民革東陽市基層委員會原副主委卜衛良說,以前因為路況不好,去一趟廟後自然村,單程需要三四個小時,來回就大半天時間過去了。可即使路途遠,當初幫扶結對的工作人員也換了好幾撥,幫扶行動一直沒中斷。
過去,廟後自然村的房子都是黃泥房,又舊又破。2003年,東陽民革的黨員們和廟後自然村的村幹部一起出謀劃策,拆了危舊房,實施舊村改造。
從2003年至2008年,廟後自然村的大部分老房子被拆除,還有一部分老房子作為鄉愁印記保存了下來。如今,村民們都住上了磚混樓房,村容村貌和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改善。「以前,我們村找不出一塊紅磚頭,都是黃泥房。」村民厲江橋今年55歲,之前,他家的老房子又破又舊,一到雨天就漏。2003年,廟後自然村舊村改造啟動,他家是第一批改造的農戶之一。老房子拆除後,造了3層多高的新房子,第二年就住了進去。
馬路拓寬,環境美化,池塘修建……多年來,在東陽民革的幫扶下,曾經貧窮落後的小山村一天天靚麗起來。厲江橋說,村裡有個叫「竹園嶺」的山塘,因為年久失修,山塘的大壩已經滲水。2008年,東陽民革積極聯繫相關部門,重新修建這座山塘,解決了村民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難題。
如今,廟後自然村已煥然一新。美麗庭院、休閒遊步道、如畫村景,成為市民休閒好去處。去年,廟後自然村被評為市2019年度「最美村」。
「你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 村民深情回憶駐村民革老黨員
為了更好地幫扶和服務農戶,自從結對之後,東陽民革的黨員們就經常性駐紮在三單鄉廟後自然村。先前有兩位駐村老黨員,一位叫朱雲霄,一位叫金龍斌,如今已不在人世。當年,他們就住在村民家裡,指導生產生活。
村民何梅女今年67歲,她家種了兩三畝茶葉,回憶往昔,她特別激動。當年,朱雲霄就住在她家裡。
朱雲霄原是市農業局的幹部,個子高高的。駐村的那段日子,村民們對他的印象是沒一點架子,待人和氣實在,常常和大家打成一片,特別親切。
讓何梅女印象深刻的是,朱雲霄為人十分樸實。當時村民的生活都不富裕,何梅女總是想著要好好招待他,卻被他婉言謝絕:「你們不要特意為我準備吃的,你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有烤玉米餅和玉米羹就夠了,我很喜歡吃的。」「那時,朱雲霄天天往山裡跑,手把手地教大家怎麼種茶葉,不怕苦也不怕累。」何梅女說,「早前,因為不懂技術和管理,我們種植的普通青茶沒錢賺。自從朱雲霄來指導我們後,更換了茶葉品種,掌握了種茶技術,種茶效益好了起來。現在,村民的生活大變樣,幸福指數越來越高,這都是他們帶來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