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父母越來越重視學校教育,越來越突出孩子個性培養,卻有眾多人忽視了擁有穩固遺傳基因的家庭記憶。家庭是生活的核心,近乎孩子的全部,承載著性格養成的重任。如何讓家族記憶流傳,變成孩子穩定人格的營養,值得探討。本文僅用一張表格串起了家族血脈相傳的歷史,讓家風培養在年節親子溝通中開啟了新的話題。
家族血脈相傳,一襲相承。當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情況下,卻少有家庭重視和整理。春節假期,本文讓你和孩子照葫蘆畫個瓢,輕鬆填一張如上帶有姓名的家庭關係圖表,就可以立刻解決孩子常有的4個疑問。
一、 回答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
二、 了解一個關係:什麼是輩分?
三、 分辨一個區別:直系與旁系。
四、 學習一段歷史:家庭的記憶。
先來看看第一個疑問:我從哪裡來?
對孩子而言,關係最親近的莫過於父母。看到小動物,孩子會感到好奇它從哪裡來,不可避免地,也會延伸到詢問父母,自己從哪裡來。除了生理意義,孩子的血脈傳承關係如何解釋呢?父母又從哪裡來呢?父母的父母呢?父母父母的父母呢?尋根問蹤,不僅讓孩子了解自己從哪裡來,更能讓孩子從自己的小腦瓜中,觀察父母如何與他們父母關係中學習家庭相處之道。勤勞、毅力、孝順、體諒這些無言之教的美德,勝過說教言語無數。
第二個疑問:了解什麼是輩分?
孩子有過一個階段,對同齡哥哥姐姐接受度很高,對成年人的輩分稱呼卻沒有概念。
中國人論資排輩由來已久,這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和儒家文化的影響。「輩」即「輩分」,這是中國宗法社會形成的一個傳統。「輩分」又稱「輩份」,《辭海》釋意「家族、親戚等的世系次第的分別。如輩分高」。女兒小時候,看到親戚家年齡相仿的侄女叫她小阿姨,極不適應。這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按輩分,很多年齡大的人卻得稱呼年齡小的人為叔叔或姑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輩分大。
輩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家族之間的輩分嚴格遵守,稱呼要準確,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不能亂,否則就是壞了禮法,這體現了對禮的尊重。父母看過這張表,一眼就可以了解,簡單介紹能夠快速讓孩子理解輩分的概念。
了解輩分,實際上就是了解中國淵源流成的家族歷史。一張圖,清晰簡潔地傳達出了家庭的輩分關係。
三、分辨一個區別:直系與旁系。
中國皇族歷史,對直系和旁系有嚴格區分,家族中也是如此。簡單區分就是圖表中與自己有直接血緣關係的紅線部分,為直系血親;而其餘在五服關係內的為旁系血親。
什麼是五服呢?查閱資料,發現有很多說法。
在山東,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講究,就是往上推五代,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係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即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為五服。出了五服就沒有了親緣關係,可以通婚了。一般情況下,家裡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
四、學習一段歷史:家庭的記憶。
說到後來,很多人意識到,我們這張家庭關係圖,類似於簡單的家譜。嚴格意義上的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它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它又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
剛才所說的五服,連同九族,在家譜中被稱為本宗九族五服。傳統中的意思是指,縱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橫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圍繞著縱橫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與五服的家族結構圖。家譜是家庭這棵花中根的記憶,解決的是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中國人說的,忘本忘根,就是對一個人背叛家族思想和行為的羞辱。
過年了,家家團圓,盡享天倫之樂,說說笑笑中,根據第一張圖,畫畫自己家的這張家庭關係圖,讓孩子更多了解家族的歷史,不僅僅解決孩子的4個疑問,也讓溝通和交流有了一個全新的載體。溝通,讓愛與眾不同。
本文轉載於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親子陪伴)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