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力 | 走進蘇州大學,重溫東吳大學中西遺韻

2021-02-19 地名古今

編者前記:

五一國際勞動節放假3天,節前,我們以韋力老師的文章收篇。

5月3日適逢地名古今公號創建一周年紀念日,2號繼續放假1天。

5.3紀念日將推送作家、公號創建者李輝老師《地名古今一歲了》

的紀念文章,屆時將還有驚喜呈現給大家。

祝作者讀者朋友們養精蓄銳,節日快樂!!

東吳碑廊

走進蘇州大學,重溫東吳大學中西遺韻


文 | 韋力

蘇州大學的前身是東吳大學,而東吳大學是由三家教會書院合併而成者,它們分別是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和中西書院。這三座書院的實際創建者是美國基督教監理會。

老校門的內側

中西書院初創於上海,而創建人則是林樂知。林樂知是美國傳教士,他大學畢業後於1860年被派到中國傳教,那時的交通工具只能是乘船。當時他帶著妻子以及不到半歲的女兒,在海上漂泊了七個月後來到了上海。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首先遇到的障礙就是語言,林樂知到上海後,大概用了兩年的時間學習漢語,當時他聘請了一個中國人作他的漢語老師。那位老師教他漢語的方法有如中國的童蒙教育,就是從《三字經》教起,而後教他《千字文》。可惜「三百千」還沒有學完,林樂知就沒錢支付講課費了,而後他只能靠自學。

按說傳教士前往他國傳教,基督教會總要支付各種費用,但林樂知運氣不佳,他到中國後不久,美國就發生了南北戰爭。在這種狀況下,總部已經來不及給他匯款了。經費的斷絕讓林樂知變得自立更生,他開始在上海做生意,據說他經營過煤、米、棉花,並且還曾做過保險公司的經紀人,同時他還把教會的一些財產變賣,總之,他想盡各種辦法讓自己堅持了下來。

1864年,經馮桂芬介紹,林樂知被聘為上海方言館的英文教習,再後來他又創辦了《教會新報》,而後這個報紙改名為《萬國公報》,此報在十九世紀的中國極有名氣。而後江南製造總局辦起了翻譯館,他受徐壽之聘到那裡去譯書。這個工作他做了12年,這段經歷對他十分重要,不但讓他的漢語過了關,更為重要者,林樂知意識到了教育對中國是何等的重要。

1881年,他辭去了方言館和翻譯館的職務,在上海創辦起了中西書院,並自任院長。據說第一次招生就招來了四百多人,而後這裡成為了上海極有名氣的教會學校。林樂知特別勤奮,雖然辦起了學校,但他還在翻譯西方著作,他每天半天上課半天譯書,晚上再編輯雜誌期刊,周末再去傳教,這使得他在社會上有了較大的名氣。

林樂知這個人很有意思,他雖然留了大大的鬍子,百分百的外國人模樣,然而他卻特別的中國化。他初期到中國,首先是學其他的外國人,那就是起一個中西合璧的名字,他最初的名字叫林約翰,後來學習了儒家經典,於是改名為林樂知,據說「樂知」二字是來自:「一物不知,儒者當為恥。」再後來,他因為在中國傳教有了影響和業績,被美國的學校授予了榮譽博士,於是他把中國名片的頭銜印成了「美國林樂知博士」,但後來可能他覺得中國人對「博士」二字沒有特別的尊重,於是他又就把「博士」改為了「進士」,名片上的頭銜就成了「美國進士林樂知」。有人奇怪於他的這種稱呼,但他反而認為自己名副其實。因為他在翻譯時工作勤奮,朝廷賞給其五品頂戴。

林堂入口的磚雕

林樂知把他所創建的書院起名為「中西」,這個起名方式代表了他的觀念,因為他特別強調中西並重說,他曾說過「舍西法而專事中法不可,舍中法而專重西法亦不可」,他將耶穌與孔子進行了比較,並且得出的結論竟然是「耶穌心合孔孟」。林名知認為,儒學最重「仁」,雖然聖經裡沒有「仁」字,但聖經重「愛」,他認為「愛即是仁也」;儒學重「義」,而他認為「耶和華以義為喜」。總之,中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他都聖經中找到了對應的觀念。

他創辦中西書院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教,而是教給中國人以知識,所以他的書院中仍然在教授中國儒家經典。但是經過了一段學習,他發現很多學生來到中西學院還是願意學習外語,而後以此想辦法找份工作,這種功利化的學習方式讓林樂知頗感失望。

1871年,中國籍傳教士曹子實受到美國監理會的派遣,返回了中國,他由浙江教會介紹來到蘇州傳教,而後他跟美國傳教士潘慎文在蘇州十全街開辦了一所小學,五年之後將這所小學改為了存養書院。這個書院是蘇州地區最早開辦的基督教學校。後來存養書院搬遷到天賜莊時又改名為「博習書院」。

門樓的建築風格

1896年,美國傳教士孫樂文來到了蘇州的宮巷,創辦了一所書院,起名為「蘇州中西書院」。因為院址在宮巷,所以人們大多稱其為「宮巷中西書院」。1899年,孫樂文向美國監理會提出在蘇州創辦一所大學。監理會同意了這個設想,於是就將這三所學院合併在一起,而後以天賜莊為基礎擴大面積,建起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最初的名稱叫「東吳大學堂」。1900年11月,東吳大學堂報美國田納西州政府備案,得到註冊批准後即成立了董事會,由林樂知出任首任董事長,孫樂文為首任校長。1911年,首任校長孫樂文去世後,董事會推舉上海中西書院院長葛齎恩博士繼任此位,同時將上海中西書院的師生一同遷往蘇州,併入了東吳大學。

以上即是東吳大學的簡略歷史,因此我的探訪就是到蘇州大學裡尋找東吳大學的遺蹟。乘著馬驥先生的車來到了蘇州大學校門口,這是一片老街區,兩側所有的房子一眼望上去,至少是百年前的建築。不巧的是,這個校門不允許進車,而校門口的旁邊是一個公交總站,在這一帶根本找不到停車的地方,馬驥只好打電話給校內的朋友。對方說,我們所到者是學校的老校門,而新校門在另一側。於是調頭回駛。

進入了教堂院內

剛剛調過頭來,我就在路邊看到了一座教堂。我印象中,當年那三所書院併入了天賜莊,就是因為在這裡先期建起了一座教堂。我請馬兄停車,走入了教堂院內。在院中遇到了兩位聊天之人,我向他們請問可否拍照?他們說自己也是來此辦事,不過他們認為這裡沒人會阻止拍照之事。於是我大著膽子開始在裡面四處遊蕩。

原來此教堂初始建造的時間是1881年

教堂的匾額上寫著「聖約翰堂」的字樣,落款兒為「1915年」。以這個日期算起來,其晚於東吳大學的建校時間至少有14年,應該不是我所要找的那座老教堂。走進教堂內,在側牆上我看到了嵌著的一塊石刻,上寫「1881耶穌教堂」。這個時間倒是早於東吳大學的建校,看來這正是我所要看到的那座教堂,看來門楣上的日期是重新修建時的題款兒。因為不是周末,所以教堂內空空蕩蕩,我沒有遇到工作人員,因此也未能了解到教堂歷史的一些細節。

裝飾性的拱門

來到了蘇州大學的正門,把行駛證押給門衛後驅車入校。校園內的道路大多改為了單行,還有不少路段掛著禁行標誌。馬兄說,他已多年未來這裡,所以具體的走法早已忘記。於是我們開著車東拐西繞,憑著我的本能,坐在車內瞎指揮,而我所確定的道路基本都不能通行。這對我一向自信時空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但總算在蘇州河邊找到了蘇州大學出版社大樓,在樓門口見到了本社社長張建初先生。我下意識地看了一下表,跟馬兄與張社長約定的時間不差分毫,這也算吉人自有天相吧。

這一天的尋訪,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堵車與停車。馬兄在路上告訴我,蘇州地區汽車的保有量在當今中國也是名列前茅,曾一度鼎列三甲,後來被其他地區趕超,即便如此,今天也仍然列在第七位。而今來到了蘇大出版社的門口,也同樣找不到車位,好在張社長在場,他馬上讓保安將沉重的路障挪開,總算是把車斜插在了那裡。

看得出,馬兄跟張社長很熟,社長問我,是否先到辦公室去喝杯茶?我直言出了自己的功利,還是先去拍照。於是在張社長的帶領下,一路地參觀著蘇州大學的老校區。首先讓我眼前一亮者,是校區內面積巨大的綠地以及綠地四圍的老建築,這種感覺讓我恍然進入了國外的著名院校,因為這裡的格局以及建築風格,基本跟國外的名校沒有區別。在這裡,我還聽到了悠揚的琴聲,順著聲音望過去,在一棵大樹下一個老外正在教一個學生彈吉他。初春的陽光不算熾烈,它照在這一片綠地之上,借著這裡的大樹有了投在地上的陰涼,而這陰涼之下的琴聲又將這暖陽變得有了律感。這和諧的一切,讓我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停留在這凝固的一刻。

在這裡看到了孫樂文

張社長帶著我二人沿著這巨大的綠地走了一整圈兒,沿途觀看每一座獨特的建築,從外觀看基本保持完好。在數學樓的門前,我看到了首任校長孫樂文的胸像,這座紅磚樓完全是西式建築,樓裡面的裝修風格略有變化,但木樓梯及其扶手卻依然是當年的舊物,雖然這些木扶手已經塗上了油漆,然而從剝落處卻可看到裡面的一些木質已經腐朽,腳踏板上因為嵌著鐵條,所以保護得基本完好。而尤讓我喜歡者,是樓體外立面的花飾,因為這些基本沒有受到損傷。

國家級文保單位

沿著道路一直前行,轉到了東吳大學的老校門前,右邊石獅子的後方寫著「民國三十七年戊辰級重建」。從此門進入,看到了旁邊的文保牌,這個舊址竟然是全國級的文保單位。文保牌旁邊有一座老建築,門口寫著「東吳書畫院」字樣。我特別喜歡此樓的側牆上爬滿的綠植和綠苔,因為它有著一種難以名狀的頹廢感。

草坪正前方的鐘樓

找到了林樂知

林堂內的木樓梯

進入老校門直行,正前方是帶著鐘樓的一座老建築。張社長說,這就是東吳大學的主體建築,為了紀念林樂知,此樓被校內人稱為「林堂」。在此樓的入口處我看到了大鬍子林樂知的雕像,而與之相對的一面,則是東吳大學首任中國校長楊永清。走進林堂之內,明顯感覺到這裡保存完好的程度要高於其他的樓,尤其木樓梯的雕花,可能是木質上佳的原因,竟然沒有破損之處。

曹子實在這裡

參觀完林堂,張社長又帶我們去看了蘇州大學博物館。在路上,我看到了中國傳教士曹子實的胸像。博物館是由老的體育館改造而成者,但改造後的外立面風格卻跟這廣場附近的西式建築風格有些不協調。進入館內,首先看到的是東吳碑廊,裡面擺放著一些古碑和墓誌。在一樓展廳的另一側,正在布置新的畫展。馬兄介紹稱,張社長也是一位書法家。果真,在展板上我看到了張社長的大名。

一大一小

一樓展廳的另一側是東吳大學校史展,在這裡又看到了林樂知和孫樂文的雕像,然林的雕像卻比孫的大許多,不知這是否表示著兩人所做貢獻的差異。在這些展板上,我還看到東吳大學建造時的老照片。沿著展線一路走下去就來到了博物館的中廳,這個中廳原本是遊泳池,尤讓我奇怪者,是這裡遊泳池的改造方式:將原來的泳池封閉後,在上面蓋上了層帶水紋的塑料板。不知這種改造方式有著何等的寓意。

老體育館改造成了博物館

遊泳池的另一側依然是校史展的展線,引起我注意者,是呂鳳子所題的「圖書館」三個字。對於東吳大學的藏書,孟雪梅在《中國近代教會大學圖書館研究》一書中詳列出了一些著名教會圖書館的藏書數量。比如,東吳大學在1912年時藏有中文書15000冊、西文書6000冊,到了1936年,其藏書總量才達到了47431冊。二十多年的時間,其藏書量僅僅增加了一倍多,可見當時圖書增長速度之緩慢。

墓誌原石及拓片

東吳大學圖書館在1936年時的主任是潘聖一,這位潘先生也是位藏書家。對於藏書,潘可是科班出身,當年他在滬江大學主攻圖書館學,張元濟主政商務印書館時建起了東方圖書館,當時張就聘請潘任此館的外文部主任。1952年時,鄭振鐸曾請潘聖一來京工作,後潘因病而未能成行,他就任蘇州文管會會員。潘聖一藏書有著中國的老傳統,也就是喜歡親手抄書,大約十幾年前,他的藏書散了出來,其中一部分被蘇州的黃艦先生買得,我得到了其中的數種,馬驥先生也得到了其中的一部分。看來在這一點上足可以說明,我跟馬兄都跟東吳大學有著一點兒間接的關係。

名家手稿

沿著展線繼續參觀,在這裡看到了此校走出了那麼多的名人,同時也看到一些國外學校贈送給蘇州大學的各種禮品。而在其二樓又看到了蘇州大學珍藏的字畫及古物,以此顯現著本校的中西合璧與兼收並蓄。

    ♡    ♡    ♡    ♡    ♡    ♡

「地名古今」微信公號於2016年5月3日與各位讀者見面,至今已有整整10個月,能夠持續至今,全靠諸多關注地名文化和故鄉往事的作者和讀者們的支持,深深感謝你們!

從2017年3月1日開始,將對「地名古今」的運作略作調整,以強調原創為主,一般不再轉發其它公號文章。為突出原創,我們特邀請20餘位作者加盟,每人每個月完成一篇新作,每周一至周六以圖文形式在「地名古今」獨家推送。每周日,選發「尋找中國」譯叢的部分內容,同時,歡迎其他作者賜稿,請發:lihui1956@vip.sina.com,我們將在發來的文章中擇優推出。在推送期間,將根據情況適時地予以磨合和調整,以求達到最好效果。

歡迎踴躍報名的各位作者,期待你們的佳作!更歡迎各位讀者,隨時提出寶貴意見,讓我們把「地名古今」做得更好,以不辜負你們的期望。

「地名古今」的作品,將根據相應版塊予以結集出版。

內容板塊和欄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數以兩三千字以內為宜。突出個人化,文字儘量講究而有韻味。供各位作者參考:

1、我說地名|以個人視角講述熟悉的地名歷史變遷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羅列概念。突出個人對地名的理解和歷史變遷的解讀。

2、傾聽講述|每個村莊、每個街巷,都有說不完的人與地名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大書,傾聽講述,以細節勾勒歲月流逝中的、難以重現的故事。

3、我的漂泊|許多人的人生旅程,會在遷徙、漂泊中走過。用印象最深的幾個地名,穿插個人的成長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內容。

4、故居尋訪|千百年來,每個地方都有影響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尋訪,在尋訪中解讀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樣避免面面俱到,寫最能觸動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為當今時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與異地觀感融為一體,既是遊記,也有頗為充實、敏銳的詩意表達,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遠離故鄉的人,心中永遠牽掛故鄉。每次踏上歸家之路,會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兒時的星星點點的記憶,家庭幾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樹,一口井,一家人,左鄰右舍,都是故鄉難忘的記憶。

這只是「地名古今」改版的初步構想, 希望新的轉變會是一個美好的開始!我們期待2017年改版後的「地名古今」,能夠帶給讀者更多享受,更多驚喜!

李輝

留存鄉愁 敘說古今

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相關焦點

  • 蘇州大學-蘇州民國建築(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是現在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以清末民初歐式建築而聞名,由美國人創立的、江南地區著名的大學之一。東吳大學舊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清同治十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設立存養書院,光緒二十七年,建立東吳大學堂,也稱東吳大書院,是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52年10月,東吳大學改組為江蘇師範學院。
  • 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東吳大學堂(蘇州大學前身)老照片
    1896年,蘇州監理會宮巷教堂牧師孫樂文為回應一群年輕的中國學者學習英語的要求,在蘇州開辦了宮巷中西書院(Kung Hang School)。圖為東吳大學鳥瞰圖。東吳大學實際上是在蘇州的宮巷中西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第一批學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學生已超過100人。
  • 走進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走進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一、東吳大學法學院  「天開圖畫,地秀山河,佳勝蔚東吳;資籌中美,經始規模,堂廈峙姑蘇。」1900年,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傳教士在古城蘇州創辦了東吳大學。1915年9月3日,時在東吳大學任教政治學的美籍律師查爾斯·蘭金,為能在中國培養法律人才,以蘇州東吳大學為本,於上海創設「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以講授「比較法」為主,因而又稱「中華比較法律學院」。
  • 教會學校與蘇州近代教育的興起(三):東吳大學的誕生
    東吳大學前身由三所書院組成,即博習書院、中西書院、宮巷書院。博習書院為未來的東吳大學提供了必備的師資力量和實驗器材,以及基本的校舍建築。東吳大學另一個前身是中西書院。這是在上海由林樂知創辦的著名書院。林樂知是自由派傳教士,注重文化和科學對社會的改造,在救魂和救世中偏向救世。1881年美國監理會請其羅列布道方法,他寫的第一條就是興辦教會大學。
  • 東吳大學與湖州
    蘇州天賜莊自然成為東吳大學第一所附屬中學,1904年才始有大學課程。第二中學在上海,較晚些,1915年始成立,蘭金律師綜理校務,並在此基礎上創辦後來聞名於世的東吳法科,第四中學在無錫,為無錫實業學校。1903年遷至天寧巷,1905年又遷舊府學之西,致名中西學堂。再經幾遷校址,至1911年,得美國捐款,始建固定校舍於海島,地處湖州北門內,三面環山,北臨太湖,遂改名為海島中學。1915年,海島中學在魏斯德(Estes,W.A.)牧師(見圖)的領導下,經差會決定亦隸屬東吳大學,改名為「東吳大學第三中學」。一切編制、課程、設置、設施等均遵東吳大學頒布之制度。凡高中畢業生可進入東吳大學本科。
  • 重溫校園時光,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蘇州大學,一磚一瓦盡收眼底
    蘇州,這個蘊藏豐富的城市,要玩得通透還真不容易。前幾天,琳琳打卡了中國最美大學之一——蘇州大學,這次終於來到了平時口中說的「別人家的學校」,琳琳一定要好好重溫美好的青春校園時光。蘇州大學有一個特別的規定,不允許外校人員進入,所以琳琳在開放參觀日前幾天提前在網上預約才能進來。琳琳來之前就在網上找了很多蘇州大學的圖片,於是琳琳選擇穿一件復古的磚紅色衣服與它初見,巧妙地和它融為一體。蘇州大學是琳琳見過最有歷史感的一個學校,要不是因為門禁太嚴,琳琳覺得它一定會成為蘇州的一個熱門景點。
  • 蘇州大學,只是獲得了東吳大學部分專業,並非東吳大學繼承人
    蘇州大學雖然宣傳東吳大學是其前身,實際情況差距很大。東吳大學事實上是一所教會學校。源頭是美國衛理公會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了博習書院。後來,以博習書院為基礎組建的東吳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而且很快發展成多個院系,但是整體實力並不強,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來講也不屬於一線高校,而且他當時比較有名的是法學專業。
  • 舊東吳大學到底是不是蘇州大學的前身?
    前幾天洛陽公寫了一篇關於蘇州大學的文章,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大多數網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但也有一些評論不是很客觀。這些不客觀的評論可以總結為兩點:一、蘇州本地人不讀蘇州大學,讀蘇大的都是蘇北人;二、蘇州大學的前身不是東吳大學。
  • 今日一校:東吳大學
    1879年起,美國基督教會重要差會之一監理會先後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1900年,監理會決議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建立一所大學。該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為校長,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
  • 今日一校:東吳大學
    1879年起,美國基督教會重要差會之一監理會先後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宮巷書院,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1900年,監理會決議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建立一所大學。該年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為校長,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
  • 兩校同源 蘇州大學將與臺灣東吳大學合作
    中新網香港12月7日消息:臺北訊,應邀訪臺的蘇州大學校長錢培德昨天在臺灣「姊妹校」東吳大學臺北城區部表示﹐此次訪臺﹐主要洽談兩校在大陸合作為臺商開設EMBA高階企管碩士在職專班﹐以及兩校師生互訪和教師互相兼職的落實。  錢培德說﹐蘇州大學前身就是東吳大學﹐後來經數校合併後變成大陸重點大學之一﹐與臺灣的東吳大學同源。
  • 旅遊:蘇州大學——攜蘇州園林之精巧,慕東吳大學之遺風
    蘇州大學坐落於古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前身為創建於1900年光緒年間的東吳大學。可乘坐地鐵1號線至相門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作為全國最早創建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蘇州大學曾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個第一。·蘇州大學本部是最有歷史感的一個校區。
  • 國家地理年度探險人物中國區路跑挑戰賽走進百年蘇州大學
    國家地理年度探險人物中國區路跑挑戰賽走進百年蘇州大學 2016-11   中新網11月22日電 11月20日,《華夏地理》雜誌與百年蘇州大學攜手,在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開展了一場2016美國國家地理年度探險人物評選中國區百年蘇大路跑挑戰賽
  • 蘇州大學東吳學院揭牌成立
    5月14日下午,蘇州大學東吳學院成立大會在紅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校黨委書記江湧,校長熊思東,副校長蔣星紅,相關學院(部)、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師代表參加大會。大會由蔣星紅副校長主持。會上,蔣星紅副校長宣讀了東吳學院成立文件,江湧書記、熊思東校長共同為東吳學院揭牌,黨委組織部部長周玉玲宣讀了東吳學院領導任命文件。
  • 臺東吳大學110周年校慶 蘇州大學贈書110種
    中國臺灣網3月19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東吳大學20日將慶祝建校110周年,蘇州大學將率團前來祝賀,並別出心裁贈書110種。蘇州大學贈送蘇州地區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人物傳記、園林藝術等典籍和經濟發展研究報告110種的書籍,將由東吳大學校長黃鎮臺與蘇州大學校長朱秀林在東吳大學臺北雙溪校區中正圖書館共同主持贈書儀式,這些書都將典藏在東吳兩個校區的圖書館。東吳大學1900年在蘇州創立,是當時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
  • 臺東吳大學110年校慶 蘇州大學贈書110種
    中國臺灣網3月19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東吳大學20日將慶祝建校110周年,蘇州大學將率團前來祝賀,並別出心裁贈書110種。  蘇州大學贈送蘇州地區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人物傳記、園林藝術等典籍和經濟發展研究報告110種的書籍,將由東吳大學校長黃鎮臺與蘇州大學校長朱秀林在東吳大學臺北雙溪校區中正圖書館共同主持贈書儀式,這些書都將典藏在東吳兩個校區的圖書館。   東吳大學1900年在蘇州創立,是當時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
  • 兩岸的「東吳故事」:劉謙變身蘇州大學榮譽董事
    5月18日,臺灣魔術師劉謙在蘇州大學舊址前留影。當日是蘇州大學110周年校慶紀念日,該校舉行儀式聘請臺灣魔術師劉謙為學校董事會榮譽董事。據悉,劉謙當年畢業的母校——臺灣東吳大學與蘇州大學同根同源,這次他是作為「校友」受聘的。劉謙表示,今後將努力為蘇州大學培養魔術社團,為學校的發展出力。 新華社發(華雪根 攝)   18日,江南著名學府——蘇州大學迎來了她的110周年華誕,與蘇州大學同根同源的臺灣東吳大學代表團參加了此次慶典,並帶來了「同根同源,樹人百年」的賀詞。
  • 蘇州大學是蘇州的名片,前身是美國教會設立的西制大學,人才輩出
    蘇州有多美,蘇州大學就有多吸引人。不管怎麼排名,中國十大最美高校裡,都一定有蘇州大學。百年老校,曾經的東吳大學,整個校園最具魅力的就是老建築。既有歐式風格的校舍,也有中國式園林建築,中西文化的混搭、交匯和碰撞,是蘇州大學校園裡的奇妙美景。蘇州大學,是古城蘇州的一張精美名片,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和「2011計劃」首批入選高校。
  • 東吳大學今安在?海峽兩岸共續百年輝煌
    美國基督教監理會於1900年在蘇州創辦了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 SCU),這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其前身是蘇州的博習書院、宮項書院和上海的中西書院。東吳大學是最早開設法學(英美法)專業教育的大學,也是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碩士學位,也可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還是最早創辦學報的大學。
  • 訪東吳大學校友——馬崇霞
    2018年6月13日,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楊樂、副書記羅山鴻一行,探訪東吳大學校友馬崇霞女士。馬崇霞女士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畢業於東吳大學會計系,她的父親則畢業於上世紀20年代的東吳大學法律系,可謂一家人均與東吳大學深有淵源。