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共繪綠色發展新藍圖

2020-12-20 重慶日報

全市森林覆蓋率超50%,建成2160餘萬畝林業產業基地,31處森林康養基地、1570個森林鄉村(綠色示範村)、3750多家森林人家成為群眾休閒康養的好去處,帶動超過45萬戶貧困戶增收……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無不飽含著重慶林業人的辛勞汗水、詮釋著他們的擔當作為。

 

「十三五」時期,全市林業系統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當好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守護者」和「建設者」,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建設等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及富民惠民工程項目,為重慶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望霞風景區 攝/李顯榮

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 巴渝大地綠意盎然

重慶地處長江上遊,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是重慶肩負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國土綠化是重中之重。

 

為此,「十三五」時期,我市結合國家的林業重點工程,實施了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力爭用3年時間(2018—2020年)營造林1700萬畝。至此,持續3年的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積極有序展開。

 

巫山縣對長江兩岸110餘處「創面」「天窗」和20處非法碼頭進行了生態修復。重點在長江、大寧河沿線營造紅葉景觀林,共栽植黃櫨、烏桕等紅葉樹1200萬餘株,新(改)造紅葉景觀林5萬餘畝,初步形成「北有香山紅葉·南有巫山紅葉」的大格局。

 

永川區以「楠木行動」為抓手,利用該區960畝國家林木種子資源庫楨楠資源,大力培育和推廣栽植楠木,每年免費發放兩年生輕基質容器苗100萬株以上,在宜林地、農村「四旁」隙地、茶葉基地、城區公共綠地、中小學校園及低效殘次林改造中大力栽植楠木,打造「楠木之鄉」,藏富於民。

 

城口縣率先與重慶林投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實施了全市首單國家儲備林項目,通過建設50萬畝國家儲備林項目,對流轉林地成材林木進行經營性採伐,增加了林木蓄積量,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助推脫貧攻堅。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各區縣將國土綠化工作擺上了重要位置,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中央財政造林補貼和森林撫育等林業重點工程,並結合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查漏補缺、應綠盡綠,國土綠化成效顯著。

市林科院高級工程師李秀珍(右一)在彭水縣指導渝城1號核桃高接換種後的管護

 

截至目前,國土綠化提升行動3年1700萬畝建設任務已順利完成,進一步夯實了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的生態基礎。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將超過52%,為到2022年達到55%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展自然保護地大檢查大整治 護佑每一分生態資源

自然保護地是自然生態空間最重要、最精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之一。

 

2018年6月,我市針對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出現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啟動了保護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僅在北碚區域就累計拆除違法建築617處、違規廣告店招592塊,還對渝武高速縉雲山出口小廣場、三花石、黛湖、白雲竹海農家樂沿線、景區大門等區域實施潔化工程。

千野草場山花爛漫

 

給大山「洗臉」不夠,還得「美容」。一年多時間來,北碚區對縉雲山景區還實施了綠化和美化工程,對縉雲山沿線公路實施沿線風貌整治,鋪設彩色瀝青人行步道,栽種各類花卉綠植,美化靚化沿線環境。

 

與縉雲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同步推進的還有石柱水磨溪縣級溼地保護區整改等,各地堅持保護生態、保障民生方針,精準施策、標本兼治,以點帶面、舉一反三,高標準、嚴要求、大力度開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問題大檢查大整治。

 

截至目前,我市仍在持續開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問題大檢查大整治,已發現問題的整改完成率已達95.91%。

 

同時,我市還按照中央機構改革工作統一部署,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溼地公園、世界自然遺產等組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行統一管理,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試點;全面落實5071萬畝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強化溼地自然恢復,全市溼地保有量保持在310萬畝以上;嚴格落實林地用途管制和差別化管理,強化了森林草原防火信息系統和國有林場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無重特大森林火災和撲救人員傷亡事故發生;松材線蟲病等災害發生面積和程度實現「雙下降」。

 

「『十三五』以來,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實現了每一分生態資源的應保盡保,讓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基底更加堅實。」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林業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全民共享生態紅利

如何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十三五」時期,我市將林業產業發展作為重要抓手,依託各類重點營造林工程,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品」要求和多主體小單元集群化方向,加快油茶、花椒、筍竹、柑橘等特色經果林建設,累計建成木本油料基地、筍竹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中藥材基地、花卉苗圃基地等各類林業產業基地2160餘萬畝。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搶抓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不斷推動林業產業提檔升級,推動生態旅遊、生態康養發展,使其成為眾多貧困戶持續增收的『金飯碗』,讓更多群眾享受到了生態產業發展的紅利。」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地處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南麓,全村約500戶村民。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5070公頃,平均海拔1850米,最高海拔2033米,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相較於其他地區,仙女山垂直性氣候分異明顯,夏季氣候涼爽,是聞名川渝的納涼勝地。

 

碧水青山 攝/吳濱

依託氣候優勢和仙女山知名度,木根村大力推動休閒避暑、森林旅遊的發展,木根村500多戶居民中就有80%-90%的家庭開展民宿經營,每戶民宿可達40個-200個床位。度假套餐單價分為每人每月1600元、1800元和2000元3種類型,每年主要經營時間為7月-9月,遊客最高日接待量可達3萬餘人,成為當地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我市以鋸材加工為主的木材加工能力穩中有升,以長壽家居產業園、永川木材加工園、大足林業產業園和巴南花木世界等為代表的林產品加工集約化發展效益初顯。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通過傾斜支持貧困地區林業產業基地建設,支持城口、奉節、梁平貧困地區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組織武隆、石柱等10餘區縣在市外推介生態旅遊康養和特色林產品,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員2.6萬餘名等舉措,共帶動超過45萬戶貧困戶增收。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我市培育和建成了一批林業龍頭企業、林業特色鄉鎮、林業合作組織,森林旅遊業得到較大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品牌初步樹立,林產品商貿服務要素市場體系逐步形成,全市林業經濟初見成效,預計2020年林業全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約4.4%,生態產品供給不斷豐富,已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林業改革創新不止 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日趨完善

2019年8月,在南岸區試點初步獲得成功的基礎上,我市將「林長制」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市15個區縣,覆蓋了主城「四山」以及三峽庫區和大巴山、七曜山、大婁山等生態敏感區,建立起市、區(縣)、鎮(街)、村(社區)四級林長體系。

 

林長制從最開始的「摸著石頭過河」到逐漸成熟,已經成為我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創新性舉措。

 

如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全市總林長,先後7位市領導分別擔任主城「四山」及轄區的市級林長,試點區縣的各級林長各司其職,肩負起加強山林資源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重任,為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保駕護航。

 

除了林長制外,「十三五」時期,重慶還持續深化和推動了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生態區位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林地生態價值市場化補償機制、林業「三變」改革試點、國有林場改革等一大批林改落地實施,使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日趨完善。

 

市林業局派駐酉陽縣車田鄉清明村第一書記方文(左二)為群眾作枸杞芽菜種植指導

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就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為了統籌兼顧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我市根據各區域不同的發展定位,對標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目標要求,明確了各區縣森林覆蓋率盡責指標。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探索實施了以森林覆蓋率為目標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明確對完成森林覆蓋率盡責目標確有實際困難的區縣,可以向森林覆蓋率高出目標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縣購買森林面積指標,計入本區縣森林覆蓋盡責率。

 

目前,部分缺林少綠區縣主動對接並通過向森林資源豐富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縣購買森林生態服務權來落實自身的國土綠化責任。江北區政府與酉陽縣政府、九龍坡區政府與城口縣政府、南岸區政府和重慶經開區管委會與巫溪縣政府、南岸區政府與石柱縣政府就先後籤訂了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共交易森林面積指標19.2萬畝,成交金額4.8億元。

 

「通過實施橫向生態補償,保護生態的地方不吃虧、能受益,可切實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對促使各地履行提高森林覆蓋率的法定職責,由被動完成植樹造林任務轉變為主動加強國土綠化工作,形成共同擔責、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具有重要的意義。」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焦點

  • 各地林草頭條丨重慶:共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共繪綠色發展新藍圖
    當好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守護者」和「建設者」共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共繪綠色發展新藍圖 「十三五」時期,全市林業系統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當好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的「守護者」和「建設者」,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建設等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及富民惠民工程項目,為重慶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慶生態環境,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遊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重慶全景。
  •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秦廷富\視覺重慶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強調,要著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進一步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加大汙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十四五」時期,重慶應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重慶做了什麼?
    今(27)日,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消息,今年以來,重慶把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 繪就呼倫貝爾發展新藍圖
    面對記者的採訪,呼倫貝爾市委書記於立新為我們描繪出「十四五」時期,呼倫貝爾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十四五」時期,呼倫貝爾市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繪就美好發展藍圖。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準確把握區域功能定位,全面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各項工作,為「十四五」呼倫貝爾市發展謀好篇、布好局。在發展定位上,立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邊境安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富饒和諧安寧呼倫貝爾」的發展定位。
  • 共建生態文明 共促綠色發展 | 蕪湖市舉辦「小手拉大手、共建生態...
    共建生態文明 共促綠色發展 | 蕪湖市舉辦「小手拉大手、共建生態城 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少兒演講大賽 2020-12-21 21: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擘畫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發展新藍圖
    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攝這裡是青海,這裡是「世界犛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這裡有馬鈴薯、油菜、青稞、蠶豆、果蔬、肉牛、肉羊、奶牛、冷水魚和飼草「十大」重點特色產業,這裡的生態漸好,草場豐盈,河流清澈,農田肥沃,農牧業發展生機勃勃。五年,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卻留下發展史上的深深印記。
  • 共繪兩個「生態」山清水秀的美麗畫卷
    這個保護區位於秦嶺山脈東段,是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秦嶺東部的綠色明珠。特殊的地點,不禁引發人們的聯想。曾幾何時,秦嶺深處別墅成群,一方生態嚴重受損。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六次就「秦嶺違建」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一抓到底治頑疾,還秦嶺綠水青山。秦嶺違建別墅整治,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修復,更是政治生態的淨化。
  • 牽手「一帶一路」 共建美麗鄉村 ——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薛硯 陳多  隴上江南,如詩如畫,康養之城,鄉韻悠長……  12月22日,隴南康縣,群山霧罩,空氣清新,賓朋雲集,共襄盛會。由農業農村部、甘肅省政府及世界旅遊聯盟、法國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聯合主辦的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在這裡舉行。
  • 贛南蘇區:開闢綠色發展新路徑 繪就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夏日的江西贛南,山清水秀,林海蔥翠。86年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主力從這裡出發,踏上漫漫徵途,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如今,再次走進贛南蘇區,這片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紅色熱土,已煥發勃勃綠色生機。
  •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重慶成立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
    根據全國政協安排部署,為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經市政協黨組同意,並報市委組織部備案,決定成立重慶市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統籌推進全市關注森林活動開展。組委會成員單位包括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文化旅遊委、市林業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工商聯、重慶日報、華龍網、上遊新聞、重慶廣電集團電視新聞中心、重慶廣電集團重慶之聲、當代黨員雜誌社、重慶政協報等。組委會由市政協副主席譚家玲任主任,市政協副秘書長吉強、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蔣又一、市林業局局長沈曉鍾任副主任。
  • 努力實現婺城共建共享共融共同富裕
    集思廣益繪藍圖,凝心聚力譜新篇。近日,婺城區召開農業行政執法線「十四五」規劃編制暨2021年工作思路匯報會,系統謀劃明年和「十四五」時期數字政府建設、農業農村、綜合行政執法等領域重點工作任務。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用行動之筆繪就「美麗中國」畫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大氣、水、土壤等汙染問題仍較突出,重汙染天氣、黑臭水體等突出環境問題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守護綠水青山,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用行動之筆,答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加試題」。
  • 濟南新藍圖「敲定」12項重點任務
    堅持擁河發展,促進產城河共榮,高水平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全力保障黃河長治久安,加快建設綠色生態走廊,聚力創建節水典範城市,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引領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全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範標杆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在保護母親河、打造幸福河偉大事業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 崇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特別是汭河河畔一處名為油葫蘆咀的景觀生動詮釋了崇信生態發展理念轉變。40多年的風雨歷程,油葫蘆咀見證了崇信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但是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縣城面積不斷擴大,油葫蘆咀已納入縣城西擴的重點區域。2018年2月,在道路規劃設計時,設計單位原本計劃將油葫蘆咀挖掘清理,沿河岸建設南濱河路。
  • 打造「兩個新城、三大園區」描繪東興未來發展新藍圖
    這是在東興區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精神、市委七屆六次全會精神的戰略謀劃,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東興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全會上,東興區委書記徐煉英發表講話,為全區89萬群眾描繪出未來發展新藍圖。
  • 共建共治共享,「美美與共」的東湖實踐
    周和平 周韜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的文明共處原則。 尊重多樣性,包容地欣賞他人之美,把自己之美和他人之美結合起來,就會達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集思廣益、盡施所長、惠及各方,基層社會治理何嘗不是如此?
  • 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慶生態環境,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遊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
  • 華龍網客戶端: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重慶成立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
    根據全國政協安排部署,為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經市政協黨組同意,並報市委組織部備案,決定成立重慶市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統籌推進全市關注森林活動開展。組委會成員單位包括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文化旅遊委、市林業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工商聯、重慶日報、華龍網、上遊新聞、重慶廣電集團電視新聞中心、重慶廣電集團重慶之聲、當代黨員雜誌社、重慶政協報等。
  • 升級美麗建設,打造全域美麗!德清綠色健康生機勃
    德清縣域「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貌,天賜優良生態稟賦,魚米之鄉、絲茶之府, 以水鄉古鎮、小橋流水名傳四海,秀美的山水,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文化,繪就了盡顯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的畫卷。十年磨一劍,一張藍圖繪到底,走出了一條具有德清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目前美麗鄉村精品村118個、A級村莊景區54個,10條美麗鄉村景觀線串聯全域美景,使德清在全國首次農村人居環境普查評價中位居第一。整個縣域就是一個建設中的美麗大花園,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城市形成「全域秀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